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县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附件)

摘 要在分析国内外关于乡村旅游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借鉴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体验经济理论,着重研究大荔县乡村旅游业发展具有的资源优势,分析了大力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原因,政府顶层设计和高效服务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美丽乡村建设为乡村旅游业发展开辟广阔空间、强化宣传推介拓宽了旅游业市场。“旅游+”将促进大荔县乡村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使大荔县成为黄河西岸乃至全国最具魅力的旅游明星城市和休闲度假目的地之一,为大众日益增加的旅游需要提供良好的产品。关 键 词乡村旅游 ;美丽乡村;旅游+;全域旅游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rural tourism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esource advantag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 Dali County, and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tourism industry, drawing on the theor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xperiencing economic theory , The governments top-level design and efficient servi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provides a strong guarante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eautiful rural area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to open up a vast space to strengthen the publicity to broaden the tourism market. "Tourism +" will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dustry in Dali C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ounty, So that Dali County to become the Yellow River and even the countrys most attractive tourist city and one of the holiday destination for the public to provide a better travel needs of the product.Key words: Rural tourism; beautiful countryside; tourism +; global tourism1 绪论 61.1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61.1.1选题目的 61.1.2选题意义 61.2 国内外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61.2.1国内研究现状 71.2.2国外研究现状 7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81.4 主要研究方法 82.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92.1乡村旅游的概念 92.2乡村旅游的基础理论 9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92.2.2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102.2.3 体验经济理论...........................................103.大荔县乡村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11 3.1 大荔县众多旅游资源为发展奠定了基础 113.2 美丽乡村建设开辟广阔空间 113.3 乡村旅游成为县域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极 124大荔乡村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34.1 村容村貌尚需进一步改善 134.2 旅游品牌效应尚需强化 134.3 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获得感尚需提升 144.4 全域旅游能力的把握尚需提高 145.大荔乡村旅游业发展前景分析 155.1 形成全域旅游大格局 155.2 乡村旅游发展整体水平整体提高 165.3“旅游+”将促进大荔县乡村旅游产业大发展 166.结束语 18参考文献 19致谢 211.绪论1.1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1.1.1选题目的 一条高铁让大荔与外界的联系更快、更近。大荔县从以前的偏远之地,一下子变成了交通枢纽,一条铁路将这个渭北大县同西安、太原、北京连接在了一起。依托不断改善的交通,传统的农业大县大荔,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地向土地要效益。大荔县区位优越,交通便捷,东滨黄河,南眺华山,西接晧壤,北靠镰山,素有“三秦通衢、三辅重镇”之称,在对县情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以大西高铁为中心,将乡村旅游产业放在了重要位置。经过这几年的建设,大荔县接连开设了丰图义仓、岱祠楼、畅家村、福佑古寨、同州湖等旅游景点,大大提升了大荔县的知名度,也促进了大荔县的经济发展。