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传统建筑要素在家居空间中的应用与研究
江南传统建筑要素在家居空间中的应用与研究[20191226195532]
摘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江南传统建筑格局的形成原因和特征,简要地分析了传统建筑的几个鲜明特征,并且从自然、社会历史、人文等方面研究江南传统建筑特征形成的原因。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从空间布局、装饰图案、色彩、建筑构件这四个方面分析了江南传统建筑要素,最后着重研究了这些建筑要素在家居空间中的创新性应用。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江南传统建筑建筑要素家居空间
目录
1. 引言01
2. 江南传统建筑格局的成因及特征01
2.1江南的界定01
2.2江南传统建筑的特征01
2.2.1临水而居02
2.2.2天井、院落02
2.2.3 穿斗式木架构 02
2.3 江南传统建筑特征形成的原因 03
2.3.1自然因素03
2.3.2社会、历史因素03
2.2.3人文因素03
3.江南传统建筑要素分析04
3.1空间布局04
3.1.1民居空间布局04
3.1.2园林空间布局04
3.2装饰图案05
3.3色彩05
3.4建筑构件06
4.江南传统建筑要素在家居空间中的应用与研究06
4.1装饰图案的创新设计06
4.2色彩的创新设计07 4.3建筑构件的创新设计08
4.4江南传统建筑的空间处理手法在家居空间中的应用08
4.4.1借鉴传统民居的空间布局08
4.4.2借鉴传统园林的空间设计手法09
结语09
参考文献10
致谢11
1.引言
江南传统建筑特色鲜明:粉墙黛瓦、砖石木构,江南传统建筑经受了传统思想和民间风俗的影响,是在特定的自然、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倘若将如此独特的风格融入到现代的家居空间中,传统与现代会碰擦出怎样的火花?带着这样的思考,“江南传统建筑要素在家居空间中的应用与研究”也就具有了研究的意义。江南传统建筑的精华不仅如此,看似简单的一栋建筑,其意义是深远的,空间解析的村落,自然空间的纹理,嵌套结构的园林,建筑不能没有空间,家居空间一样,虽然家居空间小,但空间再小也有层次的划分。空间的交叠与虚实,使整个家居空间更灵动,活泼,如何将江南传统建筑要素运用到现代的家居空间中去,这也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2.江南传统建筑格局的成因及特征
2.1“江南”的界定
从古至今,人们对江南地域的界定和划分一直不一样,在秦汉的时候,江南指的是长江中游往南的地方,也就是现在的湖北南南边和湖南,所以在汉代王莽的时候把夷道县为江南县。而现在属于江南的皖南、苏南这一带在秦汉的时候称做江东。在东汉时期,由于孙权在江东地区建立吴国,所以江东也常常用来代指吴国。按着古人的的习惯,面对江流,就把江河两岸称作左右岸,因此江东在魏晋以后又习惯性地称作江右,到了汉代人们对江南的地域认识已经比先秦的时候更加广泛,它包括了现在的江西以及安徽和江苏南部。
比较确切的江南概念是一直到唐代才形成的。唐太宗把天下分成十道,江南道是湖南到海滨,就是长江以南的区域,是自从秦汉以后最名副其实的江南地区。由于江南地域广阔,唐玄宗把它分为三部分,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三部分。直到唐朝后期,江南西道分成两部分,西边是湖南道,东边依旧称为江南西道,简称江西道,这就是现在湖南、江西的由来。一直到了两宋的时候,出现了现在狭义上的江南地域,是浙江全部以及江苏省和镇江以东的区域。
这就是是古代历史上的江南的变化,现在的江南地区有着广义和狭义的区别。广义上的江南包括江苏以南、皖南和浙江全部;狭义上的江南就专指苏锡常地域浙江杭嘉湖地区以及上海市。本文中提到的江南地区则指的是狭义上的江南。
2.2江南传统建筑的特征
江南传统建筑特色鲜明,临河而建的长廊水榭、四面围合的天井院落等,这一切都是经典的江南水乡的风貌特点,接下来便列举一些江南传统建筑的典型特征。
2.2.1临水而居
江南的民居大多都是临水而建,所以就有了旱街和水街的区别。水街上的桥是连接旱街的枢纽带,桥是江南水乡的灵魂,各式各样的桥便成了水街上独特的风景。江南传统民居常见的一种建筑便是骑楼,它沿着河边、街边建造,在河沿的廊柱间设置一个可以依靠的长条凳,后面用栏杆围合,形成一条水榭式的街廊,可以供给住户或者路过的人成荫纳凉,遮风避雨。过街楼在江南小镇也随处可见,连接街两边的楼房成为一体,借助了空中的空间又不妨碍交通。江南民居基本上都是背水临街,一般楼下临街的为前面,背水的为后面,楼下的是店铺,楼上的是住房。居民左右用风火墙来隔断,留出适当的距离用以交通。
2.2.2天井、院落
