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小额贷款风险管理以盐城市邮政储蓄银行为例

论农村小额贷款风险管理以盐城市邮政储蓄银行为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20191210090313]
摘要
小额贷款 是以个人或家庭为核心的经营类贷款,其主要的服务对象为广大工商个体户、小作坊、小业主。我国的小额贷款主要是为三农经济、小企业发展服务的。小额贷款的借款人,和其他商业贷款相比具有特殊性,因此面临的风险也比较特殊。一系列的经营实践表明,建立完善的风险监控体系,加大风险控制力度,是有效降低风险发生概率的举措。
邮政储蓄银行作为近年来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机构,其小额贷款业务也在逐步发展壮大,但随之而来的风险也不断增多,主要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而农村小额贷款因为其贷款对象的信用级别低等原因面临的风险更加严峻。因此本文以盐城市邮政储蓄银行为典型案例,通过分析其农村小额贷款业务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方法与预警机制,这对于当地的农村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理论与实际结合,通过调查盐城市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小额贷款业务的发展,指出风险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建立管理制约机制,提高盐城市邮储银行农村小额贷款的风险管理水平,实现该银行农村小额贷款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并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邮储银行小额贷款风险管理措施建议
目录
1.绪论...................................................................1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2.1 国内研究现状 2
1.2.2 国外研究现状 3
2.我国农村小额贷款的现状分析 4
2.1 农村小额贷款简析 4
2.1.1 农村小额贷款的性质 4
2.1.2 农村小额贷款的发展历程 5
2.2 当前我国农村小额贷款的风险分析 5
2.2.1 信用风险 5
2.2.2 市场风险 6
2.2.3 操作风险 6
2.2.4 其他风险 7
3.我国农村小额贷款的案例分析----以盐城市邮储银行为例 7
3.1 案例背景 7
3.2 风险现状及成因分析 8
3.2.1 自然风险及农产品价格风险 8
3.2.2 管理制度风险 8
3.2.3 道德风险 9
3.2.4 农户还款意识低,导致信用风险 9
3.3 风险防范与化解措施 9
3.3.1 加强贷款风险防控力度 10
3.3.2 提高信贷人员素质 10
3.3.3 规范业务操作程序 10
3.3.4 完善银行内部规章制度 11
3.3.5 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 11
4.我国农村小额贷款风险防范的对策 11
4.1 加强银行内部管理建设 12
4.1.1 完善人才激励制度 12
4.1.2 加强贷款监管力度 12
4.1.3 自发形成内部竞争机制 13
4.2 建立健全外部信用环境 13
4.2.1 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13
4.2.2 稳定金融市场信用秩序 14
4.2.3 加强信用观念建设 14
5.结束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6
1.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自古以来,农业就是一个国家发展经济最基本的保障,三农问题也一直是我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提出了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和农村战略地位的思想,而且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已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蓬勃发展,对支持“三农”发展,填补农村金融市场空白,满足农户和农业企业贷款需求起到积极作用。[1]但是制度不健全、贷款人信用等级低等因素还是引发了农村小额贷款的发展停滞不前,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进步。
农村小额贷款作为发展农村金融的一个支柱点,也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认可,把2005年定为小额贷款年。[2]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发展大国,必须抓好农业的基础地位,大力发展农村小额贷款,积极寻求风险管理办法,力争在农村经济发展、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农村小额贷款由于其贷款对象的特殊性,不能提供担保品、资信情况较低,因此,面临的信贷风险也比较显著和特殊。因此,必须针对农村小额贷款业务建立有效的风险监控机制。这在当前研究盐城市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小额贷款的风险现状有现实意义。
(1)农村小额贷款业务作为邮政储蓄银行一项重要的资产业务,其贷款收不收得回、是否会发生不良贷款都会影响银行的资信状况、信誉水平,因此进行有效的贷款风险管理是确保邮政储蓄银行能够持续经营发展的关键。
(2)邮储银行的农村小额贷款是为了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其风险控制的有力举措对于如今的新农村建设也有根本意义,贷款风险控制不好,呆账频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力,农村经济发展受影响,农民收入得不到提高,又再次提高了贷款风险,如此恶性循环,只会导致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因此合理有效的控制小额贷款风险,也是当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3)早期,邮政储蓄银行是以储蓄业务作为经营主体的,在贷款管理上没有专业的信贷人员,也没有从事小额贷款的经验,因此导致风险频发,银行的信誉也受到了很大影响,所以必须建立贷款风险管理机制。
小额信贷最早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孟加拉国,最初是一种向贫困人口提供帮助的扶贫手段。在我国,小额信贷最早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然而早期发展比较缓慢。[3]目前,国内对于农村小额贷款的风险管理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有必要研究国内外成功的贷款风险控制案例,这对于当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小额贷款风险理论进行分析,结合盐城市邮储银行的农村小额贷款业务的发展情况,提出具有实践意义的风险控制措施,以此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融资难问题,农户贷款难问题,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建设新农村具有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小额信贷最初由尤努斯创办,初衷是借给附近村里的妇女使她们脱离贫困,由此发展成为了世界著名的孟加拉乡村银行。我国是从七十年代末开始引进小额信贷方式。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农户小额贷款的定义和目的。比如杜晓山、刘文璞在《小额信贷原理及运作》一书中就提到小额信贷对于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有着深刻而远大的影响,在不同程度上已经成为了改善中低收入群体生活境况的一项手段;[4]何广文在《农户信货、农村中小企业融资与农村金融市场》一书中指出农户小额贷款是为解决中低收入者金融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贷款方式;[5]程恩江在著作《中国非政府小额信贷和农村金融》中认为最贫困农户已经可以通过贷款方式改进其生活状况,但是必须设计出适宜贫困农户的贷款产品;[6]高林玉认为穷人之所以承担更高的贷款风险是因为信贷组织内部的选择机制,过高的贷款利率使得贫困农户无法承担,贷款风险频频发生。[7]
