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自行车与现代有轨电车组合出行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基于在淮安市现代有轨电车站点实地调查的数据,从出行者特性、出行方式特性、出行服务评价出发,对居民出行进行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与解释结构模型分析法深入分析出行需求、基础设施、服务水平、成本费用对公共自行车与现代有轨电车组合出行的影响和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出行目的、时间成本是主要影响组合出行的因素。针对现行有轨电车与公共自行车系统运行存在的发展定位不明确、宣传不力、公共自行车站点布局不合理、智能终端服务欠佳、租赁手续繁琐等问题,从政府和企业层面出发,提出提高公共自行车与现代有轨电车组合出行分担率的对策。研究成果可以为其他中小城市发展公共自行车与现代有轨电车组合出行提供参考。关键词 现代有轨电车,公共自行车,影响因素,对策
目 录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
1.3 研究意义 3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4
1.5 论文章节安排 5
2 淮安市公共自行车与现代有轨电车发展现状 6
2. 1 淮安市公共自行车发展现状 6
2.2 淮安市现代有轨电车发展现状 7
3 出行调查与分析 8
3.1 调查方式与内容 8
3.2 调查结果分析 9
4 淮安公共自行车与现代有轨电车组合出行影响因素分析 15
4.1 模型的选择 15
4.2 模型的应用 16
5 提高公共自行车与现代有轨电车组合出行分担率对策 25
5.1 政府层面 25
5.2 企业层面 27
结 论 29
致 谢 30
参 考 文 献 31
附录 32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机动化水平逐年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交通供求关系严重失衡,导致了诸如交通拥堵、能源浪费、交通污染等一系列城市交通问题。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解决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这些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国家出台《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鼓励各城市根据自身发展的独特性,将公共交通建设列入长期发展规划并逐步落实,构建低能耗、高环保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1]。
城市公共自行车因其绿色、环保、便捷等优势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现代有轨电车在近年来也被广泛提及,其运量大、速度快、环保节能等特点被人们重新关注。大城市优先发展地铁,而中小城市受经济发展水平、客流量的等因素的限制,发展现代有轨电车更是适宜之举。
淮安地处江苏省中北部,就经济水平和城市规模而言,发展现代有轨电车和城市公共自行车是一项解决城市公共交通问题的有效举措。2013年,为探寻绿色公共交通的发展模式,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淮安市建设了公益性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该年12月28日,现代有轨电车一期也顺利开跑,标志着淮安由此进入城市轨道交通的新时代。
现代有轨电车适合中长距离出行,而公共自行车出行距离较短,但其具有机动灵活的特点,如何将现代有轨电车与公共自行车有效结合才是症结所在。研究在调查居民出行数据的基础上,分析居民出行特性以及两种出行方式的交通特性,找出影响其组合出行的因素,提出相应的整改建议与方案,便于现代有轨电车与公共自行车更好地有机结合,提高公共交通的分担率,便利居民的出行。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外研究概况
现代有轨电车于上世纪下半叶先后在欧洲等发达国家得到发展,许多大中型城市都建设了自己的现代有轨电车系统,现代有轨电车系统成为其公共交通的核心组成。自行车出行发展于19世纪初,但是伴随着上世纪40年代私人交通的普及,自行车出行开始逐步减少,随之产生了一系列诸如能源危机、环境危机等问题,这时自行车出行低碳、环保的特点再次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国家在政策宣传和引导上鼓励居民使用自行车出行,一批批城市公共自行车基础设施逐步在大中型城市建设开来,自行车又回到了昔日的舞台,开始成为许多城市居民出行选择的新方式。1965年,荷兰政府在阿姆斯特丹建设了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公共自行车项目,即白色自行车项目,开始研究公共自行车出行,理论结合实际,取得巨大成效,如今荷兰已经成为公认的“自行车王国”。美国的德梅约保罗系统性地对公共自行车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自行车效用的分析》文章中以美国为例,提出了公共自行车是一种非常具有市场前景的交通方式的观点,这是公共自行车系统研究中重要的一步[2]。上世纪90年代开始,欧洲一些城市(法国、德国)开始研究城市自行车与有轨电车接驳,在城市交通规划与布局中明显的一点是,逐步发展私人交通方式向公共自行车与有轨电车等公共交通方式上转移[3]。在德国,目前最主要的换乘方式是公共自行车与有轨电车的换乘,欧洲一些国家也开始效仿这种公共交通发展方式,突出了现代有轨电车的适应性强、运量大的换乘优势,又达到了鼓励市民出行选择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的目的。
1.2.2 国内研究概况
冯媛媛对公共自行车出行特征、出行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基于层次分析法对居民收入、职业、出行目的、出行时间等因素进行筛选,采用Logit非集计模型对公共自行车出行需求进行评价[45]。
汤誤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上海市闵行区公共自行车系统运营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采集交通出行数据,具体包括出行者个人属性、出行换乘方式、出行方式特性、出行满意度等[6]。
张栋对居民出行意愿进行了调查,构建多项Logit模型,研究现代有轨电车对居民出行行为选择的影响,得到居民收入、容忍时间、出行距离等关键因素的分析结果,明确有轨电车的定位,提出提高有轨电车公共交通分担率的举措[7]。
马超群在获取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客流数据的基础上,分析比对不同交通出行方式下的出行距离、出行时间、出行目的等敏感因素,划分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客流竞争区域[8]。
周小华等以示范区光谷的有轨电车T1、T2线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有轨电车与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衔接,有轨电车间的衔接,有轨电车与公交线网的衔接,有轨电车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最终达到一体化衔接、无缝换乘的目的[9]。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tgc/jjtys/19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