硫杆菌的富集分离及解磷效果研究
磷元素是植物生长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之一,土壤中磷素的固定现象严重,有效磷含量降低,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解磷细菌能将基质中难溶性磷转化为可溶性磷,能够提高土壤中有效磷含量。本研究将以学校池塘污泥及土壤中筛选出的两株硫杆菌(编号分别为YY02、YY03)和一株实验室保存的氧化亚铁硫杆菌(编号为LY01)为实验材料,对三株菌进行比较。液体摇瓶解磷实验结果表明,菌株YY02、YY03、LY01的解磷效果分别为4.7%、3.63%、2.64%;其中YY02的解磷效果最好;LY01的解磷效果最差。以YY02为实验材
离子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法测定水中痕量溴酸盐
我国对饮用水处理的消毒以臭氧为主,当水中存在溴离子时,在用臭氧消毒过程中就有可能生成溴酸盐。溴酸盐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定为2B级潜在致癌物,建立一种准确性高,灵敏度强,稳定性好的溴酸盐检测方法对于饮用水企业的管理和质量监控具有重要的意义。过硫酸氢盐本身和它产生的SO4·- 都可以将Br -氧化为BrO3-,进而与水中的天然有机物(NOM)发生反应最终生成消毒副产物。本论文选用离子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联用法,通过选择最优流动相的方式建立水中痕量溴酸盐、溴离子的分析方法,并在PMS/Co2+条件下研究过硫酸
纳米二氧化铈材料对植物根系生物效应研究
随着纳米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工程纳米颗粒的广泛使用,人工纳米颗粒(NPs)的生物毒性效应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这些纳米材料不可避免地进入环境,对环境造成未知影响。植物是高等生物暴露于纳米颗粒的一条主要途径,植物与纳米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应该受到关注和重视。通过培养皿发芽试验,探讨了纳米CeO2对植物的根系生物效应。结果表明,在0-1000mg/L浓度范围内,纳米CeO2对三种植物发芽率均表现出抑制效应。在0-200mg/L范围内,促进小麦和莴苣的根生长。在200-1000mg/L范围内,抑制大豆和小麦根生
重金属污染土壤环境友好型洗脱剂筛选
本文以重金属铅、镉污染土壤为对象,选用了天然螯合剂(柠檬酸、草酸和酒石酸)和生物表面活性剂(皂素和鼠李糖脂)为淋洗剂,分别进行了单一洗脱和复合洗脱批次试验,并研究了最佳的淋洗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单一的天然螯合剂对铅和镉洗脱率最高,其次是天然螯合剂和生物表活性剂复合洗脱,单一生物表面活性剂洗脱效果较差。天然螯合剂中草酸洗脱效果较好,草酸对铅一次洗脱效率高达47.74%,对镉一次洗脱效率高达60.33%。生物表面活性剂中皂素洗脱效果较好,皂素对铅一次洗脱效率最高为0.8%,对镉一次洗脱效率为8.61%。酒石酸
零价铁对猪粪中温厌氧发酵产气性能研究(附件)
当前,农村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处置成为备受关注的新话题,而猪粪则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内容。猪粪由大量细颗粒构成,结构松软,富含氮磷钾和有机质,具有分解较慢等特性,成为农村固体废弃物中的至宝。因此,对猪粪的合理利用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广阔的前景。本试验主要研究通过厌氧发酵的方式对猪粪进行处理。该方法可在厌氧条件下将有机物转化为沼气等可利用资源,能够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是一项充分体现绿色环保的废弃物处理方法。利用厌氧发酵的方式处理猪粪的过程中,通过辅助原料、催化剂的合理投放,能够实现产气效率的最大化,本
食细菌线虫和微生物群落相互作用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库容和周转率的影响(附件)
