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活着之上中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

市场经济背景下,社会环境的变化,使知识分子原有的精神生态环境也受到了严重冲击。阎真的《活着之上》以平实的话语讲述了科层体制下高校知识分子逼仄的生存空间。在时代语境中,知识分子面临着生存的困厄、情感的迷茫和信仰的困惑,而追问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社会文化渊源发现,经济压力的冲击和传统观念的影响皆是引发他们精神陷入困境的因素。知识分子在功利主义的胁迫下道德溃退问题和人文精神陷落问题,是阎真忧患意识和反思意识的体现。他书写知识分子因种种际遇产生的精神困境,同时也在追问知识分子如何重构精神,涅槃重生。
目 录
引言 1
1 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存在形态 2
1.1 生存之困厄 2
1.2 情感之迷茫 3
1.3 信仰之困惑 4
2 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社会文化渊源 6
2.1 经济压力的冲击 6
2.2 传统观念的影响 7
3 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的现实意义 9
3.1 知识分子精神重构 9
3.2 知识分子涅槃重生 10
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引言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知识分子的生存境遇和精神状态一直是作家关注的热点。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阎真陆续出版了四部小说——《曾在天涯》(1996)、《沧浪之水》(2001)、《因为女人》(2007)、《活着之上》(2014),这四部小说借助文学作品的形式探讨了知识分子的精神环境及其成因。《曾在天涯》写海外留学生的生存困境,《沧浪之水》写当下官场中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因为女人》写当下女知识分子情感与生活困境,《活着之上》写校园知识分子在屈从与反抗中的困境。他的四部小说通过缜密的文字展示给读者展示了知识分子在经济社会中生存的无奈。《活着之上》细致而又真切地描绘了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其冷静的现实主义手法在文学评论界和广大读者中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在《活着之上》中,“阎真不仅仅揭露了高校学术腐败等黑暗现实,更是生动描述了知识分子身处市场经济背景下,其生存之痛和不同的价值选择,表达了当代知识分子所面临的精神困境”。[1]P100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1 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存在形态
20世纪后期,我国社会政治经济面临开始变革,尤其是九十年代后经济市场的推行,经济话语权成为社会主流和焦点,导致知识分子的地位变化。传统社会中,他们是社会精英身处社会中心,而九十年代后,社会的转型使之迅速边缘化。大环境的变化让知识分子在精神坚守和现实生存中产生矛盾。他们或是选择坚守,或是在现实中随波逐流,看似选择不同,但始终难以避免的是,无法摆脱现实生存和精神世界的种种困境。《活着之上》通过主人公聂致远的成长历程的叙述,为读者呈现了知识分子生存的境遇和精神世界的状态。一方面,知识分子在当下时代语境中作为普通的社会人,在世俗利益的诱惑下,有一部分人屈服于现实而追逐名利;另一方面,知识分子又想坚守传统士人高尚的精神信仰。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致使知识分子精神陷入困境。“钱和权,这是时代的巨型话语,它们不动声色,但都坚定地展示着自身那巨轮般的力量”[2]p223。《活着之上》直言出知识分子当下被钱和权影响着,他们或是生存困厄,或是情感迷茫,更甚是信仰缺失,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1.1 生存之困厄
“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3]p1最基础层次的生理需求即包括了人的生存需求。只有满足了生存需求,才会有下一层次的需求,而生存需求则离不开物质条件。
当代的文人,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市场经济的冲击,在市场和权力的包裹下,知识分子生存艰难。在这一方面,阎真并不直接书写知识分子的贫穷,而是从人物的内心层面开始,书写知识分子从抗拒,到挣扎,再到分流。“知识分子从最初的抗拒、挣扎到最后的屈服、接受,内心充满悖论与冲突,这是阎真诠释知识分子生存困境的具体方式。”[4]P62《活着之上》小说中聂志远便是这样一个人物,从坚守自己的信仰,到被现实侵蚀:一方面渴求金钱,为了买房子,聂志远违心帮人写一部传记;而另一方面,在大是大非面前,又选择坚守道德底线,如学生范晓敏为了出国留学期望修改分数,聂致远修改了三次分数,未曾满足院领导要求,但也为他们保留了情面。
阎真笔下的知识分子在基本需求匮乏的情况下,精神追求随之受到影响。小说中赵平平便认为在现实中票子是最管用的,与主人公不同,她看透现实,二人从步入婚姻到生育,有困难,却也伴着相濡以沫的温情,但生活的琐碎还是无法逃脱金钱的冲突。因无钱购婚房,赵平平选择离开聂致远。最后,赵平平归来且着与他人交往获得的八万块,这对聂志远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嘲讽。赵平平并不信奉孔孟老庄之道,她认为在现实中“票子是最管用的”。聂致远却一直尊崇孔孟老庄之道,聂致远因经济困顿,导致无力反驳赵平平的观点。即便聂致远回到自己家中,无法面对在意人情脸面的父母。在父母看来,聂致远的学问不及金钱实用,为维护自己的尊严,聂致远选择转移话题,然而经济上的困顿,让他无法做到和自己偶像曹雪芹那般淡泊名利,但他也不想像商人那般眼里只有金钱。
从《活着之上》中主人公聂志远及其妻子赵平平的视角来看,聂志远作为知识分子,在生存压力下,精神上陷入艰难抉择的困境:是追逐名利还是坚守信仰?这种矛盾是伴随着物质无法满足需求而产生的。在生存的需求无法被满足的情况下,总有人渴望金钱,看透现实。小说中赵平平便作出了与聂致远不同的选择。显然,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聂致远与赵平平二人的观点分歧越来越严重,情感上出现摇摆也变得理所当然。
1.2 情感之迷茫
马斯洛需求理论中,五个需求可分为两个层级,第一层级为人人都需要,而第二层级则是基于第一层级,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出现第一级的需求,情感则恰恰属于第二层级,需要外部条件支撑。两个人在一起生活,若天天为柴米油盐担忧,争论不断,在基本生存需求无法被满足时,必然引发精神层面、情感层面的风波。《活着之上》中知识分子聂志远因为无法满足女朋友赵平平母亲的经济要求,因无力买房而分手,走在一起后,又遭遇工作困扰,生活不满,由此二人之间摩擦不断。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23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