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传统旗袍到改良旗袍的造型演变研究
民国时期传统旗袍到改良旗袍的造型演变研究[20191208130702]
摘 要
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这段时间,旗袍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它作为中国传统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服饰文化的特点。旗袍在民国时期逐渐演变,在民国的中后期,旗袍到达了最为辉煌的年代。本文选择了民国时期的旗袍,进行造型上的研究,并且将民国旗袍造型元素整理出来,使其更好地融入中国现代服饰设计中去,使中国服饰设计逐步走向国际。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民国旗袍传统旗袍改良旗袍造型轮廓
目录
1.绪论1
1.1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
1.2课题研究的现状1
1.3课题中术语界定2
1.4课题研究内容和对象2
1.5课题研究方法2
2.民国时期旗袍的发展状况3
2.1民国时期旗袍的时代背景3
2.2民国时期旗袍的形成3
2.3民国时期旗袍的发展3
3.传统旗袍到改良旗袍的演变情况4
3.1传统旗袍的主要造型特征4
3.2传统旗袍到改良旗袍的造型演变的原因6
3.3改良旗袍的主要造型特征7
4.研究民国旗袍的造型对现代设计的启示9
4.1现代服饰设计可借鉴的民国旗袍造型元素9
4.2现代服饰应学习改良旗袍的探索式设计精神16
5.结论17
参考文献18
致谢19
1.绪论
1.1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搜集跟民国旗袍造型轮廓相关的文献资料,在分析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要能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然后通过实物研究、文献研究等方法,剖析民国时期旗袍的造型变化情况,分析其变化原理、实现手段等。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是:第一点通过对民国时期的旗袍研究,将民国时期旗袍进行一个整体的梳理和系统的分析,使我们能够更加具体的了解旗袍这一美好的服饰,在中国现代服装设计中更好的融入旗袍元素;第二点对于现在从事旗袍行业的人们提供具体详细的旗袍知识,使他们能够更好的掌握要点,减少在设计制作过程中的错误和失败;第三点增加现代人们对旗袍的了解,有利于扩大旗袍的市场,并且能够使中国的传统服饰更完美的传承和发展下去。
1.2课题研究的现状
近年来,由于世界逐渐提高了中国的立场,中国文化也越来越被国际关注,旗袍作为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经常出现在国际舞台上。国内关于旗袍的研究已有不少,可以分成从旗袍的起源发展历史方面、从旗袍的结构、制作、造型方向和从代表性的人物这三个方向入手研究。首先是从旗袍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方面研究,比如袁仄、胡月在《百年衣裳-20世纪中国服装流变》一书中,就从整个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研究了每隔10的民国时期服饰的发展史,具体研究了旗袍在中国服饰发展史上的地位。作者滕腾在《旗袍的文化意蕴与审美特征》论文中,详细研究了旗袍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和审美特征。首先总结了旗袍的发展历史,然后具体阐述了旗袍设计的审美特征、形式规律,通过这些研究,分析了旗袍的文化意蕴与审美意蕴,然后以一种崭新的风貌进行新的包装和诠释。