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络舆情对大行为的影响
摘 要突发公共事件的社会关注度较高,网民之间的互动、讨论是网络舆情产生的基本要素。在网络舆情的产生、传播过程中,与网友互动程度较高的大学生更倾向参与热度较高的事件,在网络互动中产生的观点认同和关注度与事件热度基本呈正向关系,同时,大学生参与公共突发事件的动机与后续的行为具有一致性,受网络舆论本身的影响较小。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体现在网络舆情的形成过程促进大学生网络参与的主动性、网络舆情的扩散推动大学生对网络参与的选择性传播和网络舆情的发展促进大学生网络参与的行为动机更为实际三个方面。对此,需要从加强政府对公共舆论的引导、增强媒体报道的价值观导向、增强高校对大学生网络参与的教育、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识能力四个方面进行引导,促进大学生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理智参与。
目 录
一、绪 论 1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研究意义 1
(三)研究综述 2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4
二、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理论分析 5
(一)突发公共事件的概念与特征 5
(二)网络舆情及其传播范式 6
(三)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概念 7
(四)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机制 7
三、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对大学生行为影响的研究设计 9
(一)研究对象 9
(二)问卷设计 9
(三)问卷的发放 9
(四)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9
四、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舆情对大学生行为影响的调查结果分析 11
(一)大学生接受网络舆论的方式与渠道 11
(二)大学生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关注度与关注类型 12
(三)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对大学生行为的主要影响 13
五、加强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中大学生行为引导的启示 18
(一)加强政府对公共舆论的引导 18
(二)增强媒体报道的价值观导向 18
(三)增强高校对大学生网络参与的教育 19
(四)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识能力 20
参考文献 21
附 录 25
致 谢 2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7
一、绪 论
(一)问题的提出
在“互联网+”战略的推动下,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大为提高,信息传播方式不断创新。2018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8年6月, 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其中学生网民占比24.8%。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大学生群体越来越多地喜欢选择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互动交流、发表评论、表达诉求、寻求声援乃至发起行动,其利益诉求的路径呈现日趋多元化和网络化。信息的网络化传播使大学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观点和言论,这些舆情会对大学生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在此形势之下,突发事件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明显。要控制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的发展,保持舆论环境的稳定,从社会公共即网民角度进行分析和应对是关键之举。因此,在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论传播下对大学生的行为进行研究,分析大学生突发公共事件网络参与情况,并探究大学生突发公共事件参与的应对,既是对当前及今后网络舆情下影响大学生培养与教育因子的探究,也是增强突发公共事件应对科学性的重要之举。
(二)研究意义
在理论层面,聚焦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影响,能够增强目前理论界关于这一问题研究的薄弱环节,增强研究的串联性,提高学术的整体性,丰富相关研究的理论视角,创新研究方法,丰富相关理论,为深入探讨相关问题提供资料借鉴和理论基础。
在实践层面,通过对网络舆情下突发公共事件对大学生影响的探究,有利于为政府选择正确的预案、做出正确的行动反应提供理论参考,增强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和决策的科学性,防止突发公共事件转变为危机;推动新媒体规范、创新和发展,建成“整体协同、响应迅速的政务新媒体矩阵体系”;增强对大学生网络参与突发公共事件的特征的把握,引导大学生养成理性甄别信息和参与讨论等的良好习惯与行为,增强高校大学生教育的重点偏向与把握。
(三)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
总体来看,西方对突发事件下的群体行为的研究主要采取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研究对象是突发事件发生时群体产生的恐慌和逃逸行为,而关于信息传播的研究只涉及社会网络的一个话题或其他观点。采取定性分析手段的主要成果有模仿说、感染说、应急规范理论、匿名性理论、信息传播理论。Mintz(1951)对不适宜群体行为的研究,Kelley等人(1965)恐慌环境下群体行为模拟,Quarantelli(1957)恐慌个体行为研究和恐慌行为社会心理学研究。采取定量分析手段方面,西方学者建立了相应的模型,研究了突发事件下群体行为的特征和规律,特别是紧急逃生行为或紧急疏散行为。David(2000)、Helbing和Vicsek(2000)假设群体由具有不同能力和想法的个体组成。通过建立定量的模型,研究了群体紧急避险行为的非理性特征。近年来,西方学界发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3W”,即“什么”、“为什么”、“在哪里”。Guille等人分析了信息扩散模型和意见领袖的识别方法。Dong等人根据研究数据,将现有模型分为理论扩散模型和信息扩散模型。Wani等人讨论了影响信息传播的因素,包括信息相关性、信息同质性、社群、话题和用户角色。Dey等人综述了在线社交网络中的话题分析、信息传播和社会关系本质的研究。虽然研究者的观点不同于文献分析,但它们都构成了信息扩散研究的不同方面。但是对于理解信息扩散的过程,研究还不够充分。
2.国内研究
目前国内关于突发公共事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法律视角、公民视角、媒体视角、政府视角等方面。