本文在借鉴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大荔县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和自身的特点及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对大荔县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进行探讨,并针对大荔县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为大荔县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1.1.2选题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乡村旅游业的急速发展,乡村旅游产品千篇一律,质量缓慢增长。如何来改善这些问题,让大荔县乡村旅游业更快更好地发展,成为重中之重。因此,通过资料研究、问卷调查以及结合国内外已有的关于乡村旅游业的理论,探讨大荔县乡村旅游业的优势与不足,预测未来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和方向,提出完善及优化大荔县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策略,有着重大意义。一方面有利于解决大荔县乡村旅游持续发展中所遇到的难题,促使大荔县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同实现并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对乡村旅游科学发展模式的探索,可以为提高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和整体素质,改善村容村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解决乡村地区的“三农”问题,推动新农村建设工程的积极实施,发挥一定的指导作用。1.2 国内外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随着后现代社会的到来,人们越来越希望回归自然,返回原野,同时由于农村经济重组和农业危机严重减少了乡村地区的经济来源,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和农业的最佳结合体,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因此,国内外对此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1.2.1国内研究现状周聆灵(2012)以乡村旅游形象为切入点,以宁德地区乡村旅游为背景,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了乡村旅游形象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乡村旅游者对于服务设施环境更加重视,而对现代附属功能的受重视程度较低。学者唐召英(2007)分析了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认为观念、规划、项目、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人才等因素制约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李文军(2010)以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案例研究地,通过对保护区管理局、社区和旅游经营企业这3个利益相关者的获益能力的分析,探讨了社区难以参与自然资源旅游经营和利益分配的原因。吴冠岑(2013)等应用风险矩阵对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风险,如乡村特色消失和乡村生态被破坏等风险进行了评价,研究指出当前较为严重的问题是收益分配和利用结构失衡,这两个风险均须尽快采取措施予以解决。综上所述,乡村旅游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学者们尝试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乡村旅游进行研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尽管近10年来,有关乡村旅游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数据都得到了完善,但关于乡村影响因素问题、利益相关者问题、收益分配和利用结构失衡等问题至今仍没得到很好的解决。可见,虽然乡村旅游已经被证实是有益的旅游活动形式,其理论也被大家所接受,但在理论转换为实际的过程中仍困难重重。1.2.2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Choi(2012)研究发现,经济利益、社会文化利益、社区利益、旅游者利益、环境可持续性、社区参与、技术和政治因素等影响乡村旅游的发展。Byeong(2008)以韩国乡村旅游为例,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将识别的影响韩国乡村旅游发展的17 个因素划分为经济影响、社会文化影响、环境影响、管理影响四个维度来进行解析。Miller(2010)对美国的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证研究显示,旅游者满意、环境可持续、雇佣当地人、经济溢出、环境等因素影响美国乡村旅游的发展。Erick(2007)研究发现利益相关者对乡村旅游发展影响感知是决定其社区参与的最重要因素,利益相关者感知到的乡村旅游正面影响越强,参与乡村旅游的意愿越强,按照参与度高、较高、较低和低4个层次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划分,发现政府在乡村旅游活动中参与度最高、其次是旅游企业、社区居民,参与最低的是旅游者。1.3 论文的主要内容1.3.1 大荔县乡村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得天独厚的发展资源为大荔县乡村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基础,美丽乡村建设为大荔乡村旅游业发展开辟广阔空间,乡村旅游成为县域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极。1.3.2 大荔乡村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村容村貌尚需进一步改善,旅游品牌效应尚需强化,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获得感尚需提升,全域旅游能力的把握尚需提高。1.3.3 大荔乡村旅游业发展前景分析 形成全域旅游大格局,乡村旅游发展整体水平整体提高,“旅游+”将促进大荔县乡村旅游产业大发展。