然后从旗袍的结构、制作、造型方向研究,比如谈雅丽、江南在《旗袍》一书中,就从造型、轮廓、结构搭配方向分别进行具体研究。研究者陈礼玲在《旗袍结构设计和工艺演变研究》论文中,通过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旗袍、改良旗袍和现代旗袍三种不同时期的旗袍的对比,展开三者对旗袍结构设计和工艺演变研究,然后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本篇论文先对每种旗袍的变化发展及其特点进行深入研讨,再将三种旗袍进行比较,最后得出旗袍结构设计与工艺演变的规律。最后所研究的是从代表性的人物入手,研究旗袍时代文化,例如在《中国旗袍的花样年华》一文中,作者就从典型的女性代表入手,讲述每个时期的旗袍所代表的文化。一代名伶阮玲玉、“金嗓子”周璇、张爱玲、宋氏三姐妹这些真正理解服装的女性,在这样一个混乱的年代,将旗袍的美发挥的淋漓精致。还有作者初艳萍在论文《20世纪20-40年代改良旗袍与上海社会》中,介绍了20世纪20-40年代上海妇女的职业特点,和各种不同职业对女性着装的要求,并从当时职业妇女的收入和消费入手着重介绍当时上海妇女的职业收入和消费需求,论文展现出改良旗袍是上海都市文化发展的反映。
参考了大量的资料后,我们不难发现,关于民国时期传统旗袍到改良旗袍的具体廓形特征及变化情况方面的研究不多,所以在本论文中我选择了研究民国时期从传统旗袍到改良旗袍的造型演变过程,通过造型轮廓方向的具体研究,从而得到在民国时期传统服饰向改良服饰的具体演变历程。
1.3课题中术语界定
民国旗袍:在本论文中,将民国时期也就是从1912年至1949年的的旗袍称为民国旗袍。
民国时期传统旗袍:本文中将民国时期受国内文化影响的平面结构的旗袍成为民国时期传统旗袍。
民国时期改良旗袍:本文中将民国时期受国外文化影响的立体结构的旗袍成为民国时期改良旗袍。
1.4课题研究内容和对象
本文中主要的研究内容是搜寻有关民国旗袍的造型轮廓的演变相关的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详细研究,再加上自己对其的见解和分析,通过过实物研究、文献研究等方法,剖析民国时期旗袍的造型变化情况,分析其变化原理、实现手段。由于能够得到的资料的局限性,本文的资料以已有的文献为主,文献包括文字资料和图像资料,文献资料为民国旗袍的书籍、论文、报刊杂志等等,图像资料包括当时的老照片、老广告、民国时期报刊杂志上的照片以及其他相关的图像、艺术品等。对这些资料进行主观的分析,获得旗袍的造型轮廓在传统和改良两种时期的具体详细特征,再进行对比分析。
1.5课题研究方法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分为两种:文献研究和实物研究。(1)查找文献研究法:查找民国时期有关文字资料,如报刊、书籍、杂志等;查找民国时期有关的图像资料,例如广告画、老照片等;(2)参观实物分析法:参观测量旗袍实物,从中获取信息。
2.民国时期旗袍的发展状况
2.1民国时期旗袍的时代背景
1911年,孙中山先生的辛亥革命,摧毁了清政府的昏庸无能的通知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后,剪辫子、除恶习,易服饰,一方面由于政治原因,另一方面满族服饰的不适用,使当时流行的旗人的袍服也有了一段时间的沉寂,汉族女性都以着汉服为荣,而满族女性由于革命也变为汉族装束,由此导致从1911年到1920年左右,旗袍并没有在中国传统服饰的历史舞台上发光发亮。服装跟随思想变化而变化,使民国旗袍产生及发展至鼎盛的也是当时女子思想意识形态的变化,而这思想变化又和伟大的思想革命有着密切的联系,就是著名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它将所有这些新的概念引入中国,使女性穿的思想改变,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她们开始对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在着装上更是追求自由、时尚、平等、展现女性魅力的服装。
