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外资银行竞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寰蒋闆呴粦[20191212140525]
摘 要
近年来,我国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加快了对外开放的脚步。2001年入世以来,我国银行业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2006年底《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实施,标志着中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时代的到来,外资银行对中国市场的参与程度将越来越深,并将与本土商业银行展开激烈角逐。外资银行的进入使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服务、产品市场、金融人才等方面面临越来越严峻的竞争形势。因此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外资银行竞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在竞争中保持主动,对我国银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概述了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和经营现状,运用PR模型,对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商业银行竞争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在应对外资银行竞争中存在的几点主要问题,并从提高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竞争力和正确处理与外资银行关系这两个角度出发,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外资银行竞争的对策建议。
摘 要 Ⅰ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商业银行;外资银行;问题;对策ABSTRACT
目 录
ABSTRACT Ⅱ
目 录 Ⅲ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意义 1
第2章 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与经营现状 2
2.1 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2
2.2 外资银行在我国的经营现状 4
第3章 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商业银行竞争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 5
3.1 模型构建 5
3.2 变量说明 7
3.3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7
3.4 实证结果分析 8
3.4.1.均衡检验 8
3.4.2 结构断点检验 9
3.4.3 实证结果总结 10
第4章 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外资银行竞争存在的问题 11
4.1 中间业务发展滞后 11
4.2 金融创新尚显不足 12
4.3 激励机制有待改善 13
4.4 银行治理结构存在缺陷 13
第5章 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外资银行竞争的对策建议 14
5.1 我国商业银行应提高自身竞争力 14
5.1.1 重点发展中间业务经营能力 14
5.1.2 加快金融创新步伐 15
5.1.3 完善激励机制,营造“以人为本”的企业环境 16
5.1.4 改善银行治理结构 17
5.2 我国商业银行应正确处理与外资银行的关系 18
5.2.1 市场进入的先来后到博弈 18
5.2.2 相互竞争下的合作问题博弈 19
5.2.3 中外资银行关系的最佳模式:在竞争中寻求合作 20
参考文献 21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的发展,中国也顺应潮流加速了对外开放的脚步。2001年入世以来,我国银行业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2006年12月11日中国入世过渡期结束,按照承诺,我国开始实行《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在地域、业务种类、客户种类等方面开始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伴随着中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阶段的到来,外资银行在我国呈现出不断扩张的趋势,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截至2012年12月末,共有来自49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中国设立了42家法人、95家分行和197家代表处,包括外资银行支行在内的营业网点已达到900家。
总体而言,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健发展,以及经济环境的日益完善,外资银行在网点布局、服务能力、业务经营、金融创新、风险控制等方面均呈现逐年持续增长的趋势,已然成为中国银行业重要的市场参与者。外资银行利用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强大的人才管理资源和先进完整的经营管理模式,与我国商业银行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未来,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大背景下,外资银行坚信人民币国际化和利率市场化对其发展有利,势必会加深进入中国的力度和速度。预计到2023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银行业市场,是未来各家跨国银行的兵家必争之地。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商业银行该如何应对外资银行的竞争成为了我们必须深入探究的课题。
1.2 研究意义
在我国,银行业资产占全部金融机构资产的90%以上,同时,商业银行又是我国银行业的主体。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的稳定性和前景直接影响着中国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当前外资银行的进入使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服务、产品市场、金融人才等领域面临越来越严峻的竞争局面,给未来我国商业银行的稳健发展增添了不确定因素。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在取得举世瞩目发展成就的同时,与国外先进商业银行相比确实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分析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外资银行竞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在竞争中保持主动,对我国银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本文研究成果预期能够引起我国商业银行的重视,使其更加关注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并更加深入地探讨外资银行作为我国银行业越来越重要的市场参与者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使我国商业银行进一步认识到在应对外资银行竞争时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另外本文从提高自身竞争力和正确处理与外资银行的关系两个角度提出的对策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对于今后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外资银行的竞争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第2章 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与经营现状
2.1 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历经三十多年的努力,中国银行业改革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而外资银行的进入则扮演了催化剂的角色,为中国金融市场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水,并逐步壮大。回顾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发展历程,受中国经济改革开放进程、相关政策的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前(1979年之前)。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中国烽火连天,经济形势险恶,外资银行在华业务经营受到很大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大量外资银行纷纷撤出中国市场,只剩下东亚、渣打、汇丰以及华侨银行仍留在上海。1979年改革开放之前,所有金融业务均统一交由中国人民银行承办管理,四家外资银行被降格为办事处,实际的银行业务经营无法进行。在这个阶段,我国政策也是禁止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的。
