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股市从众行为之比较(附件)
从众行为是金融市场的“市场异常现象”之一,它指的是因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投资策略的影响,采取了相同的投资策略。基于“理性经济人”的传统金融理论很难解释这种现象。近年来,大多数研究都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解释。由于从众行为的存在会加剧市场的波动,使资产价格偏离实际价值,甚至导致严重的金融危机,因此受到学术界和政府监管部门的广泛关注。本文以2001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上海证券交易所B股市场上市公司及台湾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日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CSAD方法来观察两岸股票市场整体及各产业的从众行为,分析了产生从众行为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关键词 从众行为,CASD,政策建议
目 录
1 引言 1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动机 1
1.2 从众行为的概念 1
1.3 股市中从众行为的具体分类 2
1.3.1 按照从众行为的真实性划分 2
1.3.2 按照从众行为是否理性划分 3
1.4 从众行为的理论研究 4
1.4.1 类似信息从众行为理论 4
1.4.2 信息流从众行为理论 4
1.4.3 偏好的从众行为理论 4
1.4.4 声誉的从众行为理论 5
2 研究方法 5
2.1 数据来源 5
2.2 模型的建立 6
3 实证分析 6
3.1 股票报酬率与CSAD叙述统计分析 7
3.2 CSAD模型实证检验 7
3.2.1 20012017年上海股票交易所B股市场从众行为的实证分析 7
3.2.2 20012017年台湾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从众行为的实证分析 8
3.3 上海股票交易所B股市场与台湾证券交易所市场从众行为的比较 10
结 论 11
致 谢 12
参 考 文 献 13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动机
美国经济学家Markowitz在1952年首次提出投资组合理论,堪称现代金融理论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现代组合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投资理论的开端。在此之后,里特纳(1965)、摩辛(1966)和夏普(1964)分别独立地研究和补充了投资组合理论,使它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众所周知,现代古典的金融理论是建立在传统经济学的假设基础之上的。“理性人假设”和“市场有效性假设”是传统经济学的重要基本假设,但随着金融产品的扩张和多样化,以及金融市场参与者的逐渐增多,金融体系也更加复杂。因此,越来越多的市场金融理论无法解释市场中的“异常”。
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的股票市场波动剧烈。上海证券交易所指数从2005年的1000点飙升至2007年底的6000点以上,然后一路下跌。2008年年底,它已跌至2000点,2008年底则是大幅下滑的一年。在这一年股市下跌了将近70%,接着是小幅上涨和下跌。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的股票市场已经发展到了4000多点。然而,对大多数普通老百姓来说,炒股是相对陌生的,一些投资者首先进入股市,在中国股市赚得第一桶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物质生活也在不断地改善,中国的股票市场也在发展。在牛市中,每个人的话题都离不开股票市场,但在熊市中,比如2008年,大家都在谈论股票市场,大多数人跟随潮流,根据有经验的人做出决定。最后,人们在牛市中批量进入股票市场,熊市阶段人们又纷纷逃离股市,从而影响股市的涨跌。
没有永久性的牛市,也没有永久性的熊市,股票市场一定会在一段时间内回归,但大多数投资者都是不理性的,在牛市时疯狂买入股票,在熊市中大量卖出股票。目前从众行为的解释有很多种,一般都是指人们在做某件事时,往往会受到绝大多数人的影响,从而追随公众的思想和行为,默许否定自己的观点,缺乏自己的主观判断。
1.2 从众行为的概念
随着对有效市场的深入理解,研究者开始关注现实中仍然存在的实际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股票市场具有明显的国情特征。我国股票市场发展时间较短,正处于一个成长时期,还没有达到成熟阶段,面临着一定的问题,股票市场的从众行为需要社会的关注。
