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问题研究以市六合区为例
:小作坊作为食品的主要生产加工渠道之一,提高小作坊的生产质量,监管问题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具有数量多分布散、无证无照现象突出、卫生环境堪忧、人员素质总体偏低的特点。研究通过对南京市的小作坊监管现状的调查,发现南京市小作坊监管还存在着缺乏法律依据,职能划分不明,监管手段不足,监管力度不够等问题,究其原因,监管部门责任意识不强,监管人员较少,违法成本低于守法成本。因此,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加快小作坊监管体系建设,多元化监管,完善食品安全基层监管体系,优化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提升政府监管能力等对策,以进一步完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监管体系。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导论1
(一)研究背景1
(二)研究意义2
1.理论意义2
2.实践意义2
(三)理论基础2
1.公共治理理论2
2.信息不对称理论3
3.新公共服务理论3
二、文献综述3
(一)关于食品安全监管的国外研究3
1.在食品安全监管方式方面3
2.在食品安全监管理论方面4
(二)关于食品安全监管的国内研究4
1.从监管方式方面4
2.从监管体制方面5
3.从监管模式方面5
三、南京市小作坊食品生产监管现状分析5
(一)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5
(二)南京市食品生产小作坊的监管现状6
1.南京市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现状分析6
2.南京市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监管情况分析7
四、南京市小作坊食品生产监管的存在问题9
(一)缺乏法律依据9
(二)监管职能划分不明9
(三)有效的监管手段不够10
(四)监管力度难以满足监管需求10
五、小作坊食品生产监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10
(一)缺乏法律的明确规定10
(二)监管部门责任意识不强10
(三)监管人员和监管措施较少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1
(四)违法成本低于守法成本11
六、完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的对策11
(一)加快小作坊监管体系建设11
1.完善法律体系11
2.多元化监管11
(二)完善食品安全基层监管体系12
1.建立健全小作坊基层监管体系12
2.深化小作坊信用体系建设12
(三)优化食品安全监管模式12
1.科学、高效、动态式监管12
2.激励性监管与惩治性监管相结合12
(四)提升政府监管能力13
1.监管队伍建设13
2.提升技术力量13
致谢13
参考文献14
附录1 调查问卷15
图1 样本分布情况8
表1 小作坊的证照登记情况7
表2 样本分许情况7
表3 政府监管人员配备和对小作坊的重视程度8
表4 “小作坊从业者对食品安全质检流程了解程度”与“小作坊从业者是否愿意主动配合监管人员的监督检查”的交互分析表8
表5 群众对政府监管情况的评价9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问题研究——以南京市六合区为例
引言
一、导论
(一)研究背景
在经济快速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国情下,人们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在全国工业总产值比重中,食品工业占据了12.0%,是GDP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民生民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有数据表明我国目前人均预期寿命大概为76.34岁,想要将预期寿命延长一年的话需要五年的时间。如今,大量假冒伪劣的食品在市场上频繁出现,如三鹿奶粉、瘦肉精、苏丹红事件等,大量的食品安全危害事件,直接威胁群众的生命健康。
食品安全主要涉及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环节,其中食品生产加工作为第一环节,较多的食品安全问题均来源于此环节,最重要的就是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单位的监管。食品生产加工单位除了较大型的企业外,小作坊作为主要的生产加工单位之一,对市场上的占有量较大,但其“小、乱、脏、差”的特点,将严重影响食品的质量安全,大多数小作坊处于城镇、农村、城乡结合部,范围较广,以家庭为单位的小作坊,没有食品生产许可证,食品的安全没有保证,相比于市场上正规的食品,人们普遍喜爱小作坊生产的廉价食品。由于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特点且流动性大,监管的难度加大,对监管人员的素质、检测能力、办事效率、办事态度要求更高。
在近年来不断爆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中,多数食品生产加工人员没有良好的法律意识,而且利欲熏心,加上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也存在着一定的漏洞,使得不合格的食品在市面上顺利交易。对于食品生产加工的小作坊方面,监管人员、设备与经费都比较少,在完善《食品安全法》的同时,我国暂时还没有一部小作坊的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只是把他归类到食品生产企业方面去,这在本质上来说是十分片面。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监管相对于对企业的食品监管还是较弱。如何完善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监管、避免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加强监管部门对小作坊的重视的方面,还有必要加以研究并提出建设性的对策建议。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食品安全问题作为广大学者热议的话题,其中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的文章数以万计,但关于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监管研究相对较少。在食品安全上有问题的各个领域,已经成为了食品质量安全环节上最脆弱的一项,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在这方面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理论,使得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监管研究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行政课题。
2.实践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和城镇化进城的加快,食品由生存性消费向健康性、享受型、多样化消费转变,生产加工领域在整个食品产业总值中的占比逐渐上升,2015年,食品工业资产占全国工业的7.1%,主营业务收入占10.3%,江苏省排名第四,南京作为江苏的省会城市,人口较多,流动性大,成为我省的主要食品工业基地。城镇、农村、城乡结合区域面积均较大,地方特色美食品种较多,小作坊具有较强的典型性。由于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出来的食品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若监管部门严厉打击,非法经营者,势必会造成部分食品需求得不到满足,大量就业人员即将失业,小作坊从业人员大多为低学历者,再就业将会更加困难,造成社会资源的损失与浪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规模小,制作工艺、流程简单,监管部门很少会设部门进行现场检验食品质量是否合格。鉴于这类两难的问题,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需要重新创建一套可操作性的监管模式,使得监管流程更加规范化、科学化,逐渐从事后监督转为事前监督和预防,从而将违法食品扼杀在第一环节,监管的处罚力度和处罚办法有依可据,减少执法过程中与从业者的矛盾。因此,进行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监管问题的研究,实际上是一个具有社会意义的重要话题,可以引起政府、群众、小作坊从业者三方同时对食品监管问题的高度关注,从而实现三方共同监督、共同管理,提高我国食品监管的水平。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导论1
