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山水文化在现代庭院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与应用_以苏州博物馆景观设计为例(含平面图)
园林山水文化在现代庭院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与应用_以苏州博物馆景观设计为例(含平面图)[20191226195638]
摘 要
本文先以历史为轴线,讲述苏州园林从春秋时期到如今的发展过程中,受文人文化影响逐步形成独特的风格。然后阐述苏州园林中的叠山理水,以及其中包含的隐居思想和宗教、哲学内涵,继而分别对叠山与理水的方法作研究,并分别举例说明。结尾重点以苏州博物馆为例,表现叠山理水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苏州博物馆新馆的点睛之笔是庭院内的片山假石,设计师贝聿铭以米芾山水画为灵感,用整石切片置于水边,白墙与水中山形片石相呼应,山水画的神韵呼之欲出。同时将苏博与隔壁拙政园作对比,寻找古今造景手法的相似与不同,探寻山水文化从古至今,衔接与传承的方法。最后从山水画精神、水石搭配以及风水的角度分别讲述如何将山水文化应用到现代景观设计中。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苏州园林山水文化现代庭院景观设计叠山理水应用研究
目 录
1.引言1
2..苏州园林文化的历史发展2
2.1苏州私园的早期雏形2
2.2唐宋时期苏州园林文化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凝练2
2.3明清时苏州园林文化再次升华2
3.苏州园林中山水文化的内涵3
3.1隐居思想3
3.2宗教隐喻3
4.苏州园林中山水文化的表现形式4
4.1叠山4
4.1.1假山是中式园林的象征4
4.1.2叠山技艺在苏州得到升华4
4.1.3叠山之技4
4.2理水5
4.2.1有水才成园5
4.2.2苏州园林理水的特点5
4.2.3理水之法6
5.苏州园林中山水文化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6
5.1山水文化符号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表现——以苏州博物馆为例6
5.1.1苏州博物馆整体介绍6
5.1.2苏州博物馆中的山水文化6
5.1.3拙政园与苏州博物馆“山水”造景手法上的对比8
5.2山水文化如何运用到现代庭院景观设计中9
5.2.1山水画精神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体现8
5.2.2风水理论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理论借鉴8
5.2.3现代庭院中山水景观的设计9
结语11
参考文献12
致谢13
1.引言
课题来源:苏州传统文化中的文人文化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研究与应用研究目的和意义:通过对传统造园艺术的研究,挖掘其思想内涵,借鉴其设计手法,古为今用,创造出具有本土特色、民族精神的优秀景观作品。对众多文人文化之一的叠山理水文化的继承不应是全盘照搬的,而应是发展的、互动的,需要我们进行理性的解析与提炼,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苏州古典园林于1979年首先在美国纽约建造起“明轩”庭园。接着,在加拿大、新加坡、日本、德国、西班牙、美国、南非和其他国家建立20多个仿苏州古典园林建筑。传统的园林要素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切入现代空间构造中去。
2.3.苏州园林文化的历史发展
2.1苏州私园的早期雏形
早期的私园雏形为吴武真宅。吴武真在公元前789年驻守与今苏州一带,并在此地建宅造园,当时园内还有一片名为“凤池”的水沼,意为招引更多凤凰聚集,园景规模可见一斑。这是主人在满足自身生活条件的前提下,追求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而进行的创作,后世私园基本都是以此为目标而建。
2.2唐宋时期苏州园林文化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凝练
公园843年,白居易为纪念与一代名相牛僧孺的友谊而作《太湖石记》。太湖石的历史大约可以追溯到中唐时期,当时关于太湖石的诗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文人们为太湖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太湖石从此被广泛地应用于造园之中。
隋代大运河的开凿通航,使苏州日益繁华。唐代的苏州,园林名胜发展兴盛。唐代苏州造园受文人文化影响,诗画园景相融的文人园林日趋成熟。至唐末五代十国社会动荡,而苏州偏安一隅,此时便成为苏州造园的一个高峰时期。同时唐宋时期也是假山堆叠技术成熟的时期。