2.2民国时期旗袍的形成
民国初期的旗袍,并不普遍,直到20年代后,旗袍才开始流行。当时虽然开始受到西方服饰流行的影响,但还是带有很明显的清朝旗人女子袍服的痕迹,可以说民国旗袍是民初女子上衣、男子长袍和马甲的结合体。到了30年代,领高、下摆长、开衩高和袖长等方面的变化使旗袍的发展面貌日新月异。
2.3民国时期旗袍的发展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女性喊出解放思想的口号,民国女性为了追求自由,换上了轻便的装束,衣衫窄而长,窄腰、窄袖,装饰物也逐渐省略了。在思想革命的影响下,人们逐渐被灌入新思想、新观念,开始提倡个性解放。旗袍展现出各种各样的变化,从旗袍的各个部位的变化,比如领、袖、开衩、下摆,到搭配的变化,层出不穷的样式把人看的眼花缭乱。三十年代的高领无领、长短下摆、高低开衩,四十年代的镂空花边和几何纹样,旗袍在不受限制的自由发展。
三十年代的民国旗袍,进入了全盛时期,此时的旗袍无论是造型结构还是面料创意上都是变化多端的,它将传统服饰文化和西方文化相结合,赢得了各界赞叹。此时的旗袍融入了西方裁剪技术,旗袍从平面至立体的演变,使旗袍越来越符合东方女性的身体结构。
3.传统旗袍到改良旗袍的演变情况
3.1 传统旗袍的主要造型特征
民国传统旗袍是中国传统服饰中的一朵奇葩,其结构和裁剪方式都是按照中国传统服饰的方式传承下来。中国的传统服装一般都是平面裁剪,服装结构很稳定,以贯穿前后身的中心线为中心轴,以肩袖线为水平轴。这种平面结构从黄帝开始,传承至民国后期。民国传统旗袍就是基于这种结构,然后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造型特点。
3.1.1 民国初期旗袍的造型特征
民国初期的旗袍造型,旗袍外形受到清朝袍服的影响,仍使用传统的上衣下裳的形制,其裁剪方式为传统的平面裁剪方式。1912年,民国政府对外颁布了《服制》,对女性的服饰有着以下规定:女性穿着衣领对襟长衫,下摆可在左右及后下方开衩,下身着裙,裙腰两端系带,衣身上可以加入刺绣元素。这时的旗袍的造型特征为整体成H型廓形,衣身直筒或者呈梯形,无领或者立领(如图3-1-1所示),袖口宽直呈直筒形状或者倒大袖形式(如图3-1-2所示),没有收腰,下摆平直没有弧度(如图3-1-3所示),在侧缝处一般有开衩。
3.1.2 女性思想解放后的旗袍的造型特征
随着“五四运动”爆发,国内的社会环境、政治环境以及文化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此时的旗袍并不多见,出现在上海的旗袍延续清朝廓型肥大的特点,整体呈现倒喇叭的形状,衣身很长。虽然有长且宽的下摆,但是一般下摆达到脚踝,所以一点也不影响保暖效果。
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期旗袍开始在全国流行,它已成为女性主义妇女寻求独立和解放的象征。妇女解放的追求,产生了一种新的旗袍一一马甲旗袍。这种马甲旗袍的长度稍短于正常的旗袍,马甲旗袍的两个袖子都拆去,所以穿在短袄的外面,造型效果类似于清代的长袍和马甲。
女性思想解放后的旗袍造型特征为整体依旧肥大,衣身偏长呈梯形,低领(如图3-2-1所示),袖口出现形状如波浪(如图3-2-2所示),腰部依然没有收紧,下摆大且有弧度(如图3-2-3所示),在侧缝处开衩。
3.1.3 西方思想开始引进时旗袍的造型特征
北伐战争结束后,国内的民族工业开始发展,很多服装公司成立了。旗袍在中西文化和技术的影响下,形成了最典型的造型,旗袍的两个袖子又重新安上,袖子变成了典型的喇叭状。西方的影像技术的引进,使旗袍开始出现在银屏上,再加上各种期刊杂志的盛行,旗袍很快的风靡全国。