(一)研究背景1
(二)研究意义2
1.理论意义2
2.实践意义2
(三)理论基础2
1.公共治理理论2
2.信息不对称理论3
3.新公共服务理论3
二、文献综述3
(一)关于食品安全监管的国外研究3
1.在食品安全监管方式方面3
2.在食品安全监管理论方面4
(二)关于食品安全监管的国内研究4
1.从监管方式方面4
2.从监管体制方面5
3.从监管模式方面5
三、南京市小作坊食品生产监管现状分析5
(一)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5
(二)南京市食品生产小作坊的监管现状6
1.南京市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现状分析6
2.南京市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监管情况分析7
四、南京市小作坊食品生产监管的存在问题9
(一)缺乏法律依据9
(二)监管职能划分不明9
(三)有效的监管手段不够10
(四)监管力度难以满足监管需求10
五、小作坊食品生产监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10
(一)缺乏法律的明确规定10
(二)监管部门责任意识不强10
(三)监管人员和监管措施较少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1
(四)违法成本低于守法成本11
六、完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的对策11
(一)加快小作坊监管体系建设11
1.完善法律体系11
2.多元化监管11
(二)完善食品安全基层监管体系12
1.建立健全小作坊基层监管体系12
2.深化小作坊信用体系建设12
(三)优化食品安全监管模式12
1.科学、高效、动态式监管12
2.激励性监管与惩治性监管相结合12
(四)提升政府监管能力13
1.监管队伍建设13
2.提升技术力量13
致谢13
参考文献14
附录1 调查问卷15
图1 样本分布情况8
表1 小作坊的证照登记情况7
表2 样本分许情况7
表3 政府监管人员配备和对小作坊的重视程度8
表4 “小作坊从业者对食品安全质检流程了解程度”与“小作坊从业者是否愿意主动配合监管人员的监督检查”的交互分析表8
表5 群众对政府监管情况的评价9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问题研究——以南京市六合区为例
引言
一、导论
(一)研究背景
在经济快速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国情下,人们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在全国工业总产值比重中,食品工业占据了12.0%,是GDP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民生民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有数据表明我国目前人均预期寿命大概为76.34岁,想要将预期寿命延长一年的话需要五年的时间。如今,大量假冒伪劣的食品在市场上频繁出现,如三鹿奶粉、瘦肉精、苏丹红事件等,大量的食品安全危害事件,直接威胁群众的生命健康。
食品安全主要涉及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环节,其中食品生产加工作为第一环节,较多的食品安全问题均来源于此环节,最重要的就是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单位的监管。食品生产加工单位除了较大型的企业外,小作坊作为主要的生产加工单位之一,对市场上的占有量较大,但其“小、乱、脏、差”的特点,将严重影响食品的质量安全,大多数小作坊处于城镇、农村、城乡结合部,范围较广,以家庭为单位的小作坊,没有食品生产许可证,食品的安全没有保证,相比于市场上正规的食品,人们普遍喜爱小作坊生产的廉价食品。由于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特点且流动性大,监管的难度加大,对监管人员的素质、检测能力、办事效率、办事态度要求更高。
在近年来不断爆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中,多数食品生产加工人员没有良好的法律意识,而且利欲熏心,加上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也存在着一定的漏洞,使得不合格的食品在市面上顺利交易。对于食品生产加工的小作坊方面,监管人员、设备与经费都比较少,在完善《食品安全法》的同时,我国暂时还没有一部小作坊的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只是把他归类到食品生产企业方面去,这在本质上来说是十分片面。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监管相对于对企业的食品监管还是较弱。如何完善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监管、避免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加强监管部门对小作坊的重视的方面,还有必要加以研究并提出建设性的对策建议。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食品安全问题作为广大学者热议的话题,其中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的文章数以万计,但关于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监管研究相对较少。在食品安全上有问题的各个领域,已经成为了食品质量安全环节上最脆弱的一项,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在这方面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理论,使得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监管研究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行政课题。
2.实践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和城镇化进城的加快,食品由生存性消费向健康性、享受型、多样化消费转变,生产加工领域在整个食品产业总值中的占比逐渐上升,2015年,食品工业资产占全国工业的7.1%,主营业务收入占10.3%,江苏省排名第四,南京作为江苏的省会城市,人口较多,流动性大,成为我省的主要食品工业基地。城镇、农村、城乡结合区域面积均较大,地方特色美食品种较多,小作坊具有较强的典型性。由于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出来的食品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若监管部门严厉打击,非法经营者,势必会造成部分食品需求得不到满足,大量就业人员即将失业,小作坊从业人员大多为低学历者,再就业将会更加困难,造成社会资源的损失与浪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规模小,制作工艺、流程简单,监管部门很少会设部门进行现场检验食品质量是否合格。鉴于这类两难的问题,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需要重新创建一套可操作性的监管模式,使得监管流程更加规范化、科学化,逐渐从事后监督转为事前监督和预防,从而将违法食品扼杀在第一环节,监管的处罚力度和处罚办法有依可据,减少执法过程中与从业者的矛盾。因此,进行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监管问题的研究,实际上是一个具有社会意义的重要话题,可以引起政府、群众、小作坊从业者三方同时对食品监管问题的高度关注,从而实现三方共同监督、共同管理,提高我国食品监管的水平。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xzgl/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