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氏物语女性恋情悲剧下的物哀审美理念(附件)
摘 要十一世纪初叶的东方文学《源氏物语》是世界上第一部长篇小说,作者紫式部以平安王朝真实的贵族生活为背景,以细腻、纤柔的笔调勾勒出围绕在光源氏身边的女性的婚姻恋情悲剧。本文从不平等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导致的女性婚姻恋情悲剧的表象之“哀”入手,深入到以“真实”为根底的“物哀”审美意象,从人心之哀、世相之哀、自然之哀三个不同方面,来阐述“物哀”就是触物的感动之心及由此引起的喜怒哀乐诸相,以此说明“物哀”就是《源氏物语》审美理想的核心。
目 录
绪论 1
1 女性恋情悲剧 4
2 物哀的体现 8
2.1 人心之哀 8
2.2 世相之哀 10
2.3 自然之哀 11
3 物哀的审美价值 13
结论 15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7
绪论
《源氏物语》是日本著名的古典现实主义文学名著,自小说问世以来,在日本广为流传,代表着日本中古时期散文文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被誉为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峰,在日本开启了“物哀”的时代。作品于1001到1008年之间写作完成,因此可以说,《源氏物语》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
《源氏物语》全书共54帖,以平安王朝全盛时期真实的日本风貌为背景,围绕着主人公光源氏50余年的生活经历和爱情故事为中心,展现了一个封闭的贵族世界,描写了当时贵族社会里腐败的政治和淫乱生活。上层贵族之间的权力纷争和互相倾轧是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而男女之间的婚姻往往是附同政治斗争的手段,妇女成为了贵族男人手中的玩物和政治交易的工具。
小说中塑造了与源氏父子一生爱情婚姻牵连不断的众多女性形象,作者紫式部以细腻、敏感的日本女性特有的情思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深刻地揭示了贵族阶级喜新厌旧、玩弄女性的卑劣行径,更是揭露了日本平安时期一夫多妻制度下妇女的悲惨命运和苦难生活,通过对其中人物的美的形象和悲惨命运的真实的描写,表现了“物哀”这一审美意象。
“物哀”是18世纪日本江户时代的“国学”集大成者本居宣长提出的文学理念,他所著的《源氏物语》注释书《源氏物语玉小栉》中,对“物哀”这个理念及其在《源氏物语》中的体现,都有详尽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阐述。“哀”是由日本本土文学基于原始神道思想萌生的“真实”中产生的,而真正将单纯感叹的“哀”发展到具体充实的“物哀”的是《源氏物语》的著者——紫氏部。据日本学者统计,《源氏物语》一书出现“哀”字多达1044个,其半数乃至近2/3是与同情感动相通的。[1]P81本居宣长在《紫文要领》中是这样阐述“物の哀れ”的:
世上万事万物,形形色色,不论是目之所及,抑或耳之所闻,抑或身之所触,都收纳于心,加以体味,加以理解,这就是感知事物之心,也就是知“物哀”。
进一步说,对于不同类型的事物感知的情致有所辨清,就是“物哀”。例如,看到异常美丽的樱花开放,觉得美丽,这就是知物之心。知道樱花之美,从而心生感动,心花怒放,这就是“物哀”。反过来说,无论看到多么美丽的樱花开放都不觉得其美,就是不知事物的情致,那样的人也不会面对美丽的樱花而感动,那就是不知“物哀”。[2]P66