由于江南地区属于温带到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春天多雨,夏天炎热,冬天寒冷。江南地区人多地少,因为都是靠农业耕种来维持经济,所以这里的土地十分紧缺,在这样的条件下就产生了南方的天井院,天井院跟北方的四合院差不多,它的四面房屋紧密相连,在中央围合成一个天井,天井的四周要么是三面房一面院墙,要么就是四面都是房间,为了节约土地,这些房屋大多数都是建两层,两层的高楼加上屋顶的屋檐,使得中央的天井更加的小,所以人们称它为“天井院”。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这些天井院都是紧密连接的,四面的房屋都是只有向里面开设窗户和门,在外墙上,除了大门之外几乎很少开窗,所以,天井成了房屋住宅重要的通风、采光的途径。由于天井很小,所以四周的房屋少了阳光的照射,天井就像烟囱一样有抽烟的功能,能够将住宅内的灰尘和浊气排除,增加空气的对流,在夏天的时候感觉到一丝清凉。天井四面的房屋大多都是斜向里面的坡面屋顶,雨水顺着屋顶流向天井,人们可以在天井那收集雨水存储在水缸里以供以后使用,同时也可以把雨水从天井周围的沟渠排到院落外面,在江南这块土地上,生活、生产都离不开水,人们把水看作是一种财富,因此,人们把这种收集雨水的方法称之为“四水归一”。
2.2.3穿斗式木架构
在江南地区民居建筑的结构比较常见的是穿斗式木构架。没有用梁而是直接用柱子来承重,外围墙一般是比较薄的空斗墙或者是柱抹灰墙,墙面基本上都用白色石灰粉刷。南方的屋顶结构一般比北方的住宅薄。而且在墙的下面通常砌上片石,室内的地上也铺着石板,以起到防潮的作用。大厅内部由于使用目的的不同,用传统的木格扇、屏风等进行自由分隔。室外的木构常用褐色等深色来装饰,深沉的颜色和白墙相互映衬,素雅的建筑和自然环境相融合,体现出了独特的水乡风貌。
2.3江南传统建筑特征形成的原因
江南传统建筑是在特定的自然、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经受了传统思想文化和民间习俗的熏陶,接下来便分析江南传统建筑特征形成的几点重要因素。
2.3.1自然因素
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江南地区,天气炎热,潮湿,因此,江南民居建筑的墙壁是比较高的,开间比较大,前后贯通,有利于通风换气,南方地形复杂,一般房屋建两层,但庭院是比较小的,第一层砖结构,第二层木制结构,周围的房子在一起,像北方的四合院,这种建筑适合江南地区的气候条件,房屋的组合是灵活的,适合在崎岖的地形。江南地区由于气候原因,所有四个季节繁花似锦,颜色丰富多彩,所以墙面大多是白色的,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在炎热的夏天淡雅的色彩和优雅的建筑总是能带给人一种清凉的感觉,让人在炎热和烦躁。冷静下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江南地区水资源很丰富,出门就是河,河流从门前屋后经过,环抱着民居,这是江南小镇特有的景致,民居也因为水而有了灵气。
2.3.2社会、历史因素
江南建筑的历史遥远的可以追溯到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时期,当时人们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居住生活,在商代时期,这里已经有了雏形的民居聚落。一直到汉朝,开始有官吏来这里居住,经济开始发展;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由于战乱,社会动荡不安,北方居民开始往南方迁徙,外来人口的流动,促使南方经济和文化快速发展,经济重心也转移到了南方。到了唐朝时期,江南的这篇区域已经出现了大规模的官宅,在宋代的《千里江山图》的画册里,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江南民居的建筑布局,由于南宋的政治中心转移到杭州,这时候的江南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水平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已经成为全国最发达的地区,达官贵人、富商地主、文人雅士都选择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建立宅邸园林,亭台楼阁到处都是,山庄别墅处处可见。
2.3.3人文因素
老子曾说上善若水,水是江南建筑的灵魂。纵横交错的河流和溪水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江南人,水的温柔造就了南方人的温婉、细腻、缜密,这里人们枕河而居、乘船而行。处处洋溢着清新淡雅、妩媚动人的韵味。江南的温婉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江南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繁荣;明清时期,由于商业的繁荣发展,出现了一大批的富有商人,他们为了光宗耀祖,大兴土木、购置土地,建造了诸多的园林、住宅、祠堂,这些建筑装饰精致、风格迥异,风格清新典雅,在梁枋柱之间以精致的雕刻装饰,这些建筑有着浓烈的乡土气息。
