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改增对企业财务影响的实证分析
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的税制已经落后于经济的发展,必然影响着企业的发展,问题主要存在于第三产业发展之中。比如交通运输业、建筑业以及金融业等一直存在多次纳税,所以国家主张展税制改革是必须的。在通过“营改增”改革削减了增值税税负之后,两类税种原先税负平衡状态被打破。与营业税相比较,货物从一家公司到另一公司流转中一定会产生增值额,增值税就是对增值的这部分纳税的税种,过程中有增值才纳税,没有增值就不纳税,可以理解为它是价格之外的税。改革之前,中国的建筑行业征收营业税,但由于不能抵扣进项税且双重征税的缺陷,企业发展一直受到限制。所以“营改增”给建筑业业带来了积极作用。本文的探究的对象是建筑行业,首先是从“营改增”改革的理论层面进行了剖析,作为一个理论基础,再者剖析此次改革对建筑业产生的税负影响,主要剖析对我国建筑行业财务的影响及其影响的几个因素,然后理论联系实际并作出指导性的提议。关键词 营改增,建筑行业,财务影响
目 录
1 引言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意义 1
2 相关理论基础 2
2.1 营业税的概念界定 2
2.2 增值税的概念界定 2
2.3 “营改增”的理论基础 3
2.3.1 税收宏观调控理论 3
2.3.2 税制优化理论 3
3 “营改增”对企业财务影响的分析 4
3.1 企业税负的角度 4
3.2 企业风险的角度 6
3.3 企业利润的角度 6
3.4 会计核算的角度 7
3.5 发票管理的角度 7
4 “营改增”对企业财务影响的实证研究—以建筑企业为例 8
4.1 宏观分析 8
4.2 微观分析 10
4.2.1 对收入的影响——销项税额 10
4.2.2 对成本的影响——进项税额 11
5 企业应对“营改增”的措施 12
5.1 利用改革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12
5.2 利用改革扩展客户资源 12
5.3 完善企业财务处理流程 12
5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4 改进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12
结 论 14
参 考 文 献 15
致 谢 16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增值税与营业税税是我国流转税中的首要的两个税种,两种税制相互独立。但实践证明,营业税已经不利于经济发展,在诸多环节存在多次征税,所以我国不断推出结构性减税政策,从原先的生产型转变为现在的消费型,并且持续加强推行改革政策,在税收方面发现增值税确实优于营业税,特别为增值税的扩围打下了根基。“营改增”改革目标是减少多次环节纳税,帮助产业税负公平,也是在尽量减少国家的干预。这一重大措施的施行,完全展现了“简税制、低税率、严征管”的主旨,我国此次具有代表性的税制变革正看齐世界先进国家水平。
从大部分企业角度看,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制度能够实现结构性减税,获益于中,积极地推进了企业的进展。改革规模还在连续扩大,所有地方的经济结构和企业个别的差距,改革政策对不同行业产生的影响也不相同,从中小型企业角度看,实施增值税是企业在价格之外还应当征收一部分税费,改革施行的是需要将收入总额拆分为净额和税费两部分,重新调节了企业的税率,促进企业的税制层级和纳税办法越发科学有效。
“营改增”自试点以来,各类企业税制转型取得了成就,运转也较稳当,基于2012年4月初的数据分析,上海被纳入试点范畴总共有11.8万户,从整体看改革后所有行业的全局状态,不再征收营业税后的税负减少,变革效果开始显现出来。随后新加入的企业中第三产业数量居多,此次税制改革对服务业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对扩张改革规模和全面推进改革奠定了充分的经验。在2016年5月1日最新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了开始全方位实施营改增,将改革领域扩大到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等行业,至此“营改增”制度将会更加规范。
1.2 研究意义
