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数学学习习惯与数学成绩的相关性研究
高中生数学学习习惯与数学成绩的相关性研究[20191226204044]
摘 要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家长和老师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语,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自我监督的体现。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和落实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
首先,笔者通过参考有关学习习惯方面的文献和调查,自编了关于高中生数学学习习惯的调查问卷,通过对来自一所普通高中的一、二年级的两个班的调查,初步了解了高中生数学学习习惯的现状,并且做了详细的分析和对比。之后,通过对比在一次大型联考数学成绩在班级的前十名和后十名的学生的各个方面的学习习惯,得出了一些对数学成绩影响较大和影响不大的学习习惯。希望能够给高中数学老师在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上一些有用的指导,也进一步引起高中生对养成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重视。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高中生数学学习习惯数学成绩
目录
1. 问题的提出 1
2. 有关高中生数学学习习惯与数学成绩的研究概述 2
3. 课题研究的意义与有关概念的界定 3
3.1课题研究的意义 3
3.2主要概念界定 3
3.2.1习惯 3
3.2.2学习习惯 4
3.2.3数学学习习惯 4
3.2.4学习习惯与其他相关概念比较 6
4. 研究方法 6
4.1 研究对象 6
4.2 问卷设计 6
4.3 数据收集 7
4.4调查结果与分析 7
4.4.1数学学习习惯的基本情况 7
4.4.2数学成绩的选取说明 16
4.4.3数学学习习惯与数学成绩的关系 17
5. 研究结论与不足 23
5.1研究结论: 23
5.2研究不足: 23
参考文献: 24
附录: 25
致谢 27
1.问题的提出
数学学习习惯是学习习惯的一种,是指学生在较长时间的数学学习中,对学习品质、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进行反复实践与应用所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固的学习行为和方式。素质教育要求让学生身心全面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的总目标关于情感态度的要求里,是这样描述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1]
心理学认为“习惯是一种比较固定的机械地去完成自动化操作的倾向,好的习惯在个体的生活和学习中有很大的价值,如果学生养成了某些良好的习惯,在一定的情况下,这些习惯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和养成,从而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2]
当今高中教育正处于新课程改革阶段,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对我们高中数学教育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以人必本”要求我们尊重高中生的人生历程的发展需要,尊重高中生作为人的人格和尊严,尊重高中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需要。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最高阶段,我们培养的学生将要现实地面对人生的选择,可持续发展观也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3]
其实,学生在智商上差异并不大,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的不同,往往加大了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异。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环境,培养了学生的不同的兴趣和爱好,同时把一些不良的习惯带到了学习生活中。所以,首要问题是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习惯尤其是学习习惯。行动形成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行动、习惯、性格、命运四者之间,习惯是基础,习惯是关键。因此,从一份关于数学学习习惯的调查出发,进而探究与数学成绩的关系的想法在脑海里闪现。
2.有关高中生数学学习习惯与数学成绩的研究概述
笔者查阅了部分国内外学者关于习惯,数学学习习惯,数学成绩的研究,以下做一个简单的概述:
巴格莱(william Chandler Bagley,1874—1946),美国教育家、作家。他在《教育过程》中认为,在人们的习惯形成中,经验是以无意识或高度意识两种方式发挥作用的:习惯具有重要功能,它和效率直接相关。[4]
约翰·洛克(JohnLocke,1632--1704),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唯物主义的政治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在教学方法上,洛克主张教学必须注意启发儿童的求知欲望,重视发展儿童热爱求知的习惯。教师不只向学生讲明学习的重要意义,而且也应在教学中注意儿童的年龄特点,使儿童认识到读书是一种光荣的事情,让他们对读书饶有兴趣,产生愉快感,养成“自己去要求学习”的习惯。[5]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历来主张把养成良好习惯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在他的有关教育和语文教学的论著中,涉及到习惯的论述,据不完全统计,就有百余处之多,可见他把养成青少年学生的良好习惯摆在多么重要的地位。他认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要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
冯海英通过对高中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分析发现,学习水平是随年级的上升而相应提高的,同时还发现男女生学习习惯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性。陈峰,著名少年儿童成功素质教育专家,他认为:习惯是人最主要的、最稳定的素质,任何一种能力都是养成好的习惯的结果。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人完整品德结构发展中质变的核心。良好习惯是健康人格之根,是成功人生之基。成功与失败的最大分野,来自不同的习惯,好习惯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坏习惯是一扇向失败敞开的门。他在2007年底完成的《教育就是习惯培养:好习惯,好人生》一书中详细阐述了有效培养与学习相关的四个良好习惯,即勤于观察,善于思考,专注投入,经常反思。[6]
3.课题研究的意义与有关概念的界定
3.1课题研究的意义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习惯是在长时期生活、工作、学习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数学是一门思辨的科学,思维是数学认知的核心。故有“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之美喻。
国内外教学研究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占有重要位置。古今中外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者,无一不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说:“我的生活过得像钟表的机器那样有规则,当我的生命告终时,我就会停在一处不动了。”达尔文所说的“规则",便是指良好的习惯,当然也包括学习习惯。