1.4 主要研究方法1.4.1 文献研究法 广泛阅读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的理论文献,了解国内外相关理论动态打好理论基础。 1.4.2 案例分析法 从大荔县乡村旅游的实际境况出发,找出典型应案例,分析并找出相应的结论。 1.4.3 调查分析法 通过走访大荔县乡村旅游管理部门和大荔县乡村旅游景点实地调查研究,了解大荔县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听取各方的意见以及建议。2.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理论基础2.1乡村旅游的概念 乡村旅游是在乡村地域范围内,以乡村自然风光,田园景观,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农事劳动体验、现代农业等为主要项目和形式,以城乡居民群体为目标对象,以满足城乡居民度假、娱乐、休闲、学习、观光游乐等需求的新型的旅游活动。 乡村旅游的包括以欣赏田园风光为特色的观光旅游,体验农业生产为特色的趣味旅游,感受乡村生活特色的娱乐旅游,融入生态环境为特色的绿色旅游,以及当地风俗文化旅游等类型。2.2乡村旅游的基础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又不损害后代人自身需求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不同领域有不同阐释从自然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的流派,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提高自然环境的本身的新陈代谢能力,进一步提高人的生存环境的持续性。从社会属性视角下研究可持续发展的流派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为了更好的提高人的生活生产质量,促进人的发展,以人为本。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流派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为了实现经济的最大化价值,在这一阶段中保证生态环境以及自然条件得到最大化的科学合理开发,不降低环境质量以及不减少和破坏自然资源根基。从科技属性看,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加清洁绿色有效的技术,从资源能耗以及低碳排放的角度予以表述。综上所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了共同发展,协调发展,公平发展,高效发展以及多维度发展,讲求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以及可持续社会三方面协调统一,强调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经济效率,生态和谐,社会公平缺一不可,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乡村旅游发展的是否高效是否可持续对于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以及生态和谐,社会公平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在研大荔县乡村旅游发展问题中借鉴可持续发展理论,促进大荔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理论指导意义。2.2.2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源于加拿大学者巴特勒(R W. Butler)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揭示旅游地的一般发展规律的理论。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旅游地起步期游客量因先天条件不足的制约而受限,发展期游客量因设施改进环境改善而增加,最后游客量超过环境空间承载范围,因而再次限制了旅游发展。”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对大荔县乡村旅游业发展有借鉴意义,在大荔县乡村地区旅游不同阶段应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方法,以期推动旅游经济发展、乡村经济进步、农村生活环境改善,提高农民收入水平。2.2.3 体验经济理论 乡村旅游也是体验经济的一种模式。“体验经济”由美国学者约瑟夫最早提出。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创造能使消费者参与,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体验经济实质是通过客户体验满足消费者需求,进而实现经济价值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一方面,通过乡村旅游,旅游地经营者获得收入,生活环境有所改善,旅游业也不断发展,带动当地经济进步,体验到乡村旅游的好处。另一方面,游客通过乡村旅游体验乡村文化、风俗民情、田园风光、现代农业等具有乡村特色气息的旅游项目,身心愉悦健康。 3.大荔县乡村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大荔县乡村旅游业已成为县域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极,走出了一条具有大荔特色的融合发展之路,走在全市、全省前列。3.1 得天独厚的发展资源为大荔县乡村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大荔县古称同州,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是源远流长的中华黄河文明最早发祥地之一。早在20万年前,“大荔智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县境内有魏长城、金龙寺塔、岱祠岑楼、丰图义仓、八鱼石墓群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梆子腔鼻祖—同州梆子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9项传统技艺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冬枣、西瓜、花生、黄花菜、高石脆瓜等特色农产品驰名全国。大荔素有戏曲之乡、民俗之乡、美食之乡的美誉。水磨丝、带把肘子、炉齿面、羊肉小炒、九品十三花等独具特色的地方小吃享誉三秦大地。