到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此时及膝旗袍成了当时的主流,旗袍基本跟前期的造型有一样的特点,只是在袖子上做了一些变化,从倒大袖变成了平袖。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旗袍的长度一直缩短至膝盖以上,衣身也越来越紧,这样就可以减少布料的使用。虽然此时旗袍发生了很明显的变化,但是长旗袍依然作为传统服饰有着一席之地。
后来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时候,因为西方的服饰流行因素传入国内,当时仍然存在的长旗袍开始成为流行服饰,这一时期的旗袍被称为扫地旗袍,扫地旗袍有着长长的底摆,最长的底摆碰到底面。旗袍的衣领有着各式各样的形状,上面的盘扣也是数量不等。袖子为短袖,但在造型上的变化也毫不逊色,有的袖子被剪掉一块面料,这样的造型既新潮时尚又能使肩部活动自如。有的时候衣袖可以缩短至肩部的内侧,部分袖子长度仅仅包住肩头,这种造型有点类似西方的礼服,将女性柔美的肩部魅力展现出来。
自西方服饰思想和工艺技术影响以来,旗袍的造型变化逐渐明显起来,整体上从肥大开始收紧,开始有了曲线,但依旧是平面二维结构(如图3-3-1所示),衣领造型多变如凤仙领(如图3-3-2所示),袖口呈细长的筒状结构,有时甚至超过手腕部位(如图3-3-3所示),腰部开始收紧有了曲线,但依旧是平面结构,而且腰线位置比较低,下摆也有了明显的弧度,并且收紧拖长(如图3-3-4所示)。
3.2 传统旗袍到改良旗袍的造型演变的原因
抗日战争的爆发后,全国上下开始积极投入到抗战中去,在政治舆论、社会环境、经济条件的影响下,女性着装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造成服饰变化的原因可以归为以下几点:
第一点,运用了西方的裁剪工艺,利用了省和裥的裁剪工艺,实现了旗袍由平面向立体、二维到三维的转变,在传统旗袍的基础上去掉了与人体不服帖的余量,从而是旗袍更加的服帖女性的躯体。
第二点,国内解放运动的兴起,使女性思想得以解放,中国女性开始追求自由民主的生活,在服饰上的要求也趋向自由观念,所以旗袍的造型更加简洁自由。
第三点,中国女性的审美观念的改变,她们追求能够展现自身魅力的服饰,西方的服饰正好就满足了这点要求,旗袍的衣身逐渐缩短,衣袖也变得很短。衣领都变成了低领,并将各种装饰尽可能的都去掉,显得简约大方,此时旗袍暴露出的女性身体范围越来越大。此时旗袍虽说保持着简洁质朴的外观造型,但在造型上越来越趋向于西方服饰。
第四点,女性的生活方式的变化,在战争开始后,中国女性积极投入抗战,早期流行的长旗袍就不再不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所以使旗袍长度变短。在炎热的夏季,衣袖的长度甚至短到肩下的3-6cm处,有的甚至改为无袖结构。
3.3 改良旗袍的主要造型特征
3.3.1 改良旗袍的造型表现手法
改良旗袍之所以在造型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是从平面结构改变成了立体结构,西方的裁剪工艺技术则是造成这个改变的根本原因。在旗袍的肩部、胸部、腰部、手臂上分别运用了省和裥的工艺,使服装的整体造型呈现出合身的特征。在改良旗袍前片的侧缝线上,加入了一定量的收省工艺,袖子的裁剪也没有按照传统肩袖的连裁手法,则使用西方的躺袖工艺,将腋下的余量除掉。通过装袖、装垫肩和拉链形成的立体造型,夸张了女性人体的臀和胸,腰部更为收紧,制造出人体经修饰后的表现的曲线造型。随着这些工艺的加入使用,旗袍中所带的西方服饰元素越来越多,使得原本的传统平面结构被彻底的摒弃,但却使旗袍在中西方服饰思想的结合下形成了最典型的的造型。
3.3.2 改良旗袍的基本特点
改良旗袍的特点之一就是合体。基于人体结构和服装造型结构的完全理解,旗袍实现了完全的立体造型。旗袍加入了一定的活动放松量,整体外形轮廓清晰,充分体现女性的曲线美。
改良旗袍的特点之二则为简洁。衣身逐渐缩短至膝盖部位,衣袖也越变越短。改良旗袍完全摒弃了传统旗袍繁琐的装饰性的造型工艺,除去繁琐的盘扣,而选择使用西方方便的拉链和揿钮等简单的辅料。