数学学习习惯是学生在较长时间的数学学习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不易受干扰的学习行为和方式。 培养高中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既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不敢主动发言,不独立思考,不按时复习等坏习惯,如果任其发展,必然影响学生日后的成长。故了解高中生数学学习习惯的现状,分析高中生不良数学学习习惯形成的原因,探索培养高中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途径与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笔者在盛泽中学实习期间,发现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习惯上有很大的不同,具体表现在课前预习、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程度、课后反思、考前复习等比较突出的习惯上,由此联想到他们的数学考试成绩也会有一定的差异。本课题旨在通过调查问卷,数据处理和分析,探究出数学学习习惯与数学成绩之间的联系,增强同学们对数学学习习惯的重视程度。
3.2主要概念界定
3.2.1习惯
习惯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一贯的、稳定的行为方式。其特点是:在人们的行为中经常地、反复地出现:不假思索、自动地体现于行为中,即通常所说的‘习惯成自然’。为行为者的当然的自身需要。习惯一经养成,就会自然而然地沿袭下来,轻易不会改变。”[7]习惯是指与完成某种自动化动作的需要相联系的、并经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这种动作方式常常和自身的某种需要与倾向相联系,如饭前洗手、饭后漱口。习惯一旦遭到破坏,需要就得不到满足,人就感到不愉快。习惯可以在无意间形成,也可以通过有意的练习而获得。习惯本身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习惯,改正学生的不良习惯,是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8]
习惯一般是指由于重复或联系而巩固下来的,并变为需要的行为方式。它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个体的习惯是环境的影响和后天教育的结果;二是习惯一旦养成,就会产生稳定的行为或心理表征。学习习惯一般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稳定学习方式(主要分行为和思维两方面),是一个人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经常化的行为表现,从心理机制来看,习惯是一种内在的需要,它是一种省时、省力、高效的自然行为。
3.2.2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一般是指学生为了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它既包含行为习惯,也包含了思维习惯。
从学习理论上将学习的过程理解习惯的形成过程,即学习习惯说。学习习惯说是行为主义者J.B.华生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他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习惯形成的过程。人的各种行为不外是肢体的习惯、言语的习惯与脏腑的习惯。人格乃是我们所有的各种习惯系统的产生。他认为复杂的习惯是由一些简单的条件反应构成的。这些条件反应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条件化作用,将散乱的非习得性(无条件)反应加以组织而形成。由于习惯的形成是适应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过程,所以华生的该理论也可称作‘刺激一反应说’。[9]
摘 要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家长和老师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语,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自我监督的体现。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和落实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
首先,笔者通过参考有关学习习惯方面的文献和调查,自编了关于高中生数学学习习惯的调查问卷,通过对来自一所普通高中的一、二年级的两个班的调查,初步了解了高中生数学学习习惯的现状,并且做了详细的分析和对比。之后,通过对比在一次大型联考数学成绩在班级的前十名和后十名的学生的各个方面的学习习惯,得出了一些对数学成绩影响较大和影响不大的学习习惯。希望能够给高中数学老师在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上一些有用的指导,也进一步引起高中生对养成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重视。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高中生数学学习习惯数学成绩
目录
1. 问题的提出 1
2. 有关高中生数学学习习惯与数学成绩的研究概述 2
3. 课题研究的意义与有关概念的界定 3
3.1课题研究的意义 3
3.2主要概念界定 3
3.2.1习惯 3
3.2.2学习习惯 4
3.2.3数学学习习惯 4
3.2.4学习习惯与其他相关概念比较 6
4. 研究方法 6
4.1 研究对象 6
4.2 问卷设计 6
4.3 数据收集 7
4.4调查结果与分析 7
4.4.1数学学习习惯的基本情况 7
4.4.2数学成绩的选取说明 16
4.4.3数学学习习惯与数学成绩的关系 17
5. 研究结论与不足 23
5.1研究结论: 23
5.2研究不足: 23
参考文献: 24
附录: 25
致谢 27
1.问题的提出
数学学习习惯是学习习惯的一种,是指学生在较长时间的数学学习中,对学习品质、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进行反复实践与应用所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固的学习行为和方式。素质教育要求让学生身心全面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的总目标关于情感态度的要求里,是这样描述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1]
心理学认为“习惯是一种比较固定的机械地去完成自动化操作的倾向,好的习惯在个体的生活和学习中有很大的价值,如果学生养成了某些良好的习惯,在一定的情况下,这些习惯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和养成,从而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2]
当今高中教育正处于新课程改革阶段,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对我们高中数学教育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以人必本”要求我们尊重高中生的人生历程的发展需要,尊重高中生作为人的人格和尊严,尊重高中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需要。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最高阶段,我们培养的学生将要现实地面对人生的选择,可持续发展观也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3]