从众行为也称为羊群效应。它的意思是一群羊是一群无组织的动物,当其中一只羊扮演“领导者”时,其余的大多数羊都跟着它做同样的事情。把这一概念延伸开来,就等于是人们的一种从众行为,即人们受绝大多数人的行为影响,盲目地跟随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缺乏独立思考和自我分析。
一些学者认为,从众行为主要是由集体不理性造成的。他们认为从众行为就是集体的非理性做出了同样的行为。有些学者强调了发生从众行为时对于时间的同一性,这意味着许多人同时做同样的事情。
Scharfstein和Stein(1990)认为,从众行为使投资者失去自主权。他们因为看到大部分是人的选择是一样的,而忽视了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和自己的判断,选择去追随他人的决定[1]。Vishny,Shlefe和Lakonishok(1992)将从众行为的定义局限于股票市场。他们认为从众行为是指投资者同时买卖股票,强调了发生从众行为时对于时间的一致性[3]。Smith和Sorensen(1994)也强调了发生从众行为时对于时间的一致性,同时认为发生从众行为时行动也具有同一性的特征。Welch和Devenow(1996)总结了从众行为的定义,认为这些对于从众行为的定义都不够准确,因此他们提出了一种意义更广泛的从众行为,他们认为从众行为并不应该只局限于某个特定的区域,它应该扩展到整个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过程中。他们认为从众行为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过程中产生的联系[6]。Sanders和Cote(1997)认为,人们因为看到大部分的人都做出了同样的决策而放弃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追随他人时,从众行为就会发生。Sias和Nofsinger(1999)同意Vishny, Shleife和Lakonishok(1992)的观点,他们认为,当从众行为发生在投资市场,就是一个群体同时购买或出售[3]。Sharma和Bikhchandani(2000)总结了他们自己的文献,并提出了更详细的定义。他们认为,投资者根据他所掌握的信息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但当他知道大部分投资者会做出和他不一样的决定时,他会改变自己的决定。投资者的投资决定受到了他人的影响,这就是投资界的从众行为[8]。
1.3 股市中从众行为的具体分类
在实际的股票市场中,对于从众行为内容的界定比较丰富,国外的一些学者对从众行为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对从众行为进行了划分,主要将从众行为划分为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按照从众行为的真实性角度进行划分,将从众行为划分为真从众行为和假从众行为;另一种形式是按照从众行为是否理性的角度进行划分,将从众行为分为理性的从众行为和非理性的从众行为。
目 录
1 引言 1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动机 1
1.2 从众行为的概念 1
1.3 股市中从众行为的具体分类 2
1.3.1 按照从众行为的真实性划分 2
1.3.2 按照从众行为是否理性划分 3
1.4 从众行为的理论研究 4
1.4.1 类似信息从众行为理论 4
1.4.2 信息流从众行为理论 4
1.4.3 偏好的从众行为理论 4
1.4.4 声誉的从众行为理论 5
2 研究方法 5
2.1 数据来源 5
2.2 模型的建立 6
3 实证分析 6
3.1 股票报酬率与CSAD叙述统计分析 7
3.2 CSAD模型实证检验 7
3.2.1 20012017年上海股票交易所B股市场从众行为的实证分析 7
3.2.2 20012017年台湾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从众行为的实证分析 8
3.3 上海股票交易所B股市场与台湾证券交易所市场从众行为的比较 10
结 论 11
致 谢 12
参 考 文 献 13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动机
美国经济学家Markowitz在1952年首次提出投资组合理论,堪称现代金融理论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现代组合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投资理论的开端。在此之后,里特纳(1965)、摩辛(1966)和夏普(1964)分别独立地研究和补充了投资组合理论,使它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众所周知,现代古典的金融理论是建立在传统经济学的假设基础之上的。“理性人假设”和“市场有效性假设”是传统经济学的重要基本假设,但随着金融产品的扩张和多样化,以及金融市场参与者的逐渐增多,金融体系也更加复杂。因此,越来越多的市场金融理论无法解释市场中的“异常”。
