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枯山水”的设计手法在田园风情茶室空间中的应用

浅谈“枯山水”的设计手法在田园风情茶室空间中的应用[20191226195605]
摘 要
室内设计与景观设计的联系愈来愈紧密。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追求不再只是室内豪华精致的装修,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与依恋,亦变得愈来愈强烈。本文一方面从日本禅宗的渊源出发,剖析日本“枯山水”园林的造园手法以及传达给我们的禅宗思想;另一方面,主要分析了田园风情茶室的设计手法以及所营造的品茗氛围。从而得出可以把“枯山水”的设计手法应用到田园风情的茶空间中,会生成一种新的品茶意境的结论,这样的茶室正是让现代人摆脱浮躁的一个理想去处。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室内环境在与一种景观设计相融合的基础上探讨人类较为理想化的品茶环境,打造一个静谧不被打扰的空间,这是当代繁忙嘈杂的都市人所追求的。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枯山水茶空间新气质
目 录
1.引言1
2.品禅意——枯山水1
2.1 枯山水释义1
2.2 枯山水的发展历史1
2.2.1 产生的原因 2
2.2.1.1 禅宗思想的影响2
2.2.1.2 水墨山水画的影响2
2.2.1.3 政治经济的影响3
2.3 代表园林3
2.4 简析枯山水的设计手法4
2.4.1 主要的构成要素 4
2.4.2 枯山水石组的设计 4
2.4.3 枯山水所表现的自然之美 5
2.5 枯山水营造的氛围5
3.释空间——田园风情的茶室 5
3.1 田园风情茶室的释义5
3.2 田园风情茶室的特点6
3.2.1 茶室内部的造型 6
3.2.2 茶室的禅境 7
3.3 田园风情茶室所营造的氛围7
4.生新物——枯山水运用到田园风情的茶室8
4.1 枯山水与茶室内在的美学联系8
4.2 枯山水的设计手法在茶室中的应用8
4.2.1 剔“枯寂”于“恬静” 8
4.2.2 剔“哀婉”于“珍惜” 9
4.3 枯山水在茶室中所形成的新的气质之美 9
4.3.1 布景细节景致之美 9
4.3.2 景致自然变化之美 11
4.3.3 茶客体验过程之美11
5.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13
1、引言
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快节奏的生活越来越力不从心,追求自然的心理愈发的迫切,室外的景观设计已经满足不了人们想回归自然的那颗迫切的心,所以在室内设计方面,环境的联想和意境的营造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尤其是在室内景观小品的设计上更为明显。
枯山水园林被誉为日本园林艺术的最高峰,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现代设计中都使用了枯山水园林艺术设计手法,由此枯山水这门传统型民族性的园林艺术开始在整个设计界大放异彩,对于东西方的现代景观设计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是东方国家的中国与日本的文化有着密切关联的历史关系,两个国家的审美趣味非常接近,所以枯山水也必然会受到中国人的追捧。由于枯山水可以为我们提供无限的水的想象,这既满足了人类的需要,又符合我们设计的理念,所以枯山水符合未来景观设计发展的方向。
2、品禅意——枯山水
2.1、枯山水释义
枯山水是一种独具日本特色的庭院形式,又称假山水,是在没有任何水的环境中,不使用任何水的元素,用白沙象征溪流、大川、云雾或是海洋,用石块象征高山、瀑布、或是岛屿,是一种干枯的庭院山水景观(如图2-1)。崇尚自然,将禅宗的思想与中国古代山水画中的意境结合,而形成了象征性的微缩式的庭园景观,闲庭小园,占地面积小,受禅宗的影响,呈现宗教文化的特点。日本近代著名的庭园设计大师重森三玲这样定义枯山水庭园:所谓枯山水庭园,就是将构成庭园的景观元素的自然美的形态进行高度诠释,使其诗情画意地体现在庭园中。造园手法和表现形式的独具一格,其带有浓郁的东方哲学思想的庭园。
2.2、枯山水的发展历史
枯山水庭园的庭园形式最早可以在日本平安时代(约801-1911年)的造园书籍《作庭记》中看到类似的形式。而现在我们看到的现存的枯山水庭园则是在室町时代(约1363-1467年)出现的,是以禅宗寺院当中的表达禅宗思想的庭园为中心发展起来的。枯山水庭园的造园手法和表现形式独特,是一种带有浓厚的禅宗思想的庭园形式,具有很高的东方哲学思想。[1]