其实,学生在智商上差异并不大,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的不同,往往加大了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异。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环境,培养了学生的不同的兴趣和爱好,同时把一些不良的习惯带到了学习生活中。所以,首要问题是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习惯尤其是学习习惯。行动形成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行动、习惯、性格、命运四者之间,习惯是基础,习惯是关键。因此,从一份关于数学学习习惯的调查出发,进而探究与数学成绩的关系的想法在脑海里闪现。
2.有关高中生数学学习习惯与数学成绩的研究概述
笔者查阅了部分国内外学者关于习惯,数学学习习惯,数学成绩的研究,以下做一个简单的概述:
巴格莱(william Chandler Bagley,1874—1946),美国教育家、作家。他在《教育过程》中认为,在人们的习惯形成中,经验是以无意识或高度意识两种方式发挥作用的:习惯具有重要功能,它和效率直接相关。[4]
约翰·洛克(JohnLocke,1632--1704),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唯物主义的政治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在教学方法上,洛克主张教学必须注意启发儿童的求知欲望,重视发展儿童热爱求知的习惯。教师不只向学生讲明学习的重要意义,而且也应在教学中注意儿童的年龄特点,使儿童认识到读书是一种光荣的事情,让他们对读书饶有兴趣,产生愉快感,养成“自己去要求学习”的习惯。[5]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历来主张把养成良好习惯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在他的有关教育和语文教学的论著中,涉及到习惯的论述,据不完全统计,就有百余处之多,可见他把养成青少年学生的良好习惯摆在多么重要的地位。他认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要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
冯海英通过对高中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分析发现,学习水平是随年级的上升而相应提高的,同时还发现男女生学习习惯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性。陈峰,著名少年儿童成功素质教育专家,他认为:习惯是人最主要的、最稳定的素质,任何一种能力都是养成好的习惯的结果。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人完整品德结构发展中质变的核心。良好习惯是健康人格之根,是成功人生之基。成功与失败的最大分野,来自不同的习惯,好习惯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坏习惯是一扇向失败敞开的门。他在2007年底完成的《教育就是习惯培养:好习惯,好人生》一书中详细阐述了有效培养与学习相关的四个良好习惯,即勤于观察,善于思考,专注投入,经常反思。[6]
3.课题研究的意义与有关概念的界定
3.1课题研究的意义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习惯是在长时期生活、工作、学习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数学是一门思辨的科学,思维是数学认知的核心。故有“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之美喻。
国内外教学研究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占有重要位置。古今中外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者,无一不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说:“我的生活过得像钟表的机器那样有规则,当我的生命告终时,我就会停在一处不动了。”达尔文所说的“规则",便是指良好的习惯,当然也包括学习习惯。
数学学习习惯是学生在较长时间的数学学习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不易受干扰的学习行为和方式。 培养高中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既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不敢主动发言,不独立思考,不按时复习等坏习惯,如果任其发展,必然影响学生日后的成长。故了解高中生数学学习习惯的现状,分析高中生不良数学学习习惯形成的原因,探索培养高中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途径与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笔者在盛泽中学实习期间,发现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习惯上有很大的不同,具体表现在课前预习、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程度、课后反思、考前复习等比较突出的习惯上,由此联想到他们的数学考试成绩也会有一定的差异。本课题旨在通过调查问卷,数据处理和分析,探究出数学学习习惯与数学成绩之间的联系,增强同学们对数学学习习惯的重视程度。
3.2主要概念界定
3.2.1习惯
习惯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一贯的、稳定的行为方式。其特点是:在人们的行为中经常地、反复地出现:不假思索、自动地体现于行为中,即通常所说的‘习惯成自然’。为行为者的当然的自身需要。习惯一经养成,就会自然而然地沿袭下来,轻易不会改变。”[7]习惯是指与完成某种自动化动作的需要相联系的、并经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这种动作方式常常和自身的某种需要与倾向相联系,如饭前洗手、饭后漱口。习惯一旦遭到破坏,需要就得不到满足,人就感到不愉快。习惯可以在无意间形成,也可以通过有意的练习而获得。习惯本身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习惯,改正学生的不良习惯,是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8]
习惯一般是指由于重复或联系而巩固下来的,并变为需要的行为方式。它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个体的习惯是环境的影响和后天教育的结果;二是习惯一旦养成,就会产生稳定的行为或心理表征。学习习惯一般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稳定学习方式(主要分行为和思维两方面),是一个人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经常化的行为表现,从心理机制来看,习惯是一种内在的需要,它是一种省时、省力、高效的自然行为。
3.2.2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一般是指学生为了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它既包含行为习惯,也包含了思维习惯。
从学习理论上将学习的过程理解习惯的形成过程,即学习习惯说。学习习惯说是行为主义者J.B.华生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他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习惯形成的过程。人的各种行为不外是肢体的习惯、言语的习惯与脏腑的习惯。人格乃是我们所有的各种习惯系统的产生。他认为复杂的习惯是由一些简单的条件反应构成的。这些条件反应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条件化作用,将散乱的非习得性(无条件)反应加以组织而形成。由于习惯的形成是适应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过程,所以华生的该理论也可称作‘刺激一反应说’。[9]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huxue/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