1.2.2 国外研究现状
农村小额贷款作为目前农村金融支持的主导力量,对改善农民生活,加强城镇一体化建设都意义非凡,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却面临诸多的风险问题,只有合理控制风险,才能推动国际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繁荣。
目前国际上对于农村小额贷款的研究是从风险控制角度进行的。安德烈斯·福格雷桑、戴尔·钱德勒在《参与和发展:我们从孟加拉乡村银行能学到什么》中就提出了要积极学习该银行模式的成功经验,瞄准贫困农户,提供小额短期贷款,整贷零还。[8]Paxton提出可以通过增强农户个人与金融组织的协调性来提高业务操作效率,使得合作双方资源共享、信息透明,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9]作为农户小额贷款最主要形式的农户联保贷款,进行定期的小组交流沟通无疑是提高农户还款率、降低风险的有效办法,除此之外,内生的社会资本对于控制风险也有着显著影响。[10]农户联保贷款使得各个贷款人处于紧密联系的一种状态,这种社会联系使得各个主体都必须自觉的按时偿还贷款,如此便可以控制风险。[11]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外学者对于农村小额贷款的研究不断深入,从贷款对象、贷款风险理论研究等方面进行探讨。与国外贷款业务的发展情况比,我国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研究的系统性与理论性不足,所以促使研究人员在贷款业务的进程中不断提出解决风险的方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
2.我国农村小额贷款的现状分析
2.1 农村小额贷款简析
2.1.1 农村小额贷款的性质
农村小额贷款是指贷款机构为了加大信贷投入,简化贷款手续,更好的发挥小额贷款在支持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而开办的基于农户信誉,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向农户发放的不需要抵押、担保的贷款。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是自主创新与国际小额信贷经验本土化相结合的过程。[12]相对于传统信贷业务来说,农村小额贷款具有其特殊性,体现在信贷模式、信贷主体上。
一是贷款模式方面。首先,农村小额贷款不同于一般的商业贷款,基于农民的资信水平较低,发放的都是信用贷款,不需要农户提供担保品,这就无形之中增加了收回贷款的风险;其次,我国农村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缺乏详细的信用记录。特别是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提速,伴随着大量的农村劳动人口转移,农村正处于社会和经济的转型期,[13]为信息的采集制造了很大的麻烦。
二是贷款主体方面。农村小额贷款的贷款对象以农民为主,他们的文化程度较低,缺乏相应的金融知识,法律意识较为淡薄,属于低收入群体。而且商业化、市场化程度不充分。他们的生产生活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不能很好的进行贷款收回的分析。在实际发放贷款时,信贷人员也无法准确掌握贷款人的收入水平、经济基础等,因此会带来很多的不确定因素。
2.1.2 农村小额贷款的发展历程
国际市场上的小额信贷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孟加拉国,目的是为了满足贫困人口的资金需求。在我国,小额信贷发展比较缓慢,始于20世纪90年代,其中以服务三农的小额贷款最为人们所熟知。在农村小额贷款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也借鉴了孟加拉乡村银行的成功经验,逐步在农村建立起完善的金融体系。如今,农村小额贷款业务的不断发展已经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进步,贷款网点遍布全国。
2.2 当前我国农村小额贷款的风险分析
近几年,我国小额贷款的发展呈现井喷态势,不仅国内市场广阔,许多国外大银行也纷纷在我国开展小额贷款业务,但是2008年的次贷危机却给广大银行敲响了警钟,必须开始重视贷款的风险管理。[14]而我国农村小额贷款是面向广大农户的,贷款对象素质整体不高,并且提供贷款时没有相应的担保品,仅仅是依靠农户的个人信用,这又大大增加了贷款风险。并且,农户从事的是一种弱势产业,会受到自然灾害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所以农村小额贷款面临的风险是不可避免的。[15]当然除了客观原因外,金融机构自身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比如信贷人员队伍的职业素质欠缺,机构内部没有建立有效的制约机制,近而导致了农村小额贷款风险频发。其风险主要表现在自然灾害、农户信用、金融机构管理等方面。
2.2.1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农村小额贷款最显著的风险之一,是借款人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足额偿还债务或银行贷款而违约的可能性,存在于贷款过程的方方面面。一般的抵押贷款在发放时已经提供了担保物作为未来无法偿还债务的补偿,因此面临的风险是可控的,但是农村小额贷款是以农户个人信用作为贷款依据的,个人信用是属于道德范畴的,无法定量分析,对贷款风险的约束力几乎为零,因此面临的风险无法预测控制.据世界银行估算,我国截至2008年底仍存在20%的低收入人群,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农民。虽然近几年农户的风险意识得到了较大提高,但是农村整体的金融环境水平还有待提高,导致贷款偿还情况不尽如人意,农村小额贷款业务的长久发展还是面临巨大挑战。
2.2.2 市场风险
在农村小额贷款业务中,市场风险主要指的是价格风险,是价格波动超过预期致使收益产生不确定性而发生的损失。不同于当前其它商品的组织化经营,农户经营的农产品产业大多采用个人单干的方式,导致市场信息不对称,产生滞后性,无法获取有用的资料进行生产决策。而且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大家都选择在同一时间段集中生产,导致一个时间段内农产品供过于求,价格得不到提高,有时甚至低于成本,导致利润收不回,经济效益低下。[16]目前,由于农村整体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农户的金融意识淡薄,不能形成有效的预测风险的机制,只能依靠农民的生产生活经验,根据往年的相关经营数据进行生产,无法抵御当前的市场风险,增加了农户无法偿还贷款的可能性。
2.2.3 操作风险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721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