南宋之后中国社会文化重心南移,江浙一带大量文化艺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其中的园林艺术就是一朵怒放的奇葩。此时出现的著名园林有沧浪亭、乐圃、万卷堂(今网师园)等。至元代,苏州园林中以狮子林为代表的寺观园林较为突出。
2.3明清时苏州园林文化再次升华
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这是苏州封建社会经济发达的时期,也是苏州兴建园林的高峰时期。从明嘉靖至清乾隆,造园风尚历时三百年之久。“中国古典园林精华萃于江南,重点则在苏州,大小园墅数量之多,艺术造诣之精,乃今天世界上任何地区所少见。”[]同时,文震亨《长物志》、计成《园冶》等造园著作的相继问世,将造园手法进行系统的梳理,苏州园林体系逐渐成熟。
3.苏州园林中山水文化的内涵
3.1隐居思想
一般认为,苏州园林的主要文化内涵是“隐逸”,此隐既非“小隐隐于野”,亦非“大隐隐于朝”,而是“中隐隐于市”——即白居易特别倡导精心营建“城市山林”而居的“中隐”。“沧浪亭”之名源于屈原的《渔父》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诗句。网师即渔夫,在“网师园”中有个建筑景点“濯缨水阁”与“沧浪亭”遥相呼应。从表达封建士族们“隐逸”思想这个角度来看,“沧浪亭”整体结构立意以及置景相对纯粹与独特,“网师园”整体构造以及置景则杂糅混乱。但在园林艺术层面上来看,后者却更为精雅和实用。因为那时的造园者和其后的居住者都是封建士大夫或曾经是达官贵人,如此的园林主人都不愿放弃尊贵的社会地位和优越的物质生活,所以他们建园的宗旨遵从的多为白居易的“中隐”思想。
白居易在《中隐》诗中这样说道:“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白居易的所谓“中隐”,在私家庭院建设上强调的是“城市山林”,在处世的立场上寻求的是“隐”、“仕”兼具,这其实就是在追求一种既享受精神的预约、又不舍弃富足的物质条件的生活。
3.2宗教隐喻
传统园林中的“一池三山”是道家求仙问道思想的体现,“狮子林”等寺庙园林是中国园林受佛家文化影响的产物,而造园风格上“意境”这一概念则是禅宗精神的表达。佛道思想在各园林中皆为常见,然而以易学原理建造的“耦园”在苏州园林中却极为罕见。
“耦园”(见图1)中包含的“易学”原理,对苏州园林的具有不同一般的意义。园主沈秉成喜扶乩之术,有园内刘墉亲笔所作对联“闲中觅伴书为上,身外无求睡最安”作为证据。耦园的布局是非常讲究方位的,植物,山水也是被精心布置的。南(前)耦园有河,楼厅,檐亭,藏书楼后,北(背)又枕河,西(右)有大路,东(左)为流水。耦园东部城郭雉堞,岗阜蜿蜒,植被茂密,形成山环水抱,山川秀美的自然地形。这种地形凝聚了生气,使环境被安全、均衡的组成,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精神空间和景观画面。
不论受哪种思想影响,尊重自然、追求和谐的主旨是不变的。古人比我们更懂得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更能沉下心来与自然进行交流。古典园林深厚的文化底蕴是现代庭院景观设计所无法超越的。
4.苏州园林中山水文化的表现形式
4.1叠山
4.1.1假山是中式园林的象征
挖湖堆山的造园手法始于秦汉,从东汉至三国,叠山技术持续发展,唐、宋两代则受山水画影响,天然山岳构成规律的概括和提炼在叠山的构图规律上得到体现,宋代的山水诗、画和山水园林间互相渗透的密切关系已经完整建立。明清时期,叠山技术已达到“一峰华山千寻”的意境。如张南垣、戈裕良、计成、李笠翁等叠山名家都在这一时期涌现,他们的作品以巧妙的构思,高超的堆叠技巧闻名于世,其中不少佳作还留存于苏州园林中。
4.1.2叠山技艺在苏州得到升华
苏州经济繁荣,文人辈出,历代文人也积极的参与了造园活动。江南地区山水画、田园诗都在描绘江南风光,抒发淡泊宁静的情感,诗画的主流格调也对造园活动造成一定影响,从官场回归的园主人多希望自家私园能表现自己不同流合污、渴望返璞归真等美好理想,这些愿望都通过园内造景布置体现了出来。
另外,苏州温和的气候与富饶的物产为创造优秀园林提供了良好的背景环境。太湖石由苏锡交界处太湖的风浪冲击而成,长久的浸濯使其外表光莹,质地坚实厚重又不失润泽,色泽淡雅,嵌空多孔、纹理纵横的外形似重峦叠嶂,因此自唐《太湖石记》闻名于世以来就享誉四海。苏州诸山亦盛产黄石,其石质地坚硬,具有坚定顽强、朴实苍劲的古之风范。以黄石叠山,观时虽粗犷却也有山野意趣。苏州盛产的石料为叠山技艺的发展提供了充裕的条件。
4.1.3叠山之技
江南地区地势平坦,水道纵横,然而缺少崇山峻岭的自然风光,这一缺陷被园林中叠山所弥补。受山水画和田园诗的影响,如《园冶》中“多方胜境,咫尺山林”所说的,假山的堆叠更重视对意境的追求。园林山石的营造手法有叠石成山、独石成峰、点石成景等,在叠山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山体本身的造型变化,而且要因地制宜,注重和周围空间的关系,加强和周围环境的联系,巧妙地处理山体的大小、体积及其他各种相关因素。