研究“营改增”前后对企业财务影响的变动,可以考察该政策的实行成果,还可以总结出一些借鉴经验,帮助在全国领域的改革实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企业管理能力和竞争能力具有推动发展的现实意义。首先从宏观上检测国家政策有没有达到了理想效果,然后再基于微观经济体——具体建筑企业,把“营改增”作为探究对象,研讨“营改增”对企业财务的影响:(1)该政策对企业财务的影响(2)政策的影响程度如何;(3)影响企业财务的途径。以上三个问题成为本篇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本论文运用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然后选择具体企业进行实证分析,探究“营改增”对我国建筑行业产生的财务变化情况,并比较营改增前后对企业财务的影响,以及改革后影响企业财务的主要因素。通过实证研究的结果得出对应的结果,并对企业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营业税的概念界定
营业税指在中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和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根据其获取的营业额征收的一种税,不受成本费用影响且相对固定。其中应税劳务是指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讯业、文化体育业、娱乐业和服务业。单位或者个人,根据从事行业的不同,对应的营业税税目不同,税目对应的税率也会不同,其税率一般为3%—20%不等。
营业税的税基是全部销售额,属于价内税。其计税方法:应交税费=销售收入×应税税率。
2.2 增值税的概念界定
增值税是指对销售货物、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和进口货物的单位以及个人,实现增值额的部分征收的一个税。增值税实行逐环节征税扣税,防止重复征税;可以保持稳定的税负水平,极大地鼓励社会公平竞争;一方面可以帮助出口商品退税,另一方面可以弥补进口商品征税不够的缺陷,提升出口产品在国际上竞争能力。
依据税法中增值税内容,增值税进项税额是在本企业购进货物、接受应税劳务时应当向其他企业交纳的价格之外的税,相应地,增值税销项税额是指企业在销售货物或提供劳务时按照有关规定向其他企业征收的价格之外的税。这样企业销项税额减去进项税额后的差额即为需要交纳的税款,企业最终生产的产品一定会投入市场中,这样最后仍转嫁到消费者头上。如果某期进项税额大于销项税额时,企业可结转到下个月份再次抵扣销剩余部分销项税额。增值税的计算公式: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进项税额。
2.3 “营改增”的理论基础
2011 年,一份财经大学公布的关于中国税收风险的调查报告中表明了我国目前税负程度远远比中上等国家严重,宏观税负程度明显偏高。从财政方面出发,我国公共服务供给、宏观税负程度上具有显著不协调问题。正确选择了宏观角度上的税负水平,才能与经济发展水平一致。我国目前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阶段,GDP人均水平仍然相对较低,所以太高的税负显然是不合适的。优化宏观税负首先要解决的是制定出一个合理的税负政策。
目 录
1 引言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意义 1
2 相关理论基础 2
2.1 营业税的概念界定 2
2.2 增值税的概念界定 2
2.3 “营改增”的理论基础 3
2.3.1 税收宏观调控理论 3
2.3.2 税制优化理论 3
3 “营改增”对企业财务影响的分析 4
3.1 企业税负的角度 4
3.2 企业风险的角度 6
3.3 企业利润的角度 6
3.4 会计核算的角度 7
3.5 发票管理的角度 7
4 “营改增”对企业财务影响的实证研究—以建筑企业为例 8
4.1 宏观分析 8
4.2 微观分析 10
4.2.1 对收入的影响——销项税额 10
4.2.2 对成本的影响——进项税额 11
5 企业应对“营改增”的措施 12
5.1 利用改革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12
5.2 利用改革扩展客户资源 12
5.3 完善企业财务处理流程 12
5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4 改进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12
结 论 14
参 考 文 献 15
致 谢 16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增值税与营业税税是我国流转税中的首要的两个税种,两种税制相互独立。但实践证明,营业税已经不利于经济发展,在诸多环节存在多次征税,所以我国不断推出结构性减税政策,从原先的生产型转变为现在的消费型,并且持续加强推行改革政策,在税收方面发现增值税确实优于营业税,特别为增值税的扩围打下了根基。“营改增”改革目标是减少多次环节纳税,帮助产业税负公平,也是在尽量减少国家的干预。这一重大措施的施行,完全展现了“简税制、低税率、严征管”的主旨,我国此次具有代表性的税制变革正看齐世界先进国家水平。