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大荔县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3.2 美丽乡村建设为大荔乡村旅游业发展开辟广阔空间 大荔县推进宜居宜业宜游优美环境打造,积极调动市民参与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热情,促进其致富增收,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县委县政府制定了美丽乡村规划及建设、乡村环境整治、三产融合项目建设等规划,颁布了《美丽乡村建设(镇驻地、示范村)标准》,提出了美丽乡村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编制目标和思路,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加强环境综合整治,保护城镇特色景观资源,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完整的生态网络体系。 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大荔县紧紧围绕农村生态环境这个重点,把发展定位在优化生态环境上,按照“保护美、创造美”的思路,鼓励各镇村立足自身实际,突出生态环境、乡村旅游、富民产业、打造出特色鲜明、独树一帜的发展模式,把城市和乡村都建美,建成景点,实现由环境“脏乱差”到清洁美丽、到乡村旅游兴起、再到三产融合发展的重大转变,城乡一体、互融共建的发展格局逐步形成,涌现出清洁乡村清池村、新堡村,美丽乡村布头村,幸福乡村畅家村、柳池村等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这些示范村已成为县美丽乡村建设的先行者、引领者,为全县范围内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非常有力的借鉴。为全县实现全域旅游、低碳旅游、休闲观光旅游提供广阔空间。3.3 乡村旅游成为县域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极大荔县委、县政府以乡村旅游业作为中心工作,全县上下紧紧围绕融合转型和“旅游+”主题,把全县当做一个整体板块,统筹规划建设,坚持全域规划、全景打造,推动旅游和诸产业互促互动,全面打造“三城三地三乡”,三城指大荔是渭南重要副中心城市,黄河西岸明星城市,秦晋豫金三角旅游核心城市;三地指新型工业聚集地,现代农业示范地,特色旅游目的地;三乡指关中水乡,瓜果之乡,梦里故乡,实现全景大荔、全域旅游,唱响休闲观光看大荔主旋律,倾力打响“美丽大荔、周末之家”品牌,以美丽乡村建设为突破口,以乡村旅游为总抓手,大力实施三区融合、产业融合,城乡融合、区域融合,全面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推进旅游产业由小到大,从点到面,快速兴起,目前全县已创建国家3A级景区4个其中同州湖为国家4A级景区;丰图义仓、八鱼石墓博物馆、福佑古寨为国家3A级景区,乡村旅游已成为县域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极。探索出一条具有大荔特色的融合发展之路,走在全市、全省前列,先后荣获“全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县”等20余项荣誉。大荔乡村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大荔县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发展旅游工作的思路还不够宽,景区的标准还不够高,配套设施还很不到位,文化的融合度还不够高、把握全域旅游的能力还不够强,旅游的品牌还没有形成等。4.1 村容村貌尚需进一步改善 美丽乡村建设是乡镇旅游业发展的前提。发展乡村旅游首先要解决好污水治理、垃圾处理、绿化美化、畜禽养殖排泄物处理问题,提高村庄环境质量。建设美丽乡村,首要的是治理环境卫生,大荔县要求乡(村)书记、乡(村)长一把手主抓,村庄、河道、交通沿线、田地网格化全覆盖层层落实责任,通过行政推动、强力治理,让村庄彻底干净;通过经费、环卫队伍、环卫设施等长效机制上保障乡村持续干净。但是,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国道沿线绿化带内杂草及枯树枝清理不干净,沿线各类销售广告牌随处可见,大棚野广告长久粘贴。村口等路段存在杂草丛生,垃圾堆积现象。例如,平罗村是全县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之一,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和基础建设、绿化等方面都能走在全县前列,但是通过实地查看,发现道路沿线有杂物、建筑垃圾等问题,并且垃圾收集很不规范,没有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分类收集、整理。 4.2旅游品牌效应尚需强化个性村镇发展不突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要体现个村镇的特色。景观建设,绿化美化是大荔县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应有之义,但不应该全县(乡)一个调,城乡一个样。事实上大部分村庄都有自己的历史传承,美丽乡村建设在风格与建筑选材上应该体现个性化保护与传承本村镇的传统、尽可能保留或体现代表村庄共同文化信仰的符号信息,这样乡村才有灵魂,才能真正留住乡愁,以此发展乡村旅游才有根基。美丽乡村建设立足乡村资源条件、市场需求、发展基础、群众意愿因地制宜、突出个性、发展特色经济。大荔县在乡村旅游业发展中,仅以观光农业作为农村美丽产业的突破口,对与城镇市民普遍需求相适应的消费项目,如养老、养生、户外运动、艺术创作写生、农耕体验等项目没有积极跟进。在乡村产业发展上,推进一村一品,一品一业,让乡村找到发展重点。在休闲农业发展上,对于选准的若干有乡土特色或有地理标志的农产品,缺乏政策、资金、基础配套、公共服务、景观配置、深度加工、手工DIY、美食餐饮、流通营销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做强若干个附加值高、效益大、带动力强的产业群方面薄弱,以一品一业支撑乡村经济仍需加强。工作经费严重不足,旅游高层推介活动难以开展,区域品牌战略有难度。4.3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获得感尚需提升美丽乡村不仅关系到平安创建、社会和谐、社会管理、基层民主、村民自治等一系列所谓的工程问题,重中之重在于怎样使群众增收,怎样才能让群众有幸福感,让群众满意。打扫卫生、拆除乱搭乱建,杜绝乱堆乱放、乱贴乱画等,只是万里长征走了第一步。增收是一个迫切、长远性的东西。提高群众的获得感才,增加群众收入才是美丽乡村的关键和最终落脚点。 