摘 要
本文先以历史为轴线,讲述苏州园林从春秋时期到如今的发展过程中,受文人文化影响逐步形成独特的风格。然后阐述苏州园林中的叠山理水,以及其中包含的隐居思想和宗教、哲学内涵,继而分别对叠山与理水的方法作研究,并分别举例说明。结尾重点以苏州博物馆为例,表现叠山理水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苏州博物馆新馆的点睛之笔是庭院内的片山假石,设计师贝聿铭以米芾山水画为灵感,用整石切片置于水边,白墙与水中山形片石相呼应,山水画的神韵呼之欲出。同时将苏博与隔壁拙政园作对比,寻找古今造景手法的相似与不同,探寻山水文化从古至今,衔接与传承的方法。最后从山水画精神、水石搭配以及风水的角度分别讲述如何将山水文化应用到现代景观设计中。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苏州园林山水文化现代庭院景观设计叠山理水应用研究
目 录
1.引言1
2..苏州园林文化的历史发展2
2.1苏州私园的早期雏形2
2.2唐宋时期苏州园林文化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凝练2
2.3明清时苏州园林文化再次升华2
3.苏州园林中山水文化的内涵3
3.1隐居思想3
3.2宗教隐喻3
4.苏州园林中山水文化的表现形式4
4.1叠山4
4.1.1假山是中式园林的象征4
4.1.2叠山技艺在苏州得到升华4
4.1.3叠山之技4
4.2理水5
4.2.1有水才成园5
4.2.2苏州园林理水的特点5
4.2.3理水之法6
5.苏州园林中山水文化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6
5.1山水文化符号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表现——以苏州博物馆为例6
5.1.1苏州博物馆整体介绍6
5.1.2苏州博物馆中的山水文化6
5.1.3拙政园与苏州博物馆“山水”造景手法上的对比8
5.2山水文化如何运用到现代庭院景观设计中9
5.2.1山水画精神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体现8
5.2.2风水理论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理论借鉴8
5.2.3现代庭院中山水景观的设计9
结语11
参考文献12
致谢13
1.引言
课题来源:苏州传统文化中的文人文化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研究与应用研究目的和意义:通过对传统造园艺术的研究,挖掘其思想内涵,借鉴其设计手法,古为今用,创造出具有本土特色、民族精神的优秀景观作品。对众多文人文化之一的叠山理水文化的继承不应是全盘照搬的,而应是发展的、互动的,需要我们进行理性的解析与提炼,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苏州古典园林于1979年首先在美国纽约建造起“明轩”庭园。接着,在加拿大、新加坡、日本、德国、西班牙、美国、南非和其他国家建立20多个仿苏州古典园林建筑。传统的园林要素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切入现代空间构造中去。
2.3.苏州园林文化的历史发展
2.1苏州私园的早期雏形
早期的私园雏形为吴武真宅。吴武真在公元前789年驻守与今苏州一带,并在此地建宅造园,当时园内还有一片名为“凤池”的水沼,意为招引更多凤凰聚集,园景规模可见一斑。这是主人在满足自身生活条件的前提下,追求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而进行的创作,后世私园基本都是以此为目标而建。
2.2唐宋时期苏州园林文化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凝练
公园843年,白居易为纪念与一代名相牛僧孺的友谊而作《太湖石记》。太湖石的历史大约可以追溯到中唐时期,当时关于太湖石的诗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文人们为太湖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太湖石从此被广泛地应用于造园之中。
隋代大运河的开凿通航,使苏州日益繁华。唐代的苏州,园林名胜发展兴盛。唐代苏州造园受文人文化影响,诗画园景相融的文人园林日趋成熟。至唐末五代十国社会动荡,而苏州偏安一隅,此时便成为苏州造园的一个高峰时期。同时唐宋时期也是假山堆叠技术成熟的时期。
南宋之后中国社会文化重心南移,江浙一带大量文化艺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其中的园林艺术就是一朵怒放的奇葩。此时出现的著名园林有沧浪亭、乐圃、万卷堂(今网师园)等。至元代,苏州园林中以狮子林为代表的寺观园林较为突出。