摘 要
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这段时间,旗袍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它作为中国传统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服饰文化的特点。旗袍在民国时期逐渐演变,在民国的中后期,旗袍到达了最为辉煌的年代。本文选择了民国时期的旗袍,进行造型上的研究,并且将民国旗袍造型元素整理出来,使其更好地融入中国现代服饰设计中去,使中国服饰设计逐步走向国际。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民国旗袍传统旗袍改良旗袍造型轮廓
目录
1.绪论1
1.1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
1.2课题研究的现状1
1.3课题中术语界定2
1.4课题研究内容和对象2
1.5课题研究方法2
2.民国时期旗袍的发展状况3
2.1民国时期旗袍的时代背景3
2.2民国时期旗袍的形成3
2.3民国时期旗袍的发展3
3.传统旗袍到改良旗袍的演变情况4
3.1传统旗袍的主要造型特征4
3.2传统旗袍到改良旗袍的造型演变的原因6
3.3改良旗袍的主要造型特征7
4.研究民国旗袍的造型对现代设计的启示9
4.1现代服饰设计可借鉴的民国旗袍造型元素9
4.2现代服饰应学习改良旗袍的探索式设计精神16
5.结论17
参考文献18
致谢19
1.绪论
1.1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搜集跟民国旗袍造型轮廓相关的文献资料,在分析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要能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然后通过实物研究、文献研究等方法,剖析民国时期旗袍的造型变化情况,分析其变化原理、实现手段等。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是:第一点通过对民国时期的旗袍研究,将民国时期旗袍进行一个整体的梳理和系统的分析,使我们能够更加具体的了解旗袍这一美好的服饰,在中国现代服装设计中更好的融入旗袍元素;第二点对于现在从事旗袍行业的人们提供具体详细的旗袍知识,使他们能够更好的掌握要点,减少在设计制作过程中的错误和失败;第三点增加现代人们对旗袍的了解,有利于扩大旗袍的市场,并且能够使中国的传统服饰更完美的传承和发展下去。
1.2课题研究的现状
近年来,由于世界逐渐提高了中国的立场,中国文化也越来越被国际关注,旗袍作为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经常出现在国际舞台上。国内关于旗袍的研究已有不少,可以分成从旗袍的起源发展历史方面、从旗袍的结构、制作、造型方向和从代表性的人物这三个方向入手研究。首先是从旗袍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方面研究,比如袁仄、胡月在《百年衣裳-20世纪中国服装流变》一书中,就从整个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研究了每隔10的民国时期服饰的发展史,具体研究了旗袍在中国服饰发展史上的地位。作者滕腾在《旗袍的文化意蕴与审美特征》论文中,详细研究了旗袍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和审美特征。首先总结了旗袍的发展历史,然后具体阐述了旗袍设计的审美特征、形式规律,通过这些研究,分析了旗袍的文化意蕴与审美意蕴,然后以一种崭新的风貌进行新的包装和诠释。然后从旗袍的结构、制作、造型方向研究,比如谈雅丽、江南在《旗袍》一书中,就从造型、轮廓、结构搭配方向分别进行具体研究。