旅游对当地经济和就业的综合贡献水平较低,县委县政府要求,旅游业对当地经济贡献率要达到15%,对新增就业的贡献率要达到20%。贡献率不单单指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直接贡献),还包括间接贡献和引致贡献,要比直接贡献高出一倍甚至更多。同样,对就业的贡献率不单包括直接就业,还包括间接就业,但是大荔县旅游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的就业的状况还需大大提高。4.4全域旅游能力的把握尚需提高无论是“大旅游”还是全域旅游发展,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目前,大荔县比较注重产业融合,但其他产业和旅游的融合度还不够高,其他社会力量还没有很好的融入旅游。如,一边是文化社团自娱自乐,入不敷出,难以为继;另一边是旅游文化活动冷清,市场几乎空白,游客期待难以满足。再如,一些瓜果蔬菜、土特农副产品,经过设计包装就是很好的旅游商品,而现在散装零卖的居多,不仅附加值低,游客还不满意。这些问题,说到底还是理念落后、引导不够。厕所革命及公共服务建设成效有待提高,旅游厕所、停车场、环保设施等公共服务体系不甚完善,旅游厕所的数量、质量达标,全域覆盖需进一步增加。旅游数据中心,包括建立旅游数据统计、分析及决策支持平台,完善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智慧旅游信息平台,重点旅游场所wifi全覆盖等软硬件的建设还需进一步落实。大荔乡村旅游业发展前景分析习总书记指出,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大荔县乡村旅游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形成全域旅游的大格局,旅游发展整体水平大幅度提升,促进大荔经济社会文化和谐发展绿色发展,造福当地居民。5.1形成全域旅游大格局全域旅游是通过旅游业带动、统领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种新的理念和模式,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主导产业,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和全社会共同参与。全域旅游不是到处建景点、建景区,而是将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来打造,将旅游产业作为战略支柱产业来推进,将所有的资源都围绕旅游来配置,将所有的建设都围绕旅游来布局,将所有的产业都围绕旅游来发展。第一,发展全域旅游是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需要。当前,加大供给侧结构改革已经成为经济领域一个重大命题,其核心就是提高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益,就大荔县来说,落实到一二三产上,就需要不断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三产中具有战略性和引领性的就是旅游业。当前,旅游业已经成为一个综合性产业,具有十分突出引领效应,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其主要表现为不仅直接为景点、住宿、餐饮、超市等带来客源,而且间接地带动工业生产、城镇建设、文化体育的发展。旅游业发展有利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增加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快国民经济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二,发展全域旅游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打造美丽大荔的需要。旅游业被称为“无烟工业”,是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产业,加快旅游业发展有利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方式,践行绿色发展观。当前,绿色、生态、环保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主流,大荔县的生态环境、美丽乡村已经成了一张靓丽名片,需要永久保持下去。第三,发展全域旅游是富民惠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需要。发展旅游业是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引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载体。大荔县大多数景区位于农村,通过旅游开发可带动当地农民加入其中,增加收入。旅游业是劳动密集性较高的行业,就业门槛低、就业层次多、就业范围广。加快发展旅游业,可以拓宽劳动力就业空间,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对于实现“十三五”脱贫攻坚目标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5.2乡村旅游发展整体水平整体提高 随着大荔县乡村旅游的深入发展,大荔县乡村旅游“优、特、热、名” 特点将会更加凸显。 “优”。就是把景区景点做出品位,把旅游服务做得优质高效。“优”的关键在于注重品质、精益求精,使“吃、住、行、游、购、娱”得到全要素提升。“特”。没有特色就没有吸引力和竞争力。大荔旅游的特色在“沙、水”上,所以未来将突出两个方面的发展。一是着力打造唐宋清文化、陕商文化等文化品牌,让游客感受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二是以县城和水城建设为重点,加快实施水上参与性项目,让游客更多的亲水乐水。 “热”。“酒香不怕巷子深”。大荔县乡村旅游热的前提是增强吸引力,有了吸引力才能“热”起来。大荔县乡村旅游将实现“由单一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度假一体化转变”、“ 由假日型向全日型转变”、“由区域热向全省热转变”这三个转变,让大荔旅游更有吸引力、更加热火。“名”。“热”是“名”的基础,大荔乡村旅游知名度将进一步提升。随着沙苑景区、黄河湿地景区、朝邑湖景区、丰图义仓景区等景区按照国家AAAAA级景区标准进行打造,会大大提升大荔旅游知名度。同时随着“枣花节”、“荷花节”、“冬枣节”等节庆活动的举办,会加大宣传大荔乡村旅游的推介力度,让“美丽大荔、周末之家、休闲之都”旅游品牌走出陕西,走向全国。目前国外发达国家花卉生产已经实行了标准化的技术管理,但鄢陵县的花卉产业仍未形成现代化的标准化生产概念,培土施肥,病虫防治,包装保鲜等等仍采用落后的传统管理方式。