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岗校区宜居性评价
:本研究以大学卫岗校区为研究区域,立足于高校学生对校区生活的各类需求,从校园文明与学校归属感、校园管理与服务、校园设施、校园环境与出行便捷性等五个方面构建了高校校区宜居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划分了不同等级的指标值。通过调查问卷和地图搜索引擎等方式获取了大学卫岗校区的各项指标数据,在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之后,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进行宜居性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卫岗校区具有出行十分便捷的优点,但校园环境尚存较大的改进空间。针对评价结果,提出了改进卫岗校区宜居性的建议。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 研究方法2
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2
1.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2
1.1.2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3
1.2 评价方法3
1.2.1 层次分析法4
1.2.2 模糊综合评价法5
2 数据来源与处理6
2.1 定性指标6
2.2 定量指标6
3 大学卫岗校区宜居性模糊综合评价7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值7
3.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8
3.3 评价结果8
4 结果分析与讨论8
4.1 结果分析8
4.2 讨论10
4.3 对策与建议10
4.3.1 节假日开设往返汽车站专线10
4.3.2 加快开放新建体育馆10
4.3.3 改善学生自习条件11
4.3.4 提高校区医疗应急处理与日常服务质量11
4.3.5 解决校园景观卫生问题11
致谢11
参考文献11
附录 南农大卫岗校区居住满意度调查问卷13
大学卫岗校区宜居性评价
引言
引言
国外有关宜居性的相关研究历史悠久,19世纪英国的田园城市运动可以看作城市宜居思想的萌芽[1]。时至今日,注重可持续发展,倡导集约复合用地,尊重自然及历史,强调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历史环境和谐性的宜居理论在国外已发展得相对成熟[2~3]。其中,社区尺度的宜居理论有Sustainable Community、Green Community、Livable Community等[4~6]。
国内宜居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上世纪90年代,吴良镛首次提出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将人居环境划分为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和建筑(住宅)五个层次,认为城市人居环境的建设要从社区人居环境的建设做起[7]。随着国内宜居性研究的快速深入与发展,一系列绿色社区、生态社区、和谐社区等特色社区模型相继被提出[8~10],从不同侧重点对社区尺度的宜居性作出了相应的要求。
早期社区尺度的宜居性评价研究往往只针对社区某一特定的功能需求,如卫生服务、安全保障、物业管理、商业配套等等,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多层次灰色评价法等[11~15],它们能集中反映社区某一方面的宜居情况,但对社区整体的宜居状况却无法评价。随着特色社区模型概念的提出,绿色社区评价、生态社区评价、和谐社区评价等研究也相继出现,新增了诸如平衡计分卡、标准化计分评价法等评价方法[16~22],它们皆带有某种明显的倾向性,可以从某种特定角度出发分析社区的宜居状况,但却不能合理地衡量人们对于社区宜居性的全面需求。近年来,以“宜居”为目标的社区综合评价研究层出不穷,虽然由于区位及环境等的差异,不存在绝对固定的指标体系,但体系构成相对稳定,实际案例评价的过程中只需根据研究区域的特点作出相应调整即可。
无论是特色社区模型,还是以“宜居”为目标的社区综合评价研究,其研究对象均为普通社区,而针对高等院校校区开展的宜居性综合评价十分少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学招生人数呈现显著增长趋势,近五年来,我国高考录取率保持在60%以上,录取水平不断攀升,高等院校每年的招生数量基本保持在680万左右,高校校区居住群体的规模不断增加。同时,相较于普通社区,校区的居住对象显然与前者有显著区别,宜居性的影响因素也存在明显差异,故而校区宜居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难以采纳现有社区尺度宜居性的理论与研究成果,需立足于学生校区生活的多种需求,构建更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体系。随着中国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受众数量逐年增多,高校校区居住群体也越来越庞大,对校区宜居性的研究提出了要求,对此开展研究还能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现有的为普通社区居民服务的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宜居性研究的发展,因此值得相关研究人员投以更多的关注。
基于以上研究现状,本研究选取大学卫岗校区为研究区域,以居住主体——学生为研究对象,构建合理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科学地确定各指标权重因子,通过学生宜居指标满意度问卷调查与搜索引擎调查获取相关数据,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进行宜居性综合评价。希望文中专为南农大卫岗校区所构建的宜居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对日后高等院校校区宜居性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思路。
1 研究方法
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高等院校校区相对于普通社区的不同之处,使得作为居住主体的学生其对宜居的要求也与普通居民并不完全相同,衡量宜居程度的评价指标自然也需要更有针对性。因此,想要做好南农大卫岗校区的宜居性综合评价,首先要构建一个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1.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以国内外现有研究为借鉴,参考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的相关政策,综合考虑研究区域调查对象的实际需求,本文所应用的宜居评价指标体系在构建过程中遵循 “以人为本”、综合性、可行性、系统性以及层次性的基本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在翻阅大量相关文献与研究资料[23~28],参考上述宜居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包含一级、二级、三级共3层评价指标在内的大学卫岗校区的宜居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南农大卫岗校区宜居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编号