研究者陈礼玲在《旗袍结构设计和工艺演变研究》论文中,通过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旗袍、改良旗袍和现代旗袍三种不同时期的旗袍的对比,展开三者对旗袍结构设计和工艺演变研究,然后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本篇论文先对每种旗袍的变化发展及其特点进行深入研讨,再将三种旗袍进行比较,最后得出旗袍结构设计与工艺演变的规律。最后所研究的是从代表性的人物入手,研究旗袍时代文化,例如在《中国旗袍的花样年华》一文中,作者就从典型的女性代表入手,讲述每个时期的旗袍所代表的文化。一代名伶阮玲玉、“金嗓子”周璇、张爱玲、宋氏三姐妹这些真正理解服装的女性,在这样一个混乱的年代,将旗袍的美发挥的淋漓精致。还有作者初艳萍在论文《20世纪20-40年代改良旗袍与上海社会》中,介绍了20世纪20-40年代上海妇女的职业特点,和各种不同职业对女性着装的要求,并从当时职业妇女的收入和消费入手着重介绍当时上海妇女的职业收入和消费需求,论文展现出改良旗袍是上海都市文化发展的反映。
参考了大量的资料后,我们不难发现,关于民国时期传统旗袍到改良旗袍的具体廓形特征及变化情况方面的研究不多,所以在本论文中我选择了研究民国时期从传统旗袍到改良旗袍的造型演变过程,通过造型轮廓方向的具体研究,从而得到在民国时期传统服饰向改良服饰的具体演变历程。
1.3课题中术语界定
民国旗袍:在本论文中,将民国时期也就是从1912年至1949年的的旗袍称为民国旗袍。
民国时期传统旗袍:本文中将民国时期受国内文化影响的平面结构的旗袍成为民国时期传统旗袍。
民国时期改良旗袍:本文中将民国时期受国外文化影响的立体结构的旗袍成为民国时期改良旗袍。
1.4课题研究内容和对象
本文中主要的研究内容是搜寻有关民国旗袍的造型轮廓的演变相关的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详细研究,再加上自己对其的见解和分析,通过过实物研究、文献研究等方法,剖析民国时期旗袍的造型变化情况,分析其变化原理、实现手段。由于能够得到的资料的局限性,本文的资料以已有的文献为主,文献包括文字资料和图像资料,文献资料为民国旗袍的书籍、论文、报刊杂志等等,图像资料包括当时的老照片、老广告、民国时期报刊杂志上的照片以及其他相关的图像、艺术品等。对这些资料进行主观的分析,获得旗袍的造型轮廓在传统和改良两种时期的具体详细特征,再进行对比分析。
1.5课题研究方法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分为两种:文献研究和实物研究。(1)查找文献研究法:查找民国时期有关文字资料,如报刊、书籍、杂志等;查找民国时期有关的图像资料,例如广告画、老照片等;(2)参观实物分析法:参观测量旗袍实物,从中获取信息。
2.民国时期旗袍的发展状况
2.1民国时期旗袍的时代背景
1911年,孙中山先生的辛亥革命,摧毁了清政府的昏庸无能的通知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后,剪辫子、除恶习,易服饰,一方面由于政治原因,另一方面满族服饰的不适用,使当时流行的旗人的袍服也有了一段时间的沉寂,汉族女性都以着汉服为荣,而满族女性由于革命也变为汉族装束,由此导致从1911年到1920年左右,旗袍并没有在中国传统服饰的历史舞台上发光发亮。服装跟随思想变化而变化,使民国旗袍产生及发展至鼎盛的也是当时女子思想意识形态的变化,而这思想变化又和伟大的思想革命有着密切的联系,就是著名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它将所有这些新的概念引入中国,使女性穿的思想改变,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她们开始对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在着装上更是追求自由、时尚、平等、展现女性魅力的服装。
2.2民国时期旗袍的形成