5.3“旅游+”将促进大荔县乡村旅游产业大发展“旅游+”美丽乡村全县共有272个村庄,目前,50个村达标国家美丽乡村,10个初步建成幸福乡村。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美丽乡村、相符乡村的数量将进一步增加。所有镇公路、村巷道路、广场院落、空地栽花种草,插栽矮篱笆,将呈现“全县大花园、一镇一景观、一村一园林”的美丽景象。美丽乡村“五个一”文化建设培训工程,将大量培训太极拳、剪纸、戏曲等文化骨干。彩绘文化墙,建村史馆,建设农业公园将大大提升大荔县乡村旅游的内涵。使农村不仅有人工湖、涝池、文化广场、服务中心、文化室,还有不差于城市的候车亭。 旅游+农业科技全县许多村将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业观光、农事参与、农业采摘、踏青赏花等农事体验旅游活动。如冯村科技农业示范园大棚栽培的芹菜、香菜、菠菜等水培菜,草莓、圣女果吸引游客采摘。安仁镇小坡村1.5万亩冬枣,集中边片建成设施大棚冬枣园,这些一眼望不到边的“白色屋子”,将成为成游客争相采摘的好去处。双泉镇、苏村镇,下寨镇、将继续举办枣花节,杏花节,黄花菜采摘节,不仅将会继续带火乡村农家乐,还会让同州西瓜沙苑花生、大荔冬枣、黄花菜、时令水果和大棚蔬菜扬名海内外。“旅游+”体育在同州湖、渭河北大堤、沙苑景区、朝邑湿地、黄河湿地等景区,已初步建成三纵三横一环线7条自行车绿道, 其中25公里水上高速自行车赛道在沿黄公路已开工建设。成功举办“2016?丝绸之路、美丽大荔中国渭南国际马拉松赛”,成功举办2016年陕西省青少年竞走挑战赛,大学生龙舟赛。随着类似体育竞赛的举办,将会吸引更多游客,进一步推进大荔县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 旅游+产业转型大荔县引进央企中节能光伏农业、振发新能源渔光互补等绿色新能源项目,累计投资超过百亿、总装机容量1000兆瓦,集成光伏发电、现代农业、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立体产业。建成了万亩冬枣、万头奶牛、十万亩渔业等十大现代农业园区。将形成农业与旅游相结合的发展新模式。“旅游+”服务全县现有渔家乐30多家,农家乐180多家,同州里、柳池、畅家、辛村四处特色美食街区项。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大荔县的水磨丝、带把肘子、水盆小炒、炉齿面、九品十三花等特色小吃,将越来越受游客喜好,随着县互联网游客服务中心,以及7个游客接待站的建立完善,为大荔县旅游行业培训更多的专业人员,提高行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从而为大荔县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服务保障。“旅游+”交通县政府将投入建设资金20亿元,新修高铁大道、同州湖西路等10余条景观大道,新开3条公交线路,在景点规划了独具风格的候车亭。成立大荔城乡旅游公司,购买电瓶大巴旅游车辆,率先实现公交化运营。大荔至西安高铁开通运行,即将建成的韦罗西禹高速入口,让大荔与大华山、大西安乃至全国实现无缝对接,构建共赢发展的大荔旅游新格局。结束语 经过了这几个月的努力与付出的汗水,论文的创作终于即将结束了。因为是第一次进行论文创作,在从在张胜军导师的帮助下确定论文题目,到后期的论文内容填充与修改,对我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毕业论文对我来说既是我大学四年的一个总结,也是对所学专业知识的一个自我检测。在写作过程中,我不断的去各种渠道翻阅相关资料,认真取舍,反复斟酌。在此期间,我也查找了很多关于大荔县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的报道资料,还有相关文献和介绍,对照自己的论文进行一步一步的修改,每一次都能发现新的问题与疏漏。就在这种一次一次的修改与补充中,我加固并更加深刻的理解了学校里学到的相关知识,学以致用,收获颇大。除此之外,我非常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张老师,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法、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写论文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从最初刚写论文时对所选论题的模糊认识到最后能够对该问题有深刻的认识,我体会到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以前只是明白理论,没有经过实践考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明确,通过这次的做,真正做到林论时间相结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言非虚。创作论文的过程不但是一次学习经历,更给了我的工作实践中很大的帮助,让我鼓足勇气,在自己的专业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好。参考文献[1]卢小丽,成宇行,王立伟. 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热点-近20年文献回顾[J]. 资源科学,2014,01:200-205.[2]段兆雯. 乡村旅游发展动力系统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3]高林安. 基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陕西省乡村旅游适应性管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4]本报记者 贺小巍 康传义 见习记者 张权伟. 大美大荔高铁催热了旅游经济[N]. 陕西日报,2014-12-10011.[5]张树民等. 基于旅游系统理论的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讨[J]. 地理研究,2012(11):2094-2103.[6]郭焕成,韩非.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J]. 地理科学进展,2010(12):1597-1605.[7]王继庆. 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8]马彦琳. 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贵州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景和方向[J]. 