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丧文化分析及其社会工作介入(附件)

摘 要近年来,“丧”文化在青年群体间广为流传。作为亚文化的一种,“丧”文化的存在和发展及其对青年群体的影响,引发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研究采用文献法和访谈法的研究方法,对青年“丧”文化和社会工作介入进行分析。“丧”文化的表现多样,传播方式独特,传达的“丧”观念得到了广大青年群体的认同,并在文化大环境中得到了迅速发展。“丧”文化带给青年群体的影响像一把双刃剑,既有缓解压力、反映问题和寻求群体认同的积极方面,也有影响青年心态及影响文化大环境的消极方面。针对青年“丧”文化的产生原因,本文从青年群体成长环境、压力、表达空间以及媒介方面进行分析。面对青年“丧”文化,从社会工作角度入手,针对青年群体利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对社会工作介入方法进行研究,另针对“丧”文化大环境,提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宣传主流文化和多方联动的方法策略。
目录
一、导论 1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三) 研究设计及过程 4
二、青年“丧”文化分析 5
(一)青年“丧”文化的表现 5
(二)青年“丧”文化的影响 6
(三)青年“丧”文化产生的原因 9
三、社会工作介入青年“丧”文化的方法与策略 10
(一) 针对青年群体的社会工作介入 10
(二) 针对“丧”文化大环境的社会工作介入 11
四、 结论及反思 13
(一)研究的局限性反思 13
(二)结语 13
参考文献 14
附录1 访谈提纲 15
致 谢 16
一、导论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近年来,从情景剧《我爱我家》中葛优的一组摊在沙发上的截图爆红网络开始,以“葛优躺”为代表的“丧”文化风潮在网络上席卷开来。该文化主要以青年为主体,通过“反鸡汤”语录、表情包等方式表达一种悲观、消极的情绪以及失去目标与希望,漫无目的、麻木的生活态度。虽然与现时代弘扬的积极正能量之风相悖,但“丧”文化所传达的这一系列颓废、生无可恋等情绪却迎合了现代青年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面对学业、工作、爱情等生活上的不顺与挫折的内心状态,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现代青年人的社会心理及集体焦虑。“丧”文化在青年群体间的兴起与发展,必定会对广大青年从心理层面到人生观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对于“丧”文化展开的各种探讨引起了广大学者和社会各届的关注。
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通过研究的开展,分析青年“丧”文化的产生、表现和影响,分析青年在接受“丧”文化背后的心理特征与需求,并结合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与理论,在分析的过程中,探讨社会工作的介入模式,为现代青年改变“丧心态”提供理论研究。
(2)现实意义
第一, 改善青年“丧”心态,缓解心理压力。
青年群体是我们国家的栋梁之才,是建设祖国的力量之辈。“丧”文化兴起并迅速发展,受到青年群体的追捧,这种悲观消极的亚文化也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对青年的心理健康成长造成影响。通过研究青年“丧”文化的缘起、表现及影响,可以更好对该文化进行分析,并由此探究“丧”文化背后的青年心理特征与需求,从而研究社会工作介入,以便于为广大青年开展社会工作,帮助广大青年摆脱“丧心态”,积极向上的成长。
第二, 为构建积极文化环境提供一定的帮助。
“丧”文化作为亚文化的一种,在近年来兴盛于网络或影视剧、小说等各种文化作品中,已经成为文化大环境中的一份子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青年群体甚至少年群体的成长。分析“丧”文化和社会工作介入,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帮助青年群体学会分辨文化,减少对“丧”文化的追捧与传播,为构建积极的文化大环境起到一定的作用。
第三,为开展青年社会工作提供较为新颖的研究思路。
“丧”文化之所以在青年群体间备受追捧,自然有其一定的原因。通过对“丧”文化的分析了解到部分青年群体的心理特征与需求。在对青年服务对象开展社会工作时,可以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思路进行探索,或许可以更好的了解服务对象。为该方向的社会工作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第四,为社会工作介入特定青年人群提供了方向。
目前关于青年群体在“丧”文化和“丧”心态方面的研究并不充分,而本研究从社会工作视角出发,为此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可以促进社会工作在介入特定的青年群体方面的发展。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丧”文化作为一种带有颓废、绝望、悲观等情绪和色彩的青年非主流文化、青年亚文化,它的产生和形成乃至流行的过程是一个由“潜在”向“显在”转变的过程。萧子扬、常进锋、孙健(2017)指出,青年群体中消极、颓废的社会心态正在不断蔓延,甚至有扩大的趋势。因此,青年“丧”文化,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蔺芳、王志杰、周培京(2017)认为,从以“蓝鲸游戏”为代表的含有“自伤” 乃至“自杀”性质群体的萌芽和传播扩散事件可看出,是部分深受“丧”文化浸染的青年人的一种极端化情绪表达。可见,“丧”文化的影响虽然局限在一定范围内,而影响特定范围内青年的作用机制却可能产生极端后果,需要引起教育者的关注和反思。并且,即便人们并不完全认可颓废、麻木、漫无目标等虚无主义所内含的价值观念,但负面信息对注意力的占据必然会影响青年网友对于世界和自我的判断。“丧”文化倡导通过消极逃避取得与世界和个人内心的和解,这或将导致青年抗压能力、竞争意识、进取心的缺乏,进而影响青年网友的成长轨迹。
对于“丧”文化的产生,多位学者对此进行了分析。一方面是社会因素,社会转型期背景下的社会问题,同时也受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营销策略影响。此外是青年的心理因素,包括青少年自我意识的觉醒、网络虚拟社会中的自我保护以及理想与现实失衡下的认知再平衡。(陈瑾2018)学者谢春芳(2017)指出,“丧”文化的生成是青年寻求自我认同与价值实现的内在需要与我国社会转型现实境况、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发展、商业营销行为的推动等外部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丧”文化产生后之所以爆红网络,深受青年人追捧,也有许多因素导致。霍垒杰(2017)认为其迅速爆红的背后折射出广大青年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环境的无奈,更是其整个群体对现实境遇的一种温和反抗。刘政、唐珍(2018)提出,“丧”文化以自我降格式的言语风格呈现出青年群体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的焦虑、 颓废、无所谓等复杂心态,表达了青年群体一定的利益诉求。这种以 “丧”为表征的圈层文化其实折射出了当下的一些社会问题和矛盾。
所以,在“丧”文化流行的背后,呈现出的是青年人群的社会心态。例如,青年人群的社会焦虑以及对社会公平和社会利益分配不均产生的相对剥削感。(董扣艳2017)并且,青年群体通过自我降格,以主动污名化、自嘲和戏谑等方式进行自我建构,以形成独特的文化身份认同。以及建构群体身份认同,获取文化话语权,通过“示弱卖丧”,在互动中寻求社会支持。(刘政、唐珍2018)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hehuixue/2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