摘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江南传统建筑格局的形成原因和特征,简要地分析了传统建筑的几个鲜明特征,并且从自然、社会历史、人文等方面研究江南传统建筑特征形成的原因。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从空间布局、装饰图案、色彩、建筑构件这四个方面分析了江南传统建筑要素,最后着重研究了这些建筑要素在家居空间中的创新性应用。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江南传统建筑建筑要素家居空间
目录
1. 引言01
2. 江南传统建筑格局的成因及特征01
2.1江南的界定01
2.2江南传统建筑的特征01
2.2.1临水而居02
2.2.2天井、院落02
2.2.3 穿斗式木架构 02
2.3 江南传统建筑特征形成的原因 03
2.3.1自然因素03
2.3.2社会、历史因素03
2.2.3人文因素03
3.江南传统建筑要素分析04
3.1空间布局04
3.1.1民居空间布局04
3.1.2园林空间布局04
3.2装饰图案05
3.3色彩05
3.4建筑构件06
4.江南传统建筑要素在家居空间中的应用与研究06
4.1装饰图案的创新设计06
4.2色彩的创新设计07 4.3建筑构件的创新设计08
4.4江南传统建筑的空间处理手法在家居空间中的应用08
4.4.1借鉴传统民居的空间布局08
4.4.2借鉴传统园林的空间设计手法09
结语09
参考文献10
致谢11
1.引言
江南传统建筑特色鲜明:粉墙黛瓦、砖石木构,江南传统建筑经受了传统思想和民间风俗的影响,是在特定的自然、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倘若将如此独特的风格融入到现代的家居空间中,传统与现代会碰擦出怎样的火花?带着这样的思考,“江南传统建筑要素在家居空间中的应用与研究”也就具有了研究的意义。江南传统建筑的精华不仅如此,看似简单的一栋建筑,其意义是深远的,空间解析的村落,自然空间的纹理,嵌套结构的园林,建筑不能没有空间,家居空间一样,虽然家居空间小,但空间再小也有层次的划分。空间的交叠与虚实,使整个家居空间更灵动,活泼,如何将江南传统建筑要素运用到现代的家居空间中去,这也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2.江南传统建筑格局的成因及特征
2.1“江南”的界定
从古至今,人们对江南地域的界定和划分一直不一样,在秦汉的时候,江南指的是长江中游往南的地方,也就是现在的湖北南南边和湖南,所以在汉代王莽的时候把夷道县为江南县。而现在属于江南的皖南、苏南这一带在秦汉的时候称做江东。在东汉时期,由于孙权在江东地区建立吴国,所以江东也常常用来代指吴国。按着古人的的习惯,面对江流,就把江河两岸称作左右岸,因此江东在魏晋以后又习惯性地称作江右,到了汉代人们对江南的地域认识已经比先秦的时候更加广泛,它包括了现在的江西以及安徽和江苏南部。
比较确切的江南概念是一直到唐代才形成的。唐太宗把天下分成十道,江南道是湖南到海滨,就是长江以南的区域,是自从秦汉以后最名副其实的江南地区。由于江南地域广阔,唐玄宗把它分为三部分,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三部分。直到唐朝后期,江南西道分成两部分,西边是湖南道,东边依旧称为江南西道,简称江西道,这就是现在湖南、江西的由来。一直到了两宋的时候,出现了现在狭义上的江南地域,是浙江全部以及江苏省和镇江以东的区域。
这就是是古代历史上的江南的变化,现在的江南地区有着广义和狭义的区别。广义上的江南包括江苏以南、皖南和浙江全部;狭义上的江南就专指苏锡常地域浙江杭嘉湖地区以及上海市。本文中提到的江南地区则指的是狭义上的江南。
2.2江南传统建筑的特征
江南传统建筑特色鲜明,临河而建的长廊水榭、四面围合的天井院落等,这一切都是经典的江南水乡的风貌特点,接下来便列举一些江南传统建筑的典型特征。
2.2.1临水而居
江南的民居大多都是临水而建,所以就有了旱街和水街的区别。水街上的桥是连接旱街的枢纽带,桥是江南水乡的灵魂,各式各样的桥便成了水街上独特的风景。江南传统民居常见的一种建筑便是骑楼,它沿着河边、街边建造,在河沿的廊柱间设置一个可以依靠的长条凳,后面用栏杆围合,形成一条水榭式的街廊,可以供给住户或者路过的人成荫纳凉,遮风避雨。过街楼在江南小镇也随处可见,连接街两边的楼房成为一体,借助了空中的空间又不妨碍交通。江南民居基本上都是背水临街,一般楼下临街的为前面,背水的为后面,楼下的是店铺,楼上的是住房。居民左右用风火墙来隔断,留出适当的距离用以交通。
2.2.2天井、院落