旅游学刊,2005(01):63-67.[9]王云才. 论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趋势[J].干旱区地理,2005(06):862-868.[10]马勇.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以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例[J]. 经济地理,2007(02):336-339.[11]张文.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社会与经济效益、问题及对策[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03):17-24.[12]王云才. 国际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经验与借鉴[J]. 旅游学刊,2002(04):45-50.[13]姜玉辉.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14.[14] Duarte P. Evolution of rural tourism in portugalA 25 years analysis[J]. e-Review of Tourism Research,2010,8.[15]王蔚. 山东省休闲旅游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10.[16]国家发改委,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OL].2016-11-24 http://www.dalisn.gov.cn/mlxc/wjtz/72947.html.[17]田建荣,大荔县召开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会,[OL].2016-12-06 http://www.dalisn.gov.cn/mlxc/ywbb/73869.htm.[18]大荔县美丽办,县美丽办关于对全县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情况督查的通报,[OL].2016-08-28 http://www.dalisn.gov.cn/mlxc/dctb/69169.htm[19]大荔县美丽办,致全县广大城乡干部群众的一封信 2014-03-07[OL].http://www.dalisn.gov.cn/mlxc/wjtz/28423.htm.[20]大荔县美丽乡村建设切勿搞成“驴粪蛋蛋”外面光, 2016-01-05 20:02:32,[OL].http://city.sxncb.com/html/2016/wnchengjian_0105/109325.html.[21]大荔一亩大棚枣 胜过十亩园,新华网[OL].?http://city.sxncb.com/html/2014/wnchengjian_1013/71336.html.[22]大荔县精心筹备“美丽大荔一日游”[OL].华山网?http://city.sxncb.com/html/2014/wnlvyou_0523/58779.html.[23]关于成立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的通知[OL].http://www.dalisn.gov.cn/mlxc/wjtz/25091.html.致谢  本论文在张胜军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导师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法、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本人影响深远。不仅使本人树立了远大的学习目标、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还使本人明白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本次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此,谨向导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在写论文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问题都得以解决。所以在此,再次对老师道一声老师,谢谢您!  时光匆匆如流水,转眼便是大学毕业时节。离校日期已日趋渐进,毕业论文的完成也随之进入了尾声。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一直都离不开学校、老师、同学、朋友给我热情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在此我向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国际经济学院的所有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你们三年的辛勤栽培,谢谢你们在教学的同时更多的是传授我们做人的道理,谢谢三年里面你们孜孜不倦的教诲!  三年寒窗,所收获的不仅仅是愈加丰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阅读、实践中所培养的思维方式、表达能力和广阔视野。很庆幸这三年来我遇到了如此多的良师益友,无论在学习上、生活上,还是工作上,都给予了我无私的帮助和热心的照顾,让我在一个充满温馨的环境中度过三年的大学生活。感恩之情难以用言语量度,谨以最朴实的话语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最后要感谢的是我的家乡和父母,他们不仅让我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使心灵有了虔敬的归依,而且也为我能够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提供了巨大的支持与帮助。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努力的学习和工作,不辜负父母对我的殷殷期望!我一定会好好孝敬他们,报答他们,回馈家乡。“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我最喜欢的诗句,就用它作为这篇论文的一个结尾,是一段生活的结束,也是另一段生活的开始。希望自己能够继续少年时的梦想,永不放弃。 试卷调研结果
目 录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82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