2.2.1、产生的原因
2.2.1.1、禅宗思想的影响
枯山水庭园最早都是建于禅宗寺院当中的方丈大殿南侧,因为之前重大的宗教仪式都是在那里举行的,后来由于宗教仪式都改在了方丈大殿内部举行了,于是乎,禅僧们就在方丈大殿南侧的院落当中铺满了白沙,其目的就是为了营造纯净的环境氛围。后来为了营造与冥想和坐禅等行为相适应的环境,就逐渐形成了枯山水这种从内部就可以观赏的,并且具有一定的思想性、独特的庭园形式,从而诞生了枯山水这种占地比较狭窄的禅宗庭园的形式。[2]
日本的禅宗是从中国引进的,禅宗思想对于造园产生影响是从日本的室町时代初期开始的。禅宗坚持“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思想,宗旨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在禅宗的影响之下,日本庭园的形态逐渐抽象化,庭园的构成元素也开始逐渐的减少,造园师只是利用最基本也是最简单的造景元素——白砂和自然山石,这样的设计刻意去追求禅宗的意境(如图2-2),来营造丰富的现实景象和人们理想的精神世界,让人们在这样寂静、幽深的大自然当中冥想、顿悟。造园师利用白砂来表示大江河流,用竖立的山石表示飞流直下的瀑布等自然景观,通过这些抽象的创作手法来表现自然的现象和本质,彻底抛弃了单纯地将自然界中的景致直接植入到庭园中的造园手法。[3]
2.2.1.2、水墨山水画的影响
当时日本的绘画同时也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并形成具有象征意义的泼墨山水的表现风格,其表现手法和构图特征以及对于空间层次感的表现都对于日本的庭园文化和形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枯山水庭园能够表现出非常抽象的艺术之美。中国山水画的表达方式其中一种被称为“咫尺千里”,是指在纸张中囊括千里景色。另一种被称为“残山剩水”,是在三维空间中追求二维效果。而枯山水其抽象的、纯净的表达方式带给人无限的遐想,在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影响下,枯山水园艺文化开始出现,它以简单的意境展现出,无形之处得山水真趣,极耐人寻味。[4]
2.2.1.3、政治经济的影响
由于当时文化的统治者在政治上的失利和经济上的窘迫,所以不能够像从前那样将规模宏大的自然景观原封不动地植入到庭园中,因此积极支持庭园设计师采用象征性的表现手法来营造理想的自然风景,同时也希望借助庭园的构筑来向人们表达和传递禅宗的精神和思想。[5]
2.3、代表园林
龙安寺方丈庭园
龙安寺原为贵族的别墅,后改为寺院,建于宝德二年(1450)年,是日本应仁之乱主角之一细川胜元接掌德大寺家族别墅之后改建的,目前名列世界遗产,是枯山水庭园的经典名园。而方丈庭园修建于室町时代1499年。方丈庭园以其独特的布局形式而闻名,真正是没有山水只有形态的枯山水庭园。这座庭园是史上最为璀璨生辉的庭园。
这座石庭又称为「七.五.三之庭」,亦称之为「十五石庭」(如图2-3),将近100坪的面积,只有一大片梳得极整齐的细白砂,其中蕴含了禅意,是禅艺术的极致表现。龙安寺为十五个石头与白沙所构成之石庭。构成的手法以简朴化及抽象化为主。东端之石组为「三尊石」,西端为「龟石组」,中央石组为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山,石下植栽为杉苔。从不同角度看石庭,只能看到十四个,其隐藏之石蕴含着禅意。每一组石组都以盆景的手法布置,令人感受到当时流行的盆栽、盆景对园林设计的影响。[6]
2.4、简析枯山水的设计手法
2.4.1、主要的构成要素
须弥石组 因为须弥山在佛教的宇宙观中被视为世界中心的山,所以须弥山一直是枯山水庭园中主要的景观之一。一般的设计思想是在庭园的中央摆放一块山石,或者以组团的形式将一组山石摆放在庭园的中央,然后有些庭园会在其周围摆放群石用以比喻分布在须弥山四周的金山,这种山石的表现形式都被成为须弥石组。[7]
理水 日本枯山水园林是用理性的、抽象的、写意的手法体现大海、溪流、云雾和大川,用白沙之水象征空灵、神圣的禅宗哲理。在其特有的环境气氛中,用经细细耙制的白砂石铺地,象征水流湍急的态势,甚至利用不同的石组的配列而构成“枯拢”,以象征无水之瀑布,是真正写意的无水之水,传达深邃的禅宗哲理。[8]
石灯笼 日语中有“净火”一词,是指神前净火,意味着用火去净化万物。每当人们在保留火种时就愈感到火具有的神奇魅力。人们不愿让这神圣的火种熄灭,就用笼去罩住它。[9]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fzsj/46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