由于江南地区属于温带到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春天多雨,夏天炎热,冬天寒冷。江南地区人多地少,因为都是靠农业耕种来维持经济,所以这里的土地十分紧缺,在这样的条件下就产生了南方的天井院,天井院跟北方的四合院差不多,它的四面房屋紧密相连,在中央围合成一个天井,天井的四周要么是三面房一面院墙,要么就是四面都是房间,为了节约土地,这些房屋大多数都是建两层,两层的高楼加上屋顶的屋檐,使得中央的天井更加的小,所以人们称它为“天井院”。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这些天井院都是紧密连接的,四面的房屋都是只有向里面开设窗户和门,在外墙上,除了大门之外几乎很少开窗,所以,天井成了房屋住宅重要的通风、采光的途径。由于天井很小,所以四周的房屋少了阳光的照射,天井就像烟囱一样有抽烟的功能,能够将住宅内的灰尘和浊气排除,增加空气的对流,在夏天的时候感觉到一丝清凉。天井四面的房屋大多都是斜向里面的坡面屋顶,雨水顺着屋顶流向天井,人们可以在天井那收集雨水存储在水缸里以供以后使用,同时也可以把雨水从天井周围的沟渠排到院落外面,在江南这块土地上,生活、生产都离不开水,人们把水看作是一种财富,因此,人们把这种收集雨水的方法称之为“四水归一”。
2.2.3穿斗式木架构
在江南地区民居建筑的结构比较常见的是穿斗式木构架。没有用梁而是直接用柱子来承重,外围墙一般是比较薄的空斗墙或者是柱抹灰墙,墙面基本上都用白色石灰粉刷。南方的屋顶结构一般比北方的住宅薄。而且在墙的下面通常砌上片石,室内的地上也铺着石板,以起到防潮的作用。大厅内部由于使用目的的不同,用传统的木格扇、屏风等进行自由分隔。室外的木构常用褐色等深色来装饰,深沉的颜色和白墙相互映衬,素雅的建筑和自然环境相融合,体现出了独特的水乡风貌。
2.3江南传统建筑特征形成的原因
江南传统建筑是在特定的自然、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经受了传统思想文化和民间习俗的熏陶,接下来便分析江南传统建筑特征形成的几点重要因素。
2.3.1自然因素
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江南地区,天气炎热,潮湿,因此,江南民居建筑的墙壁是比较高的,开间比较大,前后贯通,有利于通风换气,南方地形复杂,一般房屋建两层,但庭院是比较小的,第一层砖结构,第二层木制结构,周围的房子在一起,像北方的四合院,这种建筑适合江南地区的气候条件,房屋的组合是灵活的,适合在崎岖的地形。江南地区由于气候原因,所有四个季节繁花似锦,颜色丰富多彩,所以墙面大多是白色的,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在炎热的夏天淡雅的色彩和优雅的建筑总是能带给人一种清凉的感觉,让人在炎热和烦躁。冷静下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江南地区水资源很丰富,出门就是河,河流从门前屋后经过,环抱着民居,这是江南小镇特有的景致,民居也因为水而有了灵气。
2.3.2社会、历史因素
江南建筑的历史遥远的可以追溯到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时期,当时人们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居住生活,在商代时期,这里已经有了雏形的民居聚落。一直到汉朝,开始有官吏来这里居住,经济开始发展;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由于战乱,社会动荡不安,北方居民开始往南方迁徙,外来人口的流动,促使南方经济和文化快速发展,经济重心也转移到了南方。到了唐朝时期,江南的这篇区域已经出现了大规模的官宅,在宋代的《千里江山图》的画册里,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江南民居的建筑布局,由于南宋的政治中心转移到杭州,这时候的江南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水平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已经成为全国最发达的地区,达官贵人、富商地主、文人雅士都选择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建立宅邸园林,亭台楼阁到处都是,山庄别墅处处可见。
2.3.3人文因素
老子曾说上善若水,水是江南建筑的灵魂。纵横交错的河流和溪水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江南人,水的温柔造就了南方人的温婉、细腻、缜密,这里人们枕河而居、乘船而行。处处洋溢着清新淡雅、妩媚动人的韵味。江南的温婉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江南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繁荣;明清时期,由于商业的繁荣发展,出现了一大批的富有商人,他们为了光宗耀祖,大兴土木、购置土地,建造了诸多的园林、住宅、祠堂,这些建筑装饰精致、风格迥异,风格清新典雅,在梁枋柱之间以精致的雕刻装饰,这些建筑有着浓烈的乡土气息。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fzsj/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