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及空间特征的实证研究(附件)

摘 要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比较显著的问题是各个省市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的变化各不相同,而且经济发展的方式在不断转变,还包括地区间过度竞争的现象。经济发展存在区域差异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经济现象,本篇文章采用数据模型分析来考察区域要素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研究国内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分析其空间特性,以国内31省的GDP指标为研究的入手点,运用模型结合空间分析方法通过对影响区域经济空间分布格局因素的分析,发现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空间集聚现象和空间异常现象,分析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空间特征的因素。区域经济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不止存在于中国,各国和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之中都会存在,因此,解决这个问题有助于实现国家经济均衡发展,也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目 录
一、 绪论 1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1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二、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及空间特征概述 4
区域经济差异相关概念 4
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模式 4
空间数据形式 4
三、 实证研究 5
数据来源 5
(二) 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5
四、 实证分析 12
(一) 固定效应模型 12
(二) 随机效应模型 12
(三) 空间面板SAR+固定效应 13
(四) 三种结果对比分析 14
结论 15
参考文献 17
致谢 18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中国的经济虽然发展的比较迅速,但是这种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东部地区发展水平较高,中部次于东北部,西部发展表现的比较落后,这是中国的区域经济在当前的发展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这种差异模式在我国表现得比较显著。如果要实现我国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就要尽量缩小区域经济增长差异。这也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研究突破了纯粹基于要素投入或技术进步的视角,并从更深层次的发展战略,比较优势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诠释。然而,现有的研究仍然有较大的分歧,无法对当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给出一致的判断,现有机构提出的一些政策建议不可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避免地伴随着一定程度的片面性。
图表1 20122016中国GDP变化趋势

如上述图表所示,近年来中国的GDP总量不断上升,且增速明显,这表明了我国的经济一直持续增长。中国经济30多年的高速发展导致区域经济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区域经济的不均衡发展已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较为突出和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深入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失衡和空间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在1990年之后,我国的许多学者研究了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些研究冲击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传统观点,提出了了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两极分化的观点,在这一时期的研究与国外研究趋势类似。在早期的区域经济研究中,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占较为重要地位。在最近的几年,再经济学和地理学的领域中,区域科学等相关研究逐渐显现。国内许多学者侧重于通过计量分析的方式以人均GDP、就业、区域差距这些变量的统计数据的比较,用其影响或效果来说明对区域政策的影响。
(1)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形成原因的假说及理论方面。焦潇(2012)在探究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原因时总结了一些研究相关问题法学者,提出了关于这个问题的原因以及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黄晖(2013)认为区域的差异性促进区域分工与贸易,而禀赋不足的区域及相应产业(尤其是幼稚产业)往往缺乏比较优势,使得市场竞争将会加重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均衡性。
(2)从地理学和经济学及空间效应的视角进行研究。李广东、方创琳(2013)以地理学领域和经济学领域的角度出发,综合运用比较文献和各项资料的方法、对比分析法,评述了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研究的进展,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
(3)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方面进行研究。宋刚(2014)通过分析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各项因素、区域经济长效发展机制和发展依赖的主要路径进行分析。认为我国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存在很大的差距,极大的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4)人均GDP及人口指标。方法林(2015)以长江经济带9省2市人均GDP和人口指标来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进行定量方面的测度,通过相对及绝对差异、以及各种指数分析方法,通过比较经济差异程度来衡量长江经济带三大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李双红、李彦文(2016)通过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分析,认为影响因素包括:东西部自然条件的差异,在发展的过程中国家的政策对各个省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资本因素对于区域在经济发展中的影响,人口的发展情况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5)重点研究国内生产总值GDP。郭茹(2017)通过空间统计分析理论,通过测度中国的31个省份的GDP变化情况对要研究的区域进行空间差异的分析。
(6)从资本的层面分析。肖燕飞(2017)利用1979—2014年我国不包括港澳台的31个省份的有关数据,选取了包括资本和投资的四个方面进行研究,通过空间分析软件GIS进行了分析,比较系统的研究了我国各省域空间层面的经济发展特征,然后,采用面板数据分析模型,揭示了不同资本状况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通过将上述国内学者对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的研究可以得出,中国在区域协调发展理论研究和政策实践中,要加快统一区域协调发展概念,健全区域协调发展理论体系。同时要着力推动政策形式科学化、多样化,形成有效的政策制度机制支撑,不断强化政策研究对政府相关规划、战略、计划制定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
2.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也有学者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有研究,西方国家较早主张实施区域政策的是政府干预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市场机制存在区域间外部性、地方性市场势力、地方性公共产品等缺陷加之自然禀赋差异空间非均质性使得区域之间存在差异性。Lu zheng,and X.Deng (2013)对我国从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的发展状况落后于东部地区的制约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述;Szitasiova V.Sipikal M.(2013)以中欧国家——斯洛伐克为例,对区域政策的创新工具进行了研究,向政府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加强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和扩大相关科研机构的数量。
在国外的研究从WOS数据库区域政策研究聚类分析结果看,多变量统计分析(如面板数据模型、主成分分析模型、Logistic模型等)、准随机实验(QRT)、多目标规划(MOP)、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局部政策效果估计(LATE)、双重差分模型(DID)、三重差分模型(DDD)等方法在国外区域政策研究领域应用较多,相关计量统计和模型分析也已逐渐系统化、科学化。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476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