民国初期的旗袍,并不普遍,直到20年代后,旗袍才开始流行。当时虽然开始受到西方服饰流行的影响,但还是带有很明显的清朝旗人女子袍服的痕迹,可以说民国旗袍是民初女子上衣、男子长袍和马甲的结合体。到了30年代,领高、下摆长、开衩高和袖长等方面的变化使旗袍的发展面貌日新月异。
2.3民国时期旗袍的发展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女性喊出解放思想的口号,民国女性为了追求自由,换上了轻便的装束,衣衫窄而长,窄腰、窄袖,装饰物也逐渐省略了。在思想革命的影响下,人们逐渐被灌入新思想、新观念,开始提倡个性解放。旗袍展现出各种各样的变化,从旗袍的各个部位的变化,比如领、袖、开衩、下摆,到搭配的变化,层出不穷的样式把人看的眼花缭乱。三十年代的高领无领、长短下摆、高低开衩,四十年代的镂空花边和几何纹样,旗袍在不受限制的自由发展。
三十年代的民国旗袍,进入了全盛时期,此时的旗袍无论是造型结构还是面料创意上都是变化多端的,它将传统服饰文化和西方文化相结合,赢得了各界赞叹。此时的旗袍融入了西方裁剪技术,旗袍从平面至立体的演变,使旗袍越来越符合东方女性的身体结构。
3.传统旗袍到改良旗袍的演变情况
3.1 传统旗袍的主要造型特征
民国传统旗袍是中国传统服饰中的一朵奇葩,其结构和裁剪方式都是按照中国传统服饰的方式传承下来。中国的传统服装一般都是平面裁剪,服装结构很稳定,以贯穿前后身的中心线为中心轴,以肩袖线为水平轴。这种平面结构从黄帝开始,传承至民国后期。民国传统旗袍就是基于这种结构,然后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造型特点。
3.1.1 民国初期旗袍的造型特征
民国初期的旗袍造型,旗袍外形受到清朝袍服的影响,仍使用传统的上衣下裳的形制,其裁剪方式为传统的平面裁剪方式。1912年,民国政府对外颁布了《服制》,对女性的服饰有着以下规定:女性穿着衣领对襟长衫,下摆可在左右及后下方开衩,下身着裙,裙腰两端系带,衣身上可以加入刺绣元素。这时的旗袍的造型特征为整体成H型廓形,衣身直筒或者呈梯形,无领或者立领(如图3-1-1所示),袖口宽直呈直筒形状或者倒大袖形式(如图3-1-2所示),没有收腰,下摆平直没有弧度(如图3-1-3所示),在侧缝处一般有开衩。
3.1.2 女性思想解放后的旗袍的造型特征
随着“五四运动”爆发,国内的社会环境、政治环境以及文化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此时的旗袍并不多见,出现在上海的旗袍延续清朝廓型肥大的特点,整体呈现倒喇叭的形状,衣身很长。虽然有长且宽的下摆,但是一般下摆达到脚踝,所以一点也不影响保暖效果。
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期旗袍开始在全国流行,它已成为女性主义妇女寻求独立和解放的象征。妇女解放的追求,产生了一种新的旗袍一一马甲旗袍。这种马甲旗袍的长度稍短于正常的旗袍,马甲旗袍的两个袖子都拆去,所以穿在短袄的外面,造型效果类似于清代的长袍和马甲。
女性思想解放后的旗袍造型特征为整体依旧肥大,衣身偏长呈梯形,低领(如图3-2-1所示),袖口出现形状如波浪(如图3-2-2所示),腰部依然没有收紧,下摆大且有弧度(如图3-2-3所示),在侧缝处开衩。
3.1.3 西方思想开始引进时旗袍的造型特征
北伐战争结束后,国内的民族工业开始发展,很多服装公司成立了。旗袍在中西文化和技术的影响下,形成了最典型的造型,旗袍的两个袖子又重新安上,袖子变成了典型的喇叭状。西方的影像技术的引进,使旗袍开始出现在银屏上,再加上各种期刊杂志的盛行,旗袍很快的风靡全国。
到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此时及膝旗袍成了当时的主流,旗袍基本跟前期的造型有一样的特点,只是在袖子上做了一些变化,从倒大袖变成了平袖。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旗袍的长度一直缩短至膝盖以上,衣身也越来越紧,这样就可以减少布料的使用。虽然此时旗袍发生了很明显的变化,但是长旗袍依然作为传统服饰有着一席之地。