2.3明清时苏州园林文化再次升华
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这是苏州封建社会经济发达的时期,也是苏州兴建园林的高峰时期。从明嘉靖至清乾隆,造园风尚历时三百年之久。“中国古典园林精华萃于江南,重点则在苏州,大小园墅数量之多,艺术造诣之精,乃今天世界上任何地区所少见。”[]同时,文震亨《长物志》、计成《园冶》等造园著作的相继问世,将造园手法进行系统的梳理,苏州园林体系逐渐成熟。
3.苏州园林中山水文化的内涵
3.1隐居思想
一般认为,苏州园林的主要文化内涵是“隐逸”,此隐既非“小隐隐于野”,亦非“大隐隐于朝”,而是“中隐隐于市”——即白居易特别倡导精心营建“城市山林”而居的“中隐”。“沧浪亭”之名源于屈原的《渔父》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诗句。网师即渔夫,在“网师园”中有个建筑景点“濯缨水阁”与“沧浪亭”遥相呼应。从表达封建士族们“隐逸”思想这个角度来看,“沧浪亭”整体结构立意以及置景相对纯粹与独特,“网师园”整体构造以及置景则杂糅混乱。但在园林艺术层面上来看,后者却更为精雅和实用。因为那时的造园者和其后的居住者都是封建士大夫或曾经是达官贵人,如此的园林主人都不愿放弃尊贵的社会地位和优越的物质生活,所以他们建园的宗旨遵从的多为白居易的“中隐”思想。
白居易在《中隐》诗中这样说道:“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白居易的所谓“中隐”,在私家庭院建设上强调的是“城市山林”,在处世的立场上寻求的是“隐”、“仕”兼具,这其实就是在追求一种既享受精神的预约、又不舍弃富足的物质条件的生活。
3.2宗教隐喻
传统园林中的“一池三山”是道家求仙问道思想的体现,“狮子林”等寺庙园林是中国园林受佛家文化影响的产物,而造园风格上“意境”这一概念则是禅宗精神的表达。佛道思想在各园林中皆为常见,然而以易学原理建造的“耦园”在苏州园林中却极为罕见。
“耦园”(见图1)中包含的“易学”原理,对苏州园林的具有不同一般的意义。园主沈秉成喜扶乩之术,有园内刘墉亲笔所作对联“闲中觅伴书为上,身外无求睡最安”作为证据。耦园的布局是非常讲究方位的,植物,山水也是被精心布置的。南(前)耦园有河,楼厅,檐亭,藏书楼后,北(背)又枕河,西(右)有大路,东(左)为流水。耦园东部城郭雉堞,岗阜蜿蜒,植被茂密,形成山环水抱,山川秀美的自然地形。这种地形凝聚了生气,使环境被安全、均衡的组成,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精神空间和景观画面。
不论受哪种思想影响,尊重自然、追求和谐的主旨是不变的。古人比我们更懂得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更能沉下心来与自然进行交流。古典园林深厚的文化底蕴是现代庭院景观设计所无法超越的。
4.苏州园林中山水文化的表现形式
4.1叠山
4.1.1假山是中式园林的象征
挖湖堆山的造园手法始于秦汉,从东汉至三国,叠山技术持续发展,唐、宋两代则受山水画影响,天然山岳构成规律的概括和提炼在叠山的构图规律上得到体现,宋代的山水诗、画和山水园林间互相渗透的密切关系已经完整建立。明清时期,叠山技术已达到“一峰华山千寻”的意境。如张南垣、戈裕良、计成、李笠翁等叠山名家都在这一时期涌现,他们的作品以巧妙的构思,高超的堆叠技巧闻名于世,其中不少佳作还留存于苏州园林中。
4.1.2叠山技艺在苏州得到升华
苏州经济繁荣,文人辈出,历代文人也积极的参与了造园活动。江南地区山水画、田园诗都在描绘江南风光,抒发淡泊宁静的情感,诗画的主流格调也对造园活动造成一定影响,从官场回归的园主人多希望自家私园能表现自己不同流合污、渴望返璞归真等美好理想,这些愿望都通过园内造景布置体现了出来。
另外,苏州温和的气候与富饶的物产为创造优秀园林提供了良好的背景环境。太湖石由苏锡交界处太湖的风浪冲击而成,长久的浸濯使其外表光莹,质地坚实厚重又不失润泽,色泽淡雅,嵌空多孔、纹理纵横的外形似重峦叠嶂,因此自唐《太湖石记》闻名于世以来就享誉四海。苏州诸山亦盛产黄石,其石质地坚硬,具有坚定顽强、朴实苍劲的古之风范。以黄石叠山,观时虽粗犷却也有山野意趣。苏州盛产的石料为叠山技艺的发展提供了充裕的条件。
4.1.3叠山之技
江南地区地势平坦,水道纵横,然而缺少崇山峻岭的自然风光,这一缺陷被园林中叠山所弥补。受山水画和田园诗的影响,如《园冶》中“多方胜境,咫尺山林”所说的,假山的堆叠更重视对意境的追求。园林山石的营造手法有叠石成山、独石成峰、点石成景等,在叠山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山体本身的造型变化,而且要因地制宜,注重和周围空间的关系,加强和周围环境的联系,巧妙地处理山体的大小、体积及其他各种相关因素。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fzsj/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