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地形的完美结合以园林为例

:当前,我国开始进入城镇化发展的中后期,通过转变城市的发展方式,提高城市的发展质量是建设“宜居城市”的必然选择。如何能够更加科学的规划城市的布局,让城市更加和谐宜居并且富有特色,而不是“千城一面”,是我们需要去探索的课题。如何应地制宜,创造出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新型园林建筑,还需要对古典园林建筑文化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因此,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在于:第一,全面认识中国古代造园思想及各类建筑与地形的结合方式;第二,在完成所选苏州园林的实地调查之后,通过资料收集和文献考据对园林的结构设计进行分析,为相关设计实践提供参考或者理论依据;第三,在进行分析之后,探讨中国古代造园思想、苏州园林建筑设计及造景手法在当代城市的景观设计中的传承。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2
1 文献回顾 2
1.1 国内文献研究 2
1.2 国外文献研究 3
2 造园思想 3
2.1 “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 3
2.2 “道法自然”的道家境界 3
2.3 苏州园林与隐逸文化思想 3
3 苏州园林建筑与地形的结合设计 3
3.1 对建筑布局、体量的控制 3
3.1.1 筑台 3
3.1.2 架空 6
3.2 地形被作为视觉要素来使用 8
3.2.1 影响园林景观的美学特征 8
3.2.2 影响园林景观的空间感受 9
3.2.3 影响自然环境的营造方式 10
4 传统与现代间的传承与发展 10
4.1 苏州博物馆 10
4.2 吴宫喜来登大酒店 11
5 结语 13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3
图1 活泼泼地 4
图2 活泼泼地前景 4
图3 小沧浪 4
图4 松风水阁 4
图5 松风水阁水院 4
图6 荷风四面亭近景 5
图7 荷风四面亭远景 5
图8 香洲 5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图9 香洲与倚玉轩相对 5
图10 放眼亭 5
图11 绣绮亭 6
图12 闻木樨香轩 6
图13 留园爬山廊 7
图14 拙政园波形水廊 7
图15 廊桥“小飞虹” 8
图16 自小沧浪水院北望小飞虹廊桥 8
图17 小沧浪水院西侧景观 9
图18 小沧浪水院鸟瞰 9
图19 自“晚翠”圆洞门望雪香云蔚亭 10
图20 亭 11
图21 苏州博物馆假山 11
图22 留园假山 11
图23 竹林 11
图24 酒店游泳池 12
图25 酒店廊桥 12
图26 酒店瑞园影壁 12
建筑与地形的完美结合以苏州园林为例
引言
引言
“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如此形容苏州园林,被誉为“咫尺内再造乾坤”的苏州园林,其园林建造讲究布局结构,历代造园者通过障景、透景、漏景、对景、抑景等多种造园手法,使得整个园林构造显得直露且迂回,舒缓中有起伏,真正做到了“曲折之至”。园林建造者崇尚“天人合一”的造园思想,以地形为基础,堆山叠石,分水裁山,创造出了其独有的“人造地形”。
中国古代园林博大精深,一直在世界园林史上久负盛名,而其中最为独树一帜的当属苏州园林。设计者在建造时巧妙地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将建筑物、自然景观、地形完美的结合起来,达到了建筑与地形的完美结合。这种独特的园林建造方式不仅在当时受到推崇,其蕴含的人文关怀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在当代也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因此,我认为研究苏州园林的因地制宜的造园手法和师法自然的造园思想,对于当今城市的部分景观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统的园林建筑更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的瑰宝。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我国传统建筑文化正受到冲击,如何求同存异,在全球化进程中传承古典园林建筑文化,是当代建筑师需要努力探索的一个主题。通过研究,希望能了解到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造园思想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以及苏州园林的建造艺术在现代得到了怎样的传承及创新。
1 文献回顾
1.1 国内文献研究
彭一刚在《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以现代建筑空间的视角首次解读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设计手法;王其均在《中国园林建筑语言》中从古典建筑空间的类型、艺术语言、发展、装修等可以囊括的各方面概况古典建筑空间特点;杨玲、王中德的《空间与意境的扩张—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以小见大》总结了园林空间“以小见大”的几个原则:1.空间分割2.延长路径3.障景4.借景5.意境联想;李玉的《中国古典园林时空结构初探》以空间的转换与递进来说明古典园林的空间结构与时间演进的关系。
而国内涉及建筑与地形融合的实践虽然较多,着眼于创作手法的研究却很少。公开的论文主要有:东南大学的华晓宁的《地形建筑》及《建筑与景观的形态整合—新的策略》。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张玉函的硕士论文《建筑形态的发生—从地形结构介入》,以场地地形结构与建筑的关系入手,提出了建筑顺应自然地形的创作手法。
1.2 国外文献研究
在国外,至今仅有大卫莱瑟巴罗(David Leatherbarrow)的《地形故事》(TopographicalStories)较为明确地提出了地形学说对于建筑与景观设计产生的影响及作用。另外,EL Croquis1998 年关于西班牙建筑师的专辑和Architecture Review2002 年关于荷兰建筑师的专辑不约而同地都以“Artificial Landscape”为标题,探索建筑以人工地形姿态出现的新的设计理念。在建筑实践方面几乎所有活跃在当今建筑学领域的建筑师,如FOA、雷姆库哈斯、扎哈哈迪德、彼得埃森曼、MVRDV 等等,都在其作品中积极探讨了建筑与地形一体化的设计方法。无论冠以何种风格和称谓,其设计的根本在于,在人工的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寻求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其表现形式就是建筑形态的地形化。
此外,对于地形建筑的研究,常常被设计师个人的创作手法局限,忽视了其形态生成的系统办法,往往只是流于表象的研究。但是苏州园林却能巧于因借,内外结合。“因”是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内外结合意思是说,园虽有内外之别,但景色并无远近之分,很好地结合了周围环境,成为建筑的一部分。如何去借鉴并且创作出符合城市特色,符合地形特点的建筑,是我们需要去研究解决的。
2 造园思想
2.1“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
所谓“天人合一”,“天”被认为是大自然,“人”则是尘世间的人,退隐的文人希望从繁华喧嚣的尘世中寻找最后一方安宁的乐土,“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描述的就是此般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活。造园家把建筑、山水、植物结合在一起,将自然造化之美与人工雕琢之美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独特文化苏州园林文化,更是儒家思想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最好体现。
2.2“道法自然”的道家境界
苏州园林虽是人作,宛若天开,建造园林的能工巧匠们,他们引园中之水,来模拟自然界的江河湖海、溪涧池潭,并与周围的亭台楼阁,四时花木相映成趣。工匠们在有限的空间内模拟自然,创造自然,以简代繁,以少胜多,建造了集观赏和居住于一体的苏州园林。此外,园林中的建筑的空间形态,也都源于自然,是在自然空间形态基础上加以抽象化、理想化的产物。园林中处处皆景,折射出道家将人和天地万物联系在一起的哲学思想。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hxycl/hxyhj/31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