宜
居
评
价
指
标
体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 研究方法2
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2
1.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2
1.1.2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3
1.2 评价方法3
1.2.1 层次分析法4
1.2.2 模糊综合评价法5
2 数据来源与处理6
2.1 定性指标6
2.2 定量指标6
3 大学卫岗校区宜居性模糊综合评价7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值7
3.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8
3.3 评价结果8
4 结果分析与讨论8
4.1 结果分析8
4.2 讨论10
4.3 对策与建议10
4.3.1 节假日开设往返汽车站专线10
4.3.2 加快开放新建体育馆10
4.3.3 改善学生自习条件11
4.3.4 提高校区医疗应急处理与日常服务质量11
4.3.5 解决校园景观卫生问题11
致谢11
参考文献11
附录 南农大卫岗校区居住满意度调查问卷13
大学卫岗校区宜居性评价
引言
引言
国外有关宜居性的相关研究历史悠久,19世纪英国的田园城市运动可以看作城市宜居思想的萌芽[1]。时至今日,注重可持续发展,倡导集约复合用地,尊重自然及历史,强调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历史环境和谐性的宜居理论在国外已发展得相对成熟[2~3]。其中,社区尺度的宜居理论有Sustainable Community、Green Community、Livable Community等[4~6]。
国内宜居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上世纪90年代,吴良镛首次提出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将人居环境划分为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和建筑(住宅)五个层次,认为城市人居环境的建设要从社区人居环境的建设做起[7]。随着国内宜居性研究的快速深入与发展,一系列绿色社区、生态社区、和谐社区等特色社区模型相继被提出[8~10],从不同侧重点对社区尺度的宜居性作出了相应的要求。
早期社区尺度的宜居性评价研究往往只针对社区某一特定的功能需求,如卫生服务、安全保障、物业管理、商业配套等等,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多层次灰色评价法等[11~15],它们能集中反映社区某一方面的宜居情况,但对社区整体的宜居状况却无法评价。随着特色社区模型概念的提出,绿色社区评价、生态社区评价、和谐社区评价等研究也相继出现,新增了诸如平衡计分卡、标准化计分评价法等评价方法[16~22],它们皆带有某种明显的倾向性,可以从某种特定角度出发分析社区的宜居状况,但却不能合理地衡量人们对于社区宜居性的全面需求。近年来,以“宜居”为目标的社区综合评价研究层出不穷,虽然由于区位及环境等的差异,不存在绝对固定的指标体系,但体系构成相对稳定,实际案例评价的过程中只需根据研究区域的特点作出相应调整即可。
无论是特色社区模型,还是以“宜居”为目标的社区综合评价研究,其研究对象均为普通社区,而针对高等院校校区开展的宜居性综合评价十分少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学招生人数呈现显著增长趋势,近五年来,我国高考录取率保持在60%以上,录取水平不断攀升,高等院校每年的招生数量基本保持在680万左右,高校校区居住群体的规模不断增加。同时,相较于普通社区,校区的居住对象显然与前者有显著区别,宜居性的影响因素也存在明显差异,故而校区宜居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难以采纳现有社区尺度宜居性的理论与研究成果,需立足于学生校区生活的多种需求,构建更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体系。随着中国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受众数量逐年增多,高校校区居住群体也越来越庞大,对校区宜居性的研究提出了要求,对此开展研究还能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现有的为普通社区居民服务的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宜居性研究的发展,因此值得相关研究人员投以更多的关注。
基于以上研究现状,本研究选取大学卫岗校区为研究区域,以居住主体——学生为研究对象,构建合理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科学地确定各指标权重因子,通过学生宜居指标满意度问卷调查与搜索引擎调查获取相关数据,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进行宜居性综合评价。希望文中专为南农大卫岗校区所构建的宜居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对日后高等院校校区宜居性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思路。
1 研究方法
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高等院校校区相对于普通社区的不同之处,使得作为居住主体的学生其对宜居的要求也与普通居民并不完全相同,衡量宜居程度的评价指标自然也需要更有针对性。因此,想要做好南农大卫岗校区的宜居性综合评价,首先要构建一个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1.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以国内外现有研究为借鉴,参考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的相关政策,综合考虑研究区域调查对象的实际需求,本文所应用的宜居评价指标体系在构建过程中遵循 “以人为本”、综合性、可行性、系统性以及层次性的基本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在翻阅大量相关文献与研究资料[23~28],参考上述宜居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包含一级、二级、三级共3层评价指标在内的大学卫岗校区的宜居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南农大卫岗校区宜居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编号
宜
居
评
价
指
标
体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hxycl/hxyhj/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