盔头传承与创新研究【字数:10756】
摘 要在中国传统戏曲中,各行角色所戴的盔、冠、巾、帽统称“盔头”,是传统戏剧服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戏曲表演中的一个重要道具。同时,作为我国戏曲、服装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文化内涵。目前,关于“盔头”传统技艺的介绍以及其传承发展现状的研究较少,缺乏相关的介绍。本文想从种类、工艺、色彩、纹样等方面较为详细地探究“盔头”技艺以及其传承现状,并结合现代审美与现代工艺应用于“盔头”中实现创新,来更好地传承发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 录
1.引言 1
1.1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1
1.1.1课题的目的 1
1.1.2课题的意义 1
2.“盔头”制作技艺历史及概述 1
2.1“盔头”制作技艺历史 1
2.2“盔头”的种类及概述 1
2.3“盔头”配饰纹样及配色概述 2
2.3.1配饰概述 2
2.3.2纹样概述 4
2.3.3配色概述 5
2.4“盔头”制作技艺概述 5
3.“盔头”制作技艺传承现状及趋势 7
3.1“盔头”制作技艺传承现状 7
3.2.“盔头”制作技艺传承现状及趋势的分析 8
4.促进“盔头”制作技艺传承的建议 8
4.1以高校为平台的传承 8
4.1.1以高校为平台的优势 8
4.1.2以高校为平台的传承及实践 8
4.2以互联网为平台的传承 9
4.2.1以互联网为平台的优势 9
4.2.2以互联网为平台的传承及实践 9
4.3互联网与高校两者结合的传承与保护 10
5.“盔头”制作的创新及实践 11
5.1以材料为中心的创新 11
5.2融入现代设计的创新 11
结语13
参考文献14
致谢15
1.引言
1.1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1.1.1课题的目的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快速,但文化发展相对滞后,传统文化保护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在工业化不断发展的现在,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逐渐为人们所遗忘,本课题旨在调查“盔头”这一戏曲中的重要服饰道具的技艺、审美、文化的传承状况以及目前传承人员的整体状况,分析这些状况产生的原因,进而得出结论,提出各类方法扩大“盔头”的传承及影响,增加其活力。
1.1.2课题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大的政治、文化、经济意义,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越来越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指导和规范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通过这个课题,完善对于这一制作技艺的调查、保护,使人们感受到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感,使这些技术不仅仅是存在于图书馆、博物馆里的文字介绍,而是成为能为人所感知、体验到的生活趣味,使大众自觉地产生传承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想法,使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一种文化需求。
2.“盔头”制作技艺历史及概述
2.1“盔头”制作技艺历史
穿衣戴帽是中国古代服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帽子和服装都是个人身份地位的象征,不能随意穿戴。封建社会男子二十岁成年时要行“冠礼”即由父亲给儿子加冠,标志着儿子成熟,可以婚嫁,代表氏族承担社会责任,只有自绝于社会的成年人才会披头散发不戴冠帽,如李白所云:“人生在世不如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由此可以推断出在昆曲戏衣这一概念出现时,盔头这一部分就应当已经存在了。
自魏良辅和梁辰鱼改革昆腔,昆曲二百多年的盛世开始了。而作为昆曲的发源地苏州,交通便利,丝织技术发达,戏衣行业也兴旺起来,盔头的制作技术自那时起便不断发展,融合了苏州特有的苏绣,以及点翠等技术,形成了戏曲的盔头制作技术,流传至今。
2.2“盔头”的种类及概述
中国传统戏曲中,各行角色所戴的盔、冠、巾、帽统称“盔头”,盔头有男女二类,还有文扮、武扮之别。按质地又可分为硬盔和软巾两种。(如图21、图22)
图21软巾 图22硬盔
盔:质地为硬,一般为武将所戴,多使用额子、绒球,显示武将的威武气势,女盔一般左右两侧垂有凤尾耳子,威武中又带着女性的美感,据观察应当是由女冠改造而来。
冠:质地为硬,多为贵族男女所戴,风格一般非常华丽,也有一部分为宗教角色所戴,如“道冠”等。
帽:质地有软有硬,一般各个阶层都有戴帽者,帽的适用范围很广泛。
巾:巾质地为软,巾以文士佩戴居多,这与历史有很大关系:巾子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受到士大夫的欢迎,其飘带很显士大夫的风流气质。
2.3“盔头”配饰纹样及配色概述
