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土壤调查的土壤界线确定研究

中国目前对土壤的研究,尚无具有针对性的研究方法,面对性质各异的土壤,缺乏特别的分析技术,从而也不具备与其相适应的制图表达方式。本文旨在土壤系统分类理论基础上,以划定范围的土壤体系作为考察对象,进行分类标准的界定。在研究中,首先运用了内插法考察范围内的类型界点,而后利用遥感技术导入计算机,作图得到平滑曲线,从而能够从曲线上得到每一个所求界点。作者愿本文能够抛砖引玉,使国内的研究者们共同协作研发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土壤界线计算法。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 研究地概况与研究法2
1.1 研究地概况 2
1.2 研究方法 2
1.2.1挖掘剖面2
1.2.2 找寻土壤界线2
1.2.3 主要剖面点位置的设定3
1.2.4 剖面点数量的设定3
2 结果与分析3
2.1 研究区土壤类型3
2.2 土壤界线确定4
3 讨论4
3.1 土壤剖面点在不同景观因素中的设置原则4
3.2 基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确定土壤界线5
3.3景观因素的影响5
3.4 GIS在剖面点设置中的应用5
4 展望5
4.1 存在的不足5
4.2 展望5
致谢6
参考文献6
图1内插法示意图3
图2主要土壤剖面设置图3
图3土壤类型图4
基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土壤调查的土壤界线确定研究
引言
引言
水土自古以来就是国富民强的重要因素,农林牧业等各个方面的生产行为都离不开最基本的土壤条件。土壤资源是否富饶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民的粮食供应链以及粮食品质。再者,土壤也是植被环境等不可或缺的基础元素,并进一步影响到我们人类的生存环境水平。由此可见,对土壤建立起一个系统的了解,是国家经济生产建设的基础工作,怎样最大程度的开发土壤资源,也就成为了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世界范围内,以先进国家为代表的土壤科学家们纷纷引进最先进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分析技术进行着土壤资源的分析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得到环境友好开发土壤资源的有效方法。
土壤既是人们的财富源泉和生存基础,也是人们最早利用的一种生产资料,因为所有的粮食产物基本上都出自土壤,人们的生存离不开农业,而农产品是出自土壤的。在很久很久以前,人类就开始了农耕产业,因此人们认识并接触土壤的时间历史较长,对土壤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对土壤的分类能够了解土壤的性质特征,这也是调查研究土壤并对其制图的理论基础,也是农业技术推广的依据,该工作也为国内外的土壤研究带来了方便。对于土壤分类,既是土壤的基础、载体信息、提升农业技术的依据,也是对土壤学术交流的有效媒介,可以体现出土壤的科学技术水平。构建土壤信息数据系统需要进行土壤分类,发展农业生产需要进行土壤分类,土壤的分类设置还有利于土壤环境的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在国际上,对土壤进行分类的代表为美国土壤分类系统,其中包含了三大分类系统,在我国,也具有专门的土壤系统及其分类系统,这些表达方式不同的土壤分类系统对广大研究土壤的学者而言是不利的,但是土壤科学不断发展,其分类系统也不断完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因此土壤分类标准最终还是会被统一的。恰逢目前信息时代发展迅速,相信一个具有国际化的标准土壤分类系统会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国内外广大的土壤研究学者正期盼该系统的诞生。
从最初的土壤定性分析,到如今的元素定量分析,土壤分类学逐步变的更为成熟,具有代表性的分类标准目前主要有美国的ST制、国际参比标准的WRB制两种。而国内对土壤分类学的研究起步较晚,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才开始,如今也建立了一套中国土壤参比查询系统,主要由中科院以及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合作完成,前后历经十年之久,两次提出CST方案,最终得到了国内自主研究得到的CST制[1]。上述提到的系统都是在进行鉴定时的参比数据库,并不包含形成原因以及性质等信息,主要是针对土壤进行定量土层以及性质参比[23],通过分析土壤层以及土壤特质,就能够准确判断分类和界点。考察土壤的成分性质是为后期的制图以及分类奠定基础[46]。中国目前的土壤信息数据库是日积月累分类得到的,而非参考土壤系统分类理论所得。从而从实践上以及经验上都显得较为丰富,而系统的理论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尚未形成尽善尽美的理论体系,以及理论基础上进一步的实践技术。想要构建一套完善的土壤分类标准,就必须先落实土壤的分析调查技术。
1 研究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地概况
作者选取的范围为南京大顶山,经纬度为 119°10′36″ ~ 119°12′44″E,32°3′37″~ 32°5′44″N,占地将近9平方千米。气候湿润,降水充足,气温宜人,四季分明,每年只有140天左右的降霜时期,水土肥美。作者主要考察了地势较低的山区丘陵,其土壤形成主要有残积母质、坡积母质以及下蜀黄土母质。植被类型以温带和亚热带植被为主,原始生态植被多数遭到损坏,现今环境植被以长天然次生林、灌木草丛以及人工林占据较大面积,还有部分作为农田的耕种区域,作物多为水稻、油菜等[7]。
1.2 研究方法
1.2.1 挖掘剖面 研究选取样本的主要方式是从高地势到低地势布置,并跨越多种用途的土地,沿选取剖面进行挖掘得到基本(主要)剖面以及检查剖面( 次要剖面) 和定界剖面,最为重要的是主要剖面,它是帮助我们确定土壤性质土层垂直断面,通过研究主要剖面得到土层信息以及特质,就能够在SCT中参比得到土壤类型和具体名称;次要剖面能够考察得到土壤的固定性质以及可变性质,并能够分析得出土壤变化规律以及分布规律,从而奠定定界基础;定界剖面则从字面理解可得,是专门用于进行土壤分类确定的挖掘面,能够帮助考察者画出土壤界线。
1.2.2 找寻土壤界线 通常在进行定界时,选用内插法,如图1所示。第一步要参考土壤所处环境地形因素、成土母质以及其利用途径等,进行剖面点的摆放,参考这些剖面点的土层以及特质,就能够得到剖面土壤类型。倘若在同一区域内出现土壤类型相差异的状况,则二者之间必有界线,可通过这样的方法逐步缩小考察剖面距离,来得到土壤界线。第二步只需利用遥感技术以及DEM将全部所得界点制成平滑曲线,就得到了该区域的土壤界线。作者在考察范围内选取了128个剖面,主要剖面20个,次要40个,剩余68个皆为定界剖面,结果如图2所示。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hxycl/hxyhj/26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