在法律视角,莫于川认为,我国的公共应急法制存在立法不健全,执行不到位两方面的问题,对此要逐步把关于公共应急法制的相关条款补充到宪法中,完善公共应急法律规范,制定紧急状态法、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法等法律规范的文本,同时逐步完善与重大突发事件政府应对机制密切相关的法律制度。刘宇琼提出需要完善《行政强制法》与《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在行政强制条件的程序上要更加灵活,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行政补偿制度需要进行专门规定三条路径。
目 录
一、绪 论 1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研究意义 1
(三)研究综述 2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4
二、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理论分析 5
(一)突发公共事件的概念与特征 5
(二)网络舆情及其传播范式 6
(三)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概念 7
(四)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机制 7
三、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对大学生行为影响的研究设计 9
(一)研究对象 9
(二)问卷设计 9
(三)问卷的发放 9
(四)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9
四、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舆情对大学生行为影响的调查结果分析 11
(一)大学生接受网络舆论的方式与渠道 11
(二)大学生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关注度与关注类型 12
(三)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对大学生行为的主要影响 13
五、加强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中大学生行为引导的启示 18
(一)加强政府对公共舆论的引导 18
(二)增强媒体报道的价值观导向 18
(三)增强高校对大学生网络参与的教育 19
(四)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识能力 20
参考文献 21
附 录 25
致 谢 2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7
一、绪 论
(一)问题的提出
在“互联网+”战略的推动下,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大为提高,信息传播方式不断创新。2018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8年6月, 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其中学生网民占比24.8%。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大学生群体越来越多地喜欢选择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互动交流、发表评论、表达诉求、寻求声援乃至发起行动,其利益诉求的路径呈现日趋多元化和网络化。信息的网络化传播使大学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观点和言论,这些舆情会对大学生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在此形势之下,突发事件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明显。要控制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的发展,保持舆论环境的稳定,从社会公共即网民角度进行分析和应对是关键之举。因此,在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论传播下对大学生的行为进行研究,分析大学生突发公共事件网络参与情况,并探究大学生突发公共事件参与的应对,既是对当前及今后网络舆情下影响大学生培养与教育因子的探究,也是增强突发公共事件应对科学性的重要之举。
(二)研究意义
在理论层面,聚焦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影响,能够增强目前理论界关于这一问题研究的薄弱环节,增强研究的串联性,提高学术的整体性,丰富相关研究的理论视角,创新研究方法,丰富相关理论,为深入探讨相关问题提供资料借鉴和理论基础。
在实践层面,通过对网络舆情下突发公共事件对大学生影响的探究,有利于为政府选择正确的预案、做出正确的行动反应提供理论参考,增强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和决策的科学性,防止突发公共事件转变为危机;推动新媒体规范、创新和发展,建成“整体协同、响应迅速的政务新媒体矩阵体系”;增强对大学生网络参与突发公共事件的特征的把握,引导大学生养成理性甄别信息和参与讨论等的良好习惯与行为,增强高校大学生教育的重点偏向与把握。
(三)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
总体来看,西方对突发事件下的群体行为的研究主要采取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研究对象是突发事件发生时群体产生的恐慌和逃逸行为,而关于信息传播的研究只涉及社会网络的一个话题或其他观点。采取定性分析手段的主要成果有模仿说、感染说、应急规范理论、匿名性理论、信息传播理论。Mintz(1951)对不适宜群体行为的研究,Kelley等人(1965)恐慌环境下群体行为模拟,Quarantelli(1957)恐慌个体行为研究和恐慌行为社会心理学研究。采取定量分析手段方面,西方学者建立了相应的模型,研究了突发事件下群体行为的特征和规律,特别是紧急逃生行为或紧急疏散行为。David(2000)、Helbing和Vicsek(2000)假设群体由具有不同能力和想法的个体组成。通过建立定量的模型,研究了群体紧急避险行为的非理性特征。近年来,西方学界发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3W”,即“什么”、“为什么”、“在哪里”。Guille等人分析了信息扩散模型和意见领袖的识别方法。Dong等人根据研究数据,将现有模型分为理论扩散模型和信息扩散模型。Wani等人讨论了影响信息传播的因素,包括信息相关性、信息同质性、社群、话题和用户角色。Dey等人综述了在线社交网络中的话题分析、信息传播和社会关系本质的研究。虽然研究者的观点不同于文献分析,但它们都构成了信息扩散研究的不同方面。但是对于理解信息扩散的过程,研究还不够充分。
2.国内研究
目前国内关于突发公共事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法律视角、公民视角、媒体视角、政府视角等方面。
在法律视角,莫于川认为,我国的公共应急法制存在立法不健全,执行不到位两方面的问题,对此要逐步把关于公共应急法制的相关条款补充到宪法中,完善公共应急法律规范,制定紧急状态法、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法等法律规范的文本,同时逐步完善与重大突发事件政府应对机制密切相关的法律制度。刘宇琼提出需要完善《行政强制法》与《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在行政强制条件的程序上要更加灵活,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行政补偿制度需要进行专门规定三条路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