他认为,紫式部创作的《源氏物语》,真实地秉承了物语创作的本身意图,即使阅读者在其中自然而然地感知“物哀”。不仅四季推移与风景变化描写是为了让人知“物哀”,人物姣好美丽的容貌,衣裳的华美精致,即便是精美的器物、居所这种无生命体征的“死物”,也会让人观而喜之,这同样是为了让人知“物哀”。人事、情感、生命所体现的“感物之心”更让读者“知物哀”,合起来就是感知“物事人情”。《源氏物语》正是在这一点上做了真实深刻的描写,让读者感知“物哀”。
“物”是客观真实存在,是从真实中认识感知的对象。“哀”是主观情感,是认识真实感知下的产物。“物哀”,就是两者相互契合时产生的真实、和谐的美感,是人心底最深切的感触。当主观情感接触到外界事物,触景生情,感物生情,心为之所动,有所感触,这时候自然而然或情不自禁涌出地幽深玄静的情感,或者喜悦,或者愤怒,或者恐惧,或者悲伤,或者低回婉转,或者思恋憧憬。这其中的“物”是万物灵长,世事万象,既是指人,也或是自然风物,更或是社会世相,人情百态,总之是以真实的现实之“物”触动内心之“哀”,极大范围地丰富了“哀”的情感指向。这种“物哀”之情包含着赞赏、亲爱、喜爱、可怜、共鸣、同情、悲伤、怜悯、壮美、感动、失望等诸多情绪,写尽了人生世象,人间世情。值得指出的是,叶渭渠先生在其著作《日本文学思潮史》提出:“‘物哀’并非中国人望文生义而得到的‘悲哀’之感,‘悲哀’只是其中一种情绪而已。久松潜一博士将‘物哀’特质分为五大类‘一感动,二调和,三优美,四情趣,五哀感。而其最突出的是哀感。’”[3]P74总之,“物哀”,是“我”与“物”的共振和同情,多用来指称和谐沉静的美感。“物哀”是一种触心而动,一种感物兴怀,既有情景交融、情以境迁的内容,又有理性、深刻、睿智的思考,达到心物合一。这使《源氏物语》的“物哀”文学观达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文学上升到对人与社会的终极关怀和理性思考,从而使“物哀”具有了深刻的精神源泉。
“物哀”美学意识具有鲜明的日本文化特色,对后人研究《源氏物语》一书有重要影响,作为统一日本美学的滥觞,它对日本美学流变的影响深远。为后来的日本文学史灌溉了一种恒久的文学理念,对以后和歌、俳句等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经过千百年来的发展和渗透,成为潜存于日本传统社会文化中的重要审美形态,影响了日本以后的整个文学流程。
本文通过研读《源氏物语》和查找相关文献资料,以书中女性婚姻恋情悲剧的表象之“哀”,深入到以“真实”为根底的“物哀”审美意象。解读其中蕴含的物哀思想和其散发出来的物哀美,从“人心之哀”、“世相之哀”和“自然之哀”三个方面,阐述“物哀”就是《源氏物语》审美理想的核心。分析研读这种审美意向,探讨紫式部《源氏物语》中的物哀思想,揭示日本古典美学的细腻、柔美、愁怨的独特性,全面真实地展现物哀美的魅力,使人们更深入地了解《源氏物语》这部作品中的“物哀”魅力。
1 女性恋情悲剧
《源氏物语》刻画的一系列女性形象性格鲜明者就有数十人,在紫式部笔下,女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每个女子身上都有非常明显的独特之处,如桐壶、藤壶、葵姬、空蝉、夕颜、轩瑞荻、六条妃子、紫姬、末摘花、胧月夜、明石姬、玉蔓、女三宫及浮舟等。她们的出身、地位、遭遇、结局各不相同,但个个都是有命无运之人,大多是以悲剧的命运收场,要么红颜消逝一了百了,要么勘破红尘常伴青灯,要么满怀闺怨孤独终老。小说以桐壶之死开篇,以浮舟落发为尼结局,就旨在表现女性无力摆脱的无权地位和悲剧命运,从而也是作者感悟而哀的审美特征。
