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四年级《找规律》(苏教版上册)教学设计研究

小学数学四年级《找规律》(苏教版上册)教学设计研究[20191217130530]
内容摘要:教学设计是依据学习需求的分析,形成最佳教学活动方案的过程。教学设计所依循的教育理念、目标的设定及活动设计质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通过对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找规律》这一单元的教学设计研究得到如下认识:数学课程要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小学数学教学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重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获得对新知识的认知,为以后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奠定基础。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目 录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研究的依据 2
(一)相关学习理论研究 2
(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3
三、设计研究 4
(一)教材分析 4
(二)学情分析 5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 5
(四)过程设计 6
(五)教学实施 16
1.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发现数学知识 16
2.注重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感悟数学的学习方法 16
3.注重课堂教学的层次性与开放性 17
五、回顾与反思 17
(一)要注重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17
(二)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17
(三)注重数学知识间的联系 17
(四)教学设计中的局限性 17
六、结语 18
附录: 19
参考文献: 20
致 谢: 21
小学数学四年级《找规律》(苏教版上册)教学设计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在传统教学中,教学活动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通过口授或借助媒体工具向学生传授知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学生能够给予教师反馈,但是学生仍属于被动学习,并且,这种学习习惯已从上个实际初开始,延续到了现在。
目前,在小学的课堂上,被人们提到最多的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及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最先受到关注的途径是进行教学设计,此时,如何进行教学设计便是另一个重大的最受关注的问题,什么是教学设计呢?教学设计是依据学习需求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教育教学绩效得到改善的系统决策过程①,在笔者看来,教学设计是有组织,有目标的将教学的各个部分串联起来,以便学习者学习,由此可见,教学设计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非同一般的价值,这也是笔者此次研究教学设计的重要原因。
在实践层面,教学设计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目的。学习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学习具体体现为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学习有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之分,教学设计主要是在正式学习情境中促进学习者学习的更好,更快。同时,教学设计是属于方法论的范畴,其教学本身就是专业教学与素质教育的有机整合,学习教学设计对教师个人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让教师能够更加科学合理的实施教学内容。
2013年9月至2013年12月,笔者通过在常熟市实验小学实习,观摩和学习四年级学生上课模式,通过向在职教师询问,请教,以及自身的实践,思考,笔者决定将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找规律》教学设计作为此次研究的研究对象,通过此次教学设计的研究和思考来展开笔者的论述。
学生学习数学,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用数学的方法去认识客观世界中各种各样的事物,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法去解释自然界中千变万化的现象。因此,新课程十分重视培养学生找规律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数与代数”领域里设计了“探索规律”的培养目标,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是重要的数学学习内容。
苏教版数学教材从四年级上册开始每册都编排了“找规律”的单元,有选择性的安排学生在生活中能够经常接触到的现象和规律,让学生能够发现规律理解规律从而利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切实的把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这四个方面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他们认识规律的一个过程,任何一个数学概念的形成,计算方法的学习都是对有关具体对象的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数学学习中应该凸显找规律内容的重要性。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教师过分注重学生如何去“找”规律,而忽视了“找”规律的目的是在于利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并且教师没有把具体的物体间隔排列的形式抽象化,导致学生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仍然无法自己抽象出间隔排列的规律,在这个方面,学生自身的能力也有一定的关系,但主要课上教师很容易会忽视这样的问题,并且一部分教参上也并未有所提及,因此在学生课后的作业中仍然会产生较多的问题。
笔者在整理归纳文献的时候发现,一些学者都比较注重教师的教学素养和能力,在对教材的分析上并不深入,并且教学设计的方法比较单一,教师在实践过后的反思较少,因此,笔者将《找规律》这一课作为此次研究的课题,希望能给部分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研究的依据
(一)相关学习理论研究
学习是如何进行的,怎样提高一堂课的课堂效率,如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让学习变得轻松快乐,这是很多新教师或者在职的老教师都会发出的疑问。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给了我们不同的启示。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学生主动地通过感知、领会和推理,促进类目及编码系统的形成。学生的认知学习就是获得知识结构的过程。他说:“教师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动的书橱,而是教学生如何思维;教他如何像历史学家研究分析史料那样,从求知过程中去组织属于他自己的知识。”②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强调知识的获得需要学生主动探索,在《找规律》教学中,笔者较多的设计一些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其中的规律,感受规律,而不是一味的讲解和灌输现成的知识,这样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数学的课堂中来,这样跟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的知识,能够更好地掌握这一课的内容
建构主义认为,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又包含了对原有知识经验的改造和从组,是新旧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③古汉宁说:“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在学生学习《找规律》这一课时,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在他们生活中,间隔规律是非常常见的,因此,这是一个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相互作用的意义建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应该把教师看成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设计者,教师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能够清晰的明确间隔规律中的数量关系,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分析的学习习惯,为之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笔者选择的《找规律》教学设计,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是课程标准第二学段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这个单元主要是让学生探索给定情境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让学生能通过实际案例经历数据整理和分析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数据中隐含的信息,探索出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体会数学学习给生活带来的乐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而数学中的一些思维方式,计算方法都是在理解和掌握规律的基础上从而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学生学习数学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通过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充分的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在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使学生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
《找规律》是“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关于这一部分的教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习的目标:
1.知识技能: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数学思考:进一步感受数据中蕴含着的信息,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3.问题解决: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尝试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4.情感态度: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言必有据的良好品质。
依据以上的理论和对课程标准目标界定的分析,笔者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研究。
三、设计研究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f/19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