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的股票市场波动剧烈。上海证券交易所指数从2005年的1000点飙升至2007年底的6000点以上,然后一路下跌。2008年年底,它已跌至2000点,2008年底则是大幅下滑的一年。在这一年股市下跌了将近70%,接着是小幅上涨和下跌。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的股票市场已经发展到了4000多点。然而,对大多数普通老百姓来说,炒股是相对陌生的,一些投资者首先进入股市,在中国股市赚得第一桶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物质生活也在不断地改善,中国的股票市场也在发展。在牛市中,每个人的话题都离不开股票市场,但在熊市中,比如2008年,大家都在谈论股票市场,大多数人跟随潮流,根据有经验的人做出决定。最后,人们在牛市中批量进入股票市场,熊市阶段人们又纷纷逃离股市,从而影响股市的涨跌。
没有永久性的牛市,也没有永久性的熊市,股票市场一定会在一段时间内回归,但大多数投资者都是不理性的,在牛市时疯狂买入股票,在熊市中大量卖出股票。目前从众行为的解释有很多种,一般都是指人们在做某件事时,往往会受到绝大多数人的影响,从而追随公众的思想和行为,默许否定自己的观点,缺乏自己的主观判断。
1.2 从众行为的概念
随着对有效市场的深入理解,研究者开始关注现实中仍然存在的实际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股票市场具有明显的国情特征。我国股票市场发展时间较短,正处于一个成长时期,还没有达到成熟阶段,面临着一定的问题,股票市场的从众行为需要社会的关注。
从众行为也称为羊群效应。它的意思是一群羊是一群无组织的动物,当其中一只羊扮演“领导者”时,其余的大多数羊都跟着它做同样的事情。把这一概念延伸开来,就等于是人们的一种从众行为,即人们受绝大多数人的行为影响,盲目地跟随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缺乏独立思考和自我分析。
一些学者认为,从众行为主要是由集体不理性造成的。他们认为从众行为就是集体的非理性做出了同样的行为。有些学者强调了发生从众行为时对于时间的同一性,这意味着许多人同时做同样的事情。
Scharfstein和Stein(1990)认为,从众行为使投资者失去自主权。他们因为看到大部分是人的选择是一样的,而忽视了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和自己的判断,选择去追随他人的决定[1]。Vishny,Shlefe和Lakonishok(1992)将从众行为的定义局限于股票市场。他们认为从众行为是指投资者同时买卖股票,强调了发生从众行为时对于时间的一致性[3]。Smith和Sorensen(1994)也强调了发生从众行为时对于时间的一致性,同时认为发生从众行为时行动也具有同一性的特征。Welch和Devenow(1996)总结了从众行为的定义,认为这些对于从众行为的定义都不够准确,因此他们提出了一种意义更广泛的从众行为,他们认为从众行为并不应该只局限于某个特定的区域,它应该扩展到整个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过程中。他们认为从众行为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过程中产生的联系[6]。Sanders和Cote(1997)认为,人们因为看到大部分的人都做出了同样的决策而放弃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追随他人时,从众行为就会发生。Sias和Nofsinger(1999)同意Vishny, Shleife和Lakonishok(1992)的观点,他们认为,当从众行为发生在投资市场,就是一个群体同时购买或出售[3]。Sharma和Bikhchandani(2000)总结了他们自己的文献,并提出了更详细的定义。他们认为,投资者根据他所掌握的信息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但当他知道大部分投资者会做出和他不一样的决定时,他会改变自己的决定。投资者的投资决定受到了他人的影响,这就是投资界的从众行为[8]。
1.3 股市中从众行为的具体分类
在实际的股票市场中,对于从众行为内容的界定比较丰富,国外的一些学者对从众行为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对从众行为进行了划分,主要将从众行为划分为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按照从众行为的真实性角度进行划分,将从众行为划分为真从众行为和假从众行为;另一种形式是按照从众行为是否理性的角度进行划分,将从众行为分为理性的从众行为和非理性的从众行为。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2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