后来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时候,因为西方的服饰流行因素传入国内,当时仍然存在的长旗袍开始成为流行服饰,这一时期的旗袍被称为扫地旗袍,扫地旗袍有着长长的底摆,最长的底摆碰到底面。旗袍的衣领有着各式各样的形状,上面的盘扣也是数量不等。袖子为短袖,但在造型上的变化也毫不逊色,有的袖子被剪掉一块面料,这样的造型既新潮时尚又能使肩部活动自如。有的时候衣袖可以缩短至肩部的内侧,部分袖子长度仅仅包住肩头,这种造型有点类似西方的礼服,将女性柔美的肩部魅力展现出来。
自西方服饰思想和工艺技术影响以来,旗袍的造型变化逐渐明显起来,整体上从肥大开始收紧,开始有了曲线,但依旧是平面二维结构(如图3-3-1所示),衣领造型多变如凤仙领(如图3-3-2所示),袖口呈细长的筒状结构,有时甚至超过手腕部位(如图3-3-3所示),腰部开始收紧有了曲线,但依旧是平面结构,而且腰线位置比较低,下摆也有了明显的弧度,并且收紧拖长(如图3-3-4所示)。
3.2 传统旗袍到改良旗袍的造型演变的原因
抗日战争的爆发后,全国上下开始积极投入到抗战中去,在政治舆论、社会环境、经济条件的影响下,女性着装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造成服饰变化的原因可以归为以下几点:
第一点,运用了西方的裁剪工艺,利用了省和裥的裁剪工艺,实现了旗袍由平面向立体、二维到三维的转变,在传统旗袍的基础上去掉了与人体不服帖的余量,从而是旗袍更加的服帖女性的躯体。
第二点,国内解放运动的兴起,使女性思想得以解放,中国女性开始追求自由民主的生活,在服饰上的要求也趋向自由观念,所以旗袍的造型更加简洁自由。
第三点,中国女性的审美观念的改变,她们追求能够展现自身魅力的服饰,西方的服饰正好就满足了这点要求,旗袍的衣身逐渐缩短,衣袖也变得很短。衣领都变成了低领,并将各种装饰尽可能的都去掉,显得简约大方,此时旗袍暴露出的女性身体范围越来越大。此时旗袍虽说保持着简洁质朴的外观造型,但在造型上越来越趋向于西方服饰。
第四点,女性的生活方式的变化,在战争开始后,中国女性积极投入抗战,早期流行的长旗袍就不再不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所以使旗袍长度变短。在炎热的夏季,衣袖的长度甚至短到肩下的3-6cm处,有的甚至改为无袖结构。
3.3 改良旗袍的主要造型特征
3.3.1 改良旗袍的造型表现手法
改良旗袍之所以在造型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是从平面结构改变成了立体结构,西方的裁剪工艺技术则是造成这个改变的根本原因。在旗袍的肩部、胸部、腰部、手臂上分别运用了省和裥的工艺,使服装的整体造型呈现出合身的特征。在改良旗袍前片的侧缝线上,加入了一定量的收省工艺,袖子的裁剪也没有按照传统肩袖的连裁手法,则使用西方的躺袖工艺,将腋下的余量除掉。通过装袖、装垫肩和拉链形成的立体造型,夸张了女性人体的臀和胸,腰部更为收紧,制造出人体经修饰后的表现的曲线造型。随着这些工艺的加入使用,旗袍中所带的西方服饰元素越来越多,使得原本的传统平面结构被彻底的摒弃,但却使旗袍在中西方服饰思想的结合下形成了最典型的的造型。
3.3.2 改良旗袍的基本特点
改良旗袍的特点之一就是合体。基于人体结构和服装造型结构的完全理解,旗袍实现了完全的立体造型。旗袍加入了一定的活动放松量,整体外形轮廓清晰,充分体现女性的曲线美。
改良旗袍的特点之二则为简洁。衣身逐渐缩短至膝盖部位,衣袖也越变越短。改良旗袍完全摒弃了传统旗袍繁琐的装饰性的造型工艺,除去繁琐的盘扣,而选择使用西方方便的拉链和揿钮等简单的辅料。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fzsj/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