小说中出现的第一位女子桐壶是主人公光源氏的生母,她深得皇帝喜爱,但出身并不十分高贵,只能居于更衣之位。即使分外受宠,然而出身低微,没有强大的外戚做靠山,在宫中依旧备受冷落和歧视。在她生下源氏公子之后,弘徽殿女御由于妒忌而想方设法地排挤打击,使她日夜惶恐不安、神思不定,最终因抑郁成疾而长辞人世。故事的开篇就为我们展现了桐壶更衣因为低微的身份和无权的地位而香消玉殒的悲剧,为全文都蒙上了一层凄楚哀愁的氛围,并将这种悲剧从始至终的贯穿在全文之中。
目 录
绪论 1
1 女性恋情悲剧 4
2 物哀的体现 8
2.1 人心之哀 8
2.2 世相之哀 10
2.3 自然之哀 11
3 物哀的审美价值 13
结论 15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7
绪论
《源氏物语》是日本著名的古典现实主义文学名著,自小说问世以来,在日本广为流传,代表着日本中古时期散文文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被誉为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峰,在日本开启了“物哀”的时代。作品于1001到1008年之间写作完成,因此可以说,《源氏物语》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
《源氏物语》全书共54帖,以平安王朝全盛时期真实的日本风貌为背景,围绕着主人公光源氏50余年的生活经历和爱情故事为中心,展现了一个封闭的贵族世界,描写了当时贵族社会里腐败的政治和淫乱生活。上层贵族之间的权力纷争和互相倾轧是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而男女之间的婚姻往往是附同政治斗争的手段,妇女成为了贵族男人手中的玩物和政治交易的工具。
小说中塑造了与源氏父子一生爱情婚姻牵连不断的众多女性形象,作者紫式部以细腻、敏感的日本女性特有的情思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深刻地揭示了贵族阶级喜新厌旧、玩弄女性的卑劣行径,更是揭露了日本平安时期一夫多妻制度下妇女的悲惨命运和苦难生活,通过对其中人物的美的形象和悲惨命运的真实的描写,表现了“物哀”这一审美意象。
“物哀”是18世纪日本江户时代的“国学”集大成者本居宣长提出的文学理念,他所著的《源氏物语》注释书《源氏物语玉小栉》中,对“物哀”这个理念及其在《源氏物语》中的体现,都有详尽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阐述。“哀”是由日本本土文学基于原始神道思想萌生的“真实”中产生的,而真正将单纯感叹的“哀”发展到具体充实的“物哀”的是《源氏物语》的著者——紫氏部。据日本学者统计,《源氏物语》一书出现“哀”字多达1044个,其半数乃至近2/3是与同情感动相通的。[1]P81本居宣长在《紫文要领》中是这样阐述“物の哀れ”的:
世上万事万物,形形色色,不论是目之所及,抑或耳之所闻,抑或身之所触,都收纳于心,加以体味,加以理解,这就是感知事物之心,也就是知“物哀”。
进一步说,对于不同类型的事物感知的情致有所辨清,就是“物哀”。例如,看到异常美丽的樱花开放,觉得美丽,这就是知物之心。知道樱花之美,从而心生感动,心花怒放,这就是“物哀”。反过来说,无论看到多么美丽的樱花开放都不觉得其美,就是不知事物的情致,那样的人也不会面对美丽的樱花而感动,那就是不知“物哀”。[2]P66
他认为,紫式部创作的《源氏物语》,真实地秉承了物语创作的本身意图,即使阅读者在其中自然而然地感知“物哀”。不仅四季推移与风景变化描写是为了让人知“物哀”,人物姣好美丽的容貌,衣裳的华美精致,即便是精美的器物、居所这种无生命体征的“死物”,也会让人观而喜之,这同样是为了让人知“物哀”。人事、情感、生命所体现的“感物之心”更让读者“知物哀”,合起来就是感知“物事人情”。《源氏物语》正是在这一点上做了真实深刻的描写,让读者感知“物哀”。