巾帽和盔冠由于软硬不同,工艺差异以及佩戴人物身份有很大差异,巾帽一般由文人儒士佩戴,也有部分是市井百姓所戴,适用范围很广泛但是属于日常的便帽,文人佩戴追求飘逸风流,百姓佩戴则展现其便利性简洁,故巾帽使用配饰一般为软质材料或完全不加配饰,而盔冠则大部分为王公贵族文臣武将所戴,均是位高权重、大富大贵之人,所以装饰较巾帽丰富许多,且一般多采用点翠工艺,色彩装饰极为丰富,故两者在配饰的使用上有很大的区别,几乎很少用到相同的配饰。
2.3.1配饰概述
目 录
1.引言 1
1.1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1
1.1.1课题的目的 1
1.1.2课题的意义 1
2.“盔头”制作技艺历史及概述 1
2.1“盔头”制作技艺历史 1
2.2“盔头”的种类及概述 1
2.3“盔头”配饰纹样及配色概述 2
2.3.1配饰概述 2
2.3.2纹样概述 4
2.3.3配色概述 5
2.4“盔头”制作技艺概述 5
3.“盔头”制作技艺传承现状及趋势 7
3.1“盔头”制作技艺传承现状 7
3.2.“盔头”制作技艺传承现状及趋势的分析 8
4.促进“盔头”制作技艺传承的建议 8
4.1以高校为平台的传承 8
4.1.1以高校为平台的优势 8
4.1.2以高校为平台的传承及实践 8
4.2以互联网为平台的传承 9
4.2.1以互联网为平台的优势 9
4.2.2以互联网为平台的传承及实践 9
4.3互联网与高校两者结合的传承与保护 10
5.“盔头”制作的创新及实践 11
5.1以材料为中心的创新 11
5.2融入现代设计的创新 11
结语13
参考文献14
致谢15
1.引言
1.1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1.1.1课题的目的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快速,但文化发展相对滞后,传统文化保护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在工业化不断发展的现在,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逐渐为人们所遗忘,本课题旨在调查“盔头”这一戏曲中的重要服饰道具的技艺、审美、文化的传承状况以及目前传承人员的整体状况,分析这些状况产生的原因,进而得出结论,提出各类方法扩大“盔头”的传承及影响,增加其活力。
1.1.2课题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大的政治、文化、经济意义,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越来越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指导和规范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通过这个课题,完善对于这一制作技艺的调查、保护,使人们感受到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感,使这些技术不仅仅是存在于图书馆、博物馆里的文字介绍,而是成为能为人所感知、体验到的生活趣味,使大众自觉地产生传承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想法,使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一种文化需求。
2.“盔头”制作技艺历史及概述
2.1“盔头”制作技艺历史
穿衣戴帽是中国古代服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帽子和服装都是个人身份地位的象征,不能随意穿戴。封建社会男子二十岁成年时要行“冠礼”即由父亲给儿子加冠,标志着儿子成熟,可以婚嫁,代表氏族承担社会责任,只有自绝于社会的成年人才会披头散发不戴冠帽,如李白所云:“人生在世不如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由此可以推断出在昆曲戏衣这一概念出现时,盔头这一部分就应当已经存在了。
自魏良辅和梁辰鱼改革昆腔,昆曲二百多年的盛世开始了。而作为昆曲的发源地苏州,交通便利,丝织技术发达,戏衣行业也兴旺起来,盔头的制作技术自那时起便不断发展,融合了苏州特有的苏绣,以及点翠等技术,形成了戏曲的盔头制作技术,流传至今。
2.2“盔头”的种类及概述
中国传统戏曲中,各行角色所戴的盔、冠、巾、帽统称“盔头”,盔头有男女二类,还有文扮、武扮之别。按质地又可分为硬盔和软巾两种。(如图21、图22)
图21软巾 图22硬盔
盔:质地为硬,一般为武将所戴,多使用额子、绒球,显示武将的威武气势,女盔一般左右两侧垂有凤尾耳子,威武中又带着女性的美感,据观察应当是由女冠改造而来。
冠:质地为硬,多为贵族男女所戴,风格一般非常华丽,也有一部分为宗教角色所戴,如“道冠”等。
帽:质地有软有硬,一般各个阶层都有戴帽者,帽的适用范围很广泛。
巾:巾质地为软,巾以文士佩戴居多,这与历史有很大关系:巾子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受到士大夫的欢迎,其飘带很显士大夫的风流气质。
2.3“盔头”配饰纹样及配色概述
巾帽和盔冠由于软硬不同,工艺差异以及佩戴人物身份有很大差异,巾帽一般由文人儒士佩戴,也有部分是市井百姓所戴,适用范围很广泛但是属于日常的便帽,文人佩戴追求飘逸风流,百姓佩戴则展现其便利性简洁,故巾帽使用配饰一般为软质材料或完全不加配饰,而盔冠则大部分为王公贵族文臣武将所戴,均是位高权重、大富大贵之人,所以装饰较巾帽丰富许多,且一般多采用点翠工艺,色彩装饰极为丰富,故两者在配饰的使用上有很大的区别,几乎很少用到相同的配饰。
2.3.1配饰概述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fzsj/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