第二阶段,起步阶段(1979-1990年)。1979年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拉开了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序幕。自1979年我国批准第一家外资银行——日本输出入银行在北京设立代表处以来,外资金融机构陆陆续续在各经济特区和北京、上海、广州、大连、青岛等开放城市设立了共约40余家代表处。这个时期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主要是香港的金融机构和少数专门经营大陆业务的日本、欧美银行,经营业务范围主要局限于为当地外资企业提供外汇金融业务。此时的外资银行对中国市场还处于观望和摸索的阶段。
第三阶段,成长扩张阶段(1990-1997年)。此阶段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成长阶段,也是外资银行在我国迅速发展扩张的阶段。每年新增的外资银行分支机构均达十家以上,最多的一年多达42家。与上一个阶段不同的是,此阶段外资银行分支机构大多采取营业性的分行形式,对中国未来经济形势相当看好。这一阶段外资银行与本土银行的竞争越来越白热化,银行业格局由原来的国有银行占绝对垄断地位过渡到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相互竞争逐利的时代。
第四阶段,收缩阶段(1998-2001年)。这一阶段,受亚洲金融危机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确定性的影响,外资银行在华发展进程缓慢。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中国对外贸易增速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在华外资银行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业务收缩,资产缩水。为稳定经济,98年起,我国连续9次下调银行利率,使在华外资银行成本优势不再。三资企业在借贷时出于成本考虑,纷纷转向中资银行,外资银行业务量明显减少。我国适时出台扶持政策,引导在华外资银行发展。到2001年底,在华外资银行营业机构共190家,4年内增加了17家;资产总额450亿美元,4年内增长18%,总体业务发展速度缓慢。
第五阶段,中国加入WTO后的五年(2002-2006年)。中国2001年12月11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承诺两年内批准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五年内取消经营地域限制,允许外资银行对中国居民和中资企业经营外汇业务。2006年12月,银监会公布《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和《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由此外资银行可享受与我国商业银行一致的准入标准与监管标准,即WTO国民待遇。受政策优惠影响,截止2006年底,入世过渡期的5年中,在华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从190家增加到224家,资产总额增长了54%,人民币资产总额增长了1.3倍,年增长率43%。
第六阶段,全面开放外资银行阶段(2007年至今)。随着中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法人银行政策实施,人民币业务全面开放,外资银行纷纷将分行改制为法人银行。2006年末之前,大约90%的外资银行为非法人性质的分行,至2007年底,这一比例已降至45%。同时,外资金融机构的网点开始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拓展,目标客户开始从母国企业和跨国公司向本土中资企业延伸。另外,由于人民币业务的开放,外资银行在银行卡、网上银行、个人信用贷款、财富管理、私人银行等个人金融业务上不断创新,试图扩大市占率。2008年的金融海啸使部分外资银行陷入急需现金的困境,而减持我国商业银行的股权。但与此同时,另一些外资银行则增持了我国商业银行的股权,意味着外资银行对中国经济前景依然充满信心。
2.2 外资银行在我国的经营现状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历经十二年,中国金融业的全面对外开放也已步入第七个年头。这七年,我国金融业认真履行对外开放承诺,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这一切均为外资银行在华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近年来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经营规模、客户对象和服务能力均发展良好,经济基本面健康。目前外资银行在华经营格局已初步形成,本土化程度不断提高,正逐步熟悉并融入整体经济环境,为我国银行业体系提供了多层次的有益补充。
从总体上看,外资银行目前在我国的经营可以用稳步渗透加差异发展来概括。稳步渗透主要体现在资本运作和网点布设两方面。外资银行在资本运作上不断有增资之举。在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依然阴霾不散的情势下,中国内地作为少有的几抹亮色之一,依然是跨国银行开拓的重点。2012年,摩根大通中国、星展中国、澳新中国和汇丰中国四行分别增加25亿、23亿、20亿和16亿元人民币或等值自由兑换货币注册资本金。此外,东亚中国、南商中国和汇丰中国等多家外资银行增加了中国分支机构的运营资金。在不断增资的同时,外资银行网点布设稳步推进。从网点数量增长看,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1月至10月末,外资银行在中国新增分行级别的分支机构27家,另有16家已经批准正在筹建。从渗透深度看,一些三、四线城市开始出现外资银行的身影,且网点布局不断从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和东北地区拓展。差异发展则表现在外资银行善于利用其不同于中资银行的特点,发挥优势、规避劣势,竞争手段机动灵活。比如利用利率倒挂等差异化定价方式争夺目标客户,充分发挥外币优势吸储等。在不断拓展新领域的同时,在华外资银行非常重视巩固和利用其在全球市场业务、人民币国际化相关业务、衍生产品等领域已经积累的优势,走与我国商业银行差异化的经营路线。
从各领域看,在零售银行领域,由于其成本相对于批发银行而言较高,且要求一定的网点数量,需要银行与客户在不存在较大文化差距的基础上建立紧密的联系,因此是外资银行较少涉足的领域。目前只有少数外资银行直接(如花旗银行)或间接(如荷兰银行)介入了零售银行业务。未来,零售银行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将会越来越具有吸引力,吸引外资银行更多的介入。在批发银行领域,在华外资银行的优势在于善于抢夺优质客户。目前外资银行除抓住原有的三资企业客户之外,还努力拓展传统垄断行业和企业以及大型私营或集体企业的业务,国际化程度不断上升的优质中国企业也将成为外资银行着力发展的目标客户群体。为发挥优势,目前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贸易融资和中间业务领域。外资银行一向认为中国贸易融资业务市场潜力巨大,不少外资银行均有其擅长的贸易融资领域,比如有色金属、农产品等等,并善于根据行业的特点制定最适合企业的授信方式。中间业务则一向是在华外资银行的优势领域,在此领域外资银行依靠高科技的手段、强大的创新能力以及优质的服务表现出很强的竞争力,持续不断地侵蚀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
从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和经营现状看,近年来外资银行一直努力开拓中国市场,并且在探索和拓展的过程中不断有杰出的表现。那么外资银行的进入是否给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行为带来了影响,这一点需要我们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来明确。
第3章 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商业银行竞争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
3.1 模型构建
本文选用Panzar和Rosse在1977年提出,并在1982年和1987年进一步完善的Panzar-Rosse模型即H统计法进行分析。其核心思想是,银行将根据不同市场结构决定的投入成本制定不同的定价策略。因而,通过对银行总收益与投入成本的变动弹性的分析可以判断出银行所处的市场结构类型。假设银行处于长期均衡的环境中;银行行为受其他银行行为影响;银行的成本结构是同质的,符合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不同的H值反映了不同的市场结构和竞争程度(如表3.1),H值越大,垄断力量越弱,市场竞争越激烈。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69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