“物”是客观真实存在,是从真实中认识感知的对象。“哀”是主观情感,是认识真实感知下的产物。“物哀”,就是两者相互契合时产生的真实、和谐的美感,是人心底最深切的感触。当主观情感接触到外界事物,触景生情,感物生情,心为之所动,有所感触,这时候自然而然或情不自禁涌出地幽深玄静的情感,或者喜悦,或者愤怒,或者恐惧,或者悲伤,或者低回婉转,或者思恋憧憬。这其中的“物”是万物灵长,世事万象,既是指人,也或是自然风物,更或是社会世相,人情百态,总之是以真实的现实之“物”触动内心之“哀”,极大范围地丰富了“哀”的情感指向。这种“物哀”之情包含着赞赏、亲爱、喜爱、可怜、共鸣、同情、悲伤、怜悯、壮美、感动、失望等诸多情绪,写尽了人生世象,人间世情。值得指出的是,叶渭渠先生在其著作《日本文学思潮史》提出:“‘物哀’并非中国人望文生义而得到的‘悲哀’之感,‘悲哀’只是其中一种情绪而已。久松潜一博士将‘物哀’特质分为五大类‘一感动,二调和,三优美,四情趣,五哀感。而其最突出的是哀感。’”[3]P74总之,“物哀”,是“我”与“物”的共振和同情,多用来指称和谐沉静的美感。“物哀”是一种触心而动,一种感物兴怀,既有情景交融、情以境迁的内容,又有理性、深刻、睿智的思考,达到心物合一。这使《源氏物语》的“物哀”文学观达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文学上升到对人与社会的终极关怀和理性思考,从而使“物哀”具有了深刻的精神源泉。
“物哀”美学意识具有鲜明的日本文化特色,对后人研究《源氏物语》一书有重要影响,作为统一日本美学的滥觞,它对日本美学流变的影响深远。为后来的日本文学史灌溉了一种恒久的文学理念,对以后和歌、俳句等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经过千百年来的发展和渗透,成为潜存于日本传统社会文化中的重要审美形态,影响了日本以后的整个文学流程。
本文通过研读《源氏物语》和查找相关文献资料,以书中女性婚姻恋情悲剧的表象之“哀”,深入到以“真实”为根底的“物哀”审美意象。解读其中蕴含的物哀思想和其散发出来的物哀美,从“人心之哀”、“世相之哀”和“自然之哀”三个方面,阐述“物哀”就是《源氏物语》审美理想的核心。分析研读这种审美意向,探讨紫式部《源氏物语》中的物哀思想,揭示日本古典美学的细腻、柔美、愁怨的独特性,全面真实地展现物哀美的魅力,使人们更深入地了解《源氏物语》这部作品中的“物哀”魅力。
1 女性恋情悲剧
《源氏物语》刻画的一系列女性形象性格鲜明者就有数十人,在紫式部笔下,女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每个女子身上都有非常明显的独特之处,如桐壶、藤壶、葵姬、空蝉、夕颜、轩瑞荻、六条妃子、紫姬、末摘花、胧月夜、明石姬、玉蔓、女三宫及浮舟等。她们的出身、地位、遭遇、结局各不相同,但个个都是有命无运之人,大多是以悲剧的命运收场,要么红颜消逝一了百了,要么勘破红尘常伴青灯,要么满怀闺怨孤独终老。小说以桐壶之死开篇,以浮舟落发为尼结局,就旨在表现女性无力摆脱的无权地位和悲剧命运,从而也是作者感悟而哀的审美特征。
小说中出现的第一位女子桐壶是主人公光源氏的生母,她深得皇帝喜爱,但出身并不十分高贵,只能居于更衣之位。即使分外受宠,然而出身低微,没有强大的外戚做靠山,在宫中依旧备受冷落和歧视。在她生下源氏公子之后,弘徽殿女御由于妒忌而想方设法地排挤打击,使她日夜惶恐不安、神思不定,最终因抑郁成疾而长辞人世。故事的开篇就为我们展现了桐壶更衣因为低微的身份和无权的地位而香消玉殒的悲剧,为全文都蒙上了一层凄楚哀愁的氛围,并将这种悲剧从始至终的贯穿在全文之中。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