从大部分企业角度看,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制度能够实现结构性减税,获益于中,积极地推进了企业的进展。改革规模还在连续扩大,所有地方的经济结构和企业个别的差距,改革政策对不同行业产生的影响也不相同,从中小型企业角度看,实施增值税是企业在价格之外还应当征收一部分税费,改革施行的是需要将收入总额拆分为净额和税费两部分,重新调节了企业的税率,促进企业的税制层级和纳税办法越发科学有效。
“营改增”自试点以来,各类企业税制转型取得了成就,运转也较稳当,基于2012年4月初的数据分析,上海被纳入试点范畴总共有11.8万户,从整体看改革后所有行业的全局状态,不再征收营业税后的税负减少,变革效果开始显现出来。随后新加入的企业中第三产业数量居多,此次税制改革对服务业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对扩张改革规模和全面推进改革奠定了充分的经验。在2016年5月1日最新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了开始全方位实施营改增,将改革领域扩大到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等行业,至此“营改增”制度将会更加规范。
1.2 研究意义
研究“营改增”前后对企业财务影响的变动,可以考察该政策的实行成果,还可以总结出一些借鉴经验,帮助在全国领域的改革实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企业管理能力和竞争能力具有推动发展的现实意义。首先从宏观上检测国家政策有没有达到了理想效果,然后再基于微观经济体——具体建筑企业,把“营改增”作为探究对象,研讨“营改增”对企业财务的影响:(1)该政策对企业财务的影响(2)政策的影响程度如何;(3)影响企业财务的途径。以上三个问题成为本篇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本论文运用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然后选择具体企业进行实证分析,探究“营改增”对我国建筑行业产生的财务变化情况,并比较营改增前后对企业财务的影响,以及改革后影响企业财务的主要因素。通过实证研究的结果得出对应的结果,并对企业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营业税的概念界定
营业税指在中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和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根据其获取的营业额征收的一种税,不受成本费用影响且相对固定。其中应税劳务是指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讯业、文化体育业、娱乐业和服务业。单位或者个人,根据从事行业的不同,对应的营业税税目不同,税目对应的税率也会不同,其税率一般为3%—20%不等。
营业税的税基是全部销售额,属于价内税。其计税方法:应交税费=销售收入×应税税率。
2.2 增值税的概念界定
增值税是指对销售货物、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和进口货物的单位以及个人,实现增值额的部分征收的一个税。增值税实行逐环节征税扣税,防止重复征税;可以保持稳定的税负水平,极大地鼓励社会公平竞争;一方面可以帮助出口商品退税,另一方面可以弥补进口商品征税不够的缺陷,提升出口产品在国际上竞争能力。
依据税法中增值税内容,增值税进项税额是在本企业购进货物、接受应税劳务时应当向其他企业交纳的价格之外的税,相应地,增值税销项税额是指企业在销售货物或提供劳务时按照有关规定向其他企业征收的价格之外的税。这样企业销项税额减去进项税额后的差额即为需要交纳的税款,企业最终生产的产品一定会投入市场中,这样最后仍转嫁到消费者头上。如果某期进项税额大于销项税额时,企业可结转到下个月份再次抵扣销剩余部分销项税额。增值税的计算公式: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进项税额。
2.3 “营改增”的理论基础
2011 年,一份财经大学公布的关于中国税收风险的调查报告中表明了我国目前税负程度远远比中上等国家严重,宏观税负程度明显偏高。从财政方面出发,我国公共服务供给、宏观税负程度上具有显著不协调问题。正确选择了宏观角度上的税负水平,才能与经济发展水平一致。我国目前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阶段,GDP人均水平仍然相对较低,所以太高的税负显然是不合适的。优化宏观税负首先要解决的是制定出一个合理的税负政策。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2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