线虫和微生物主要分布在 土壤团聚体中,然而线虫和微生物群落的相互作用是如何促进土壤有机碳(SOC)动态变化的仍不甚明晰。在四种施肥机制下,测定红壤中食细菌线虫,微生物群落与三种SOC库容和周转率的关系。对大团聚体,小团聚体和微型团聚体中线虫和细菌群落的丰度以及群落组成进行测定后发现,团聚体越小,其中的SOC库容越大,周转率则越小。相比于小团聚体和大团聚体,微型团聚体中,细菌真菌数量比,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的比率更高。由于优势属原杆属的丰度较高,大团聚体中食细菌线虫的群落组成明显不同于微型和小型团聚体
滨海不同生态位盐碱土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差异及影响机制的研究
沿海滩涂盐碱地是一种重要的环境资源,探明其土壤理化性质并进行改良,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经济社会。土壤线虫作为土壤环境状况指示生物的优势较大,但目前的应用研究还很少。本实验对江苏省盐城市大丰沿海滩涂湿地不同天然生态位及不同菊芋种植地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滨海不同生态位盐碱土土壤线虫数量存在差异,天然样地中碱蓬非根际土和潮间带土壤线虫数量显著大于光板地,其他茅草、大米草植被根际、非根际土壤线虫数量与光板地没有显著差异;顺泰、新洋、大丰三个菊芋种植地的根际、非根际土壤线虫数
环丙沙星在沉积物上的吸附解吸规律研究(附件)
虽然环境中常见抗生素,但它们的生物降解性和生态毒理学效应尚不清楚。环丙沙星能够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活性,因此可能对环境造成重大风险,特别是对于土壤微生物生态学和微生物生态系统。环丙沙星在含水系统中难以生物降解和转化。然而,在土壤中却能够观察到它的吸附之后的释放行为。本文选择的研究对象环丙沙星是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代表性药物,阐述了此类抗生素的环境风险和处理技术。为了更全面的了解环丙沙星进入沉积物后的结合和释放,本实验还对沉积物相的环丙沙星进行了提取方法的探索。选用pH=8.0的体系探讨了环丙沙星在沉积物中的吸
球囊霉素对离子改性蒙脱石吸附多环芳烃的影响(附件)
通过从研磨土样中提取总球囊霉素,与污染PAHs充分接触吸附后,研究出在不同度外源性T-GRSP浓度下的对菲的吸附结果,得到吸收差异机制与曲线,从而对利用植物改善土壤肥力状况与结构得到更多实验数据理论支持,为治理土壤有机污染物提供更多理论指导,为多环芳烃类物质在环境中的环境化学行为和迁移转化规律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本文也总结了球囊霉素的分类、测定以及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本课题选取蒙脱石为粘土矿物的代表,菲为水溶性的有机污染物代表,以对粘土矿物吸附PAHs 的影响,为DOM 提取原
生物质炭对茶园酸性土壤n2o排放的影响及微生物机制研究(附件)
《京都议定书》中所规定的6种温室气体中,氧化亚氮(N2O)是其中之一,具有使全球变暖加剧的环境效应。N2O作为重要的大气活性氮气体,受到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因其可以引起一系列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和大气污染等。其中包括茶园在内的农田生态系统是N2O的重要排放源,活性氮气体主要是通过硝化反硝化过程从农田中产生。而目前关于茶园生态系统N2O的排放原位观测研究的报道还并不多。施加生物质炭可以改变土壤反硝化细菌的丰度和活性,尤其是对携带典型nosZ基因的N2O还原微生物造成影响。微生物还原N2O是大气N2O的主要生物
生物质炭施用对红壤性水稻土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附件)
以湖南红壤性水稻土为供试土壤,研究生物质炭(0 t/hm2,10 t/hm2,20 t/hm2,40 t/hm2)施用对土壤耕作层和犁底层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稻耕作层,随着生物质炭施用量的增加,土壤容重逐渐降低,而土壤孔隙度、饱和导水率、土壤有机质、土壤pH、硝态氮含量和有效磷含量均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尤其在高施用量(40 t/hm2)处理表现最为明显,土壤容重下降了9%,土壤孔隙度、土壤有机质、土壤pH、硝态氮含量和有效磷含量分别增加了7%、21%、8%、73%和70%。土壤饱和导水率由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