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种植条件下丹参干物质积累及化学成分分析

本研究通过设置丹参分别与决明、辣椒、紫苏、玉米等4种植物混合种植,对不同混合种植条件下丹参根中干物质积累及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探索不同植物对丹参生长的化感效应,为建立丹参生态栽培模式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辣椒与丹参、紫苏与丹参混合种植有利于丹参的生长和产量的提高,其中与紫苏混合种植的丹参根直径达到13.17 mm,单株根鲜重达到26.39 g;丹参与辣椒混合种植可以提高丹参的活性成分含量,其丹酚酸B含量可达8.15%,而与紫苏混合种植会降低丹参的活性成分含量,其丹参酮IIA、丹参酮I和隐丹参酮的含量达不到《

混合种植条件下丹参生理生化指标分析

1将丹参与紫苏、玉米、辣椒、决明进行套作,研究丹参在与不同植物混合种植条件下,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特点,以提高丹参在大田实际生长过程中的产量和品质。结果表明较单作相比,辣椒/丹参、紫苏/丹参复合种植模式显著增加CAT活性,决明/丹参复合种植显著增加MDA含量。较丹参单作相比,辣椒/丹参复合种植模式下的C4H、TAT酶活性较单作达到了显著差异,各复合种植模式对PPO酶活性的影响不同。不同分隔方式下,这四种植物复合种植模式对丹参叶片的保护酶体系和代谢酶体系活性影响不同。结论辣椒/丹参套作处理相对更有利于丹参的

甜叶菊内参基因的筛选

参考基因作为基因表达水平标准化分析的参照指标,被广泛用于基因表达地标准化分析中。持家基因常作为内参基因使用,而近来实验证明,常用的持家基因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表达水平存在差异,盲目使用持家基因作为内参基因会导致错误。本实验要找到一个或几个可用于甜叶菊转录水平分析的参考基因及其引物。利用基因全序列碱基变异情况扫描确定合适的引物并检测其可用性,借助荧光定量PCR和geNrom、NormFinder、BestKeeper三个程序的数据分析,从8个候选内参基因中筛选出了在不同样品中表达较为稳定的Unigene001

甜叶菊莱鲍迪苷a生物合成途径解析

目的研究底物、糖基供体和酶对莱鲍迪苷A(RA)生物合成的影响,探讨影响RA生物合成的关键因素,初步探明RA生物合成途径,为进一步提高甜叶菊中RA含量的分子育种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分别在全酶、硫酸铵沉淀蛋白和UGT76g1两种类型酶蛋白催下,以STV、RB和RC为底物,以UDPG或ADPG为供体,高效液相分析,检测RA、STV和RC等化合物的含量变化情况。结论 RA生物合成途径的底物是STV,糖基供体对此促进效果比较弱,且该反应是可逆反应,两种UGT76g1酶蛋白都会促使RA分解生成STV;RB和RC在一定的

白及播种技术研究

目的研究白及种子育苗的适宜培养条件。方法分别以草炭土︰珍珠岩(1︰1)、蛭石、水苔及林下土为栽培基质,进行直播育苗和液体培养后播种育苗,生长期间喷施改良Hoagland’s营养液及多菌灵、GA等添加剂,考察不同培养条件、不同播种方式、不同管理方式对白及萌发生长的影响。结果白及种子育苗的适宜培养条件为先于1/2MS液体培养基培养萌发后再播种于草炭土︰珍珠岩(1︰1)中,定期喷施改良Hoagland’s营养液,光周期12 h/d,在该培养条件下50 d后白及种子萌发率可达80%;白及幼苗喷施GA,可有效促进白

盐胁迫对紫苏幼苗生长的影响

为了了解盐胁迫对紫苏幼苗生长和抗氧化酶的影响,先用紫苏种子在栽培基质中育苗,当苗高达15cm左右,将紫苏幼苗采用1/2Hoagland营养液进行水培,7d后加入不同质量的NaCl处理,使其最终盐处理浓度分别为0,50,100,150,200 mmol·L-1。结果表明,盐溶液浓度为50 mmol·L-1时,紫苏幼苗的株高,鲜干比和MDA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变化;盐溶液浓度为100,150,200mmol·L-1时,对紫苏幼苗具有盐胁迫性,株高,鲜干比明显降低,盐浓度越大,下降幅度越大;MDA含量显著降

菲牛蛭guamerin基因的克隆和吸食对其表达的影响

目的克隆菲牛蛭的Guamerin基因,探究吸食对其表达的影响,同时确定菲牛蛭Guamerin基因的最佳时空表达模式。方法对菲牛蛭的Guamerin基因进行克隆鉴定和测序,通过RT-PCR对Guamerin基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菲牛蛭的各个组织的Guamerin基因相对表达量在吸食的过程中都会出现明显的涨幅,但是各个组织出现的时间段不尽相同。结论吸食对于菲牛蛭体内的Guamerin的基因表达有着促进作用,促进的效果与体内不同的组织和吸食阶段有关。

藿香种子发芽特性的研究

通过研究藿香种子发芽特性,为实际药材生产提供技术借鉴。本试验采用恒温培养箱的方法对不同年限和不同枝节的藿香种子进行发芽试验。结果表明,当年新采种子发芽率最高,2年后种子发芽率为零。随着种子贮藏时间增加,种子营养物质流失导致种子发芽率降低,解剖结构也发生改变;同株藿香的第8节发芽率最高为81.7%,第5节发芽率最低为41.0%;分别提取藿香叶和花的挥发油,以挥发油处理藿香、白菜种子,发现2个部位挥发油对种子的萌发、根长及茎长均有抑制作用,对藿香的根长抑制率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对白菜的根长抑制率随浓度的增加先

蚂蟥hirudin基因克隆及吸食对其表达的研究

目的克隆蚂蟥水蛭素基因(Hirudin),研究吸食对蚂蟥Hirudin表达的影响。方法克隆水蛭素基因,通过RT-PCR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发现不同吸食时间水蛭素基因在体内表达量的整体变化趋势相同,都是先升高后下降,但各部位达到峰值的时间不同,唾液腺中第3天时水蛭素基因表达量最高,嗉囊和肠中的水蛭素基因分别在第5天和第7天达到峰值,变化趋势明显,差异显著。结论蚂蟥体内含有水蛭素基因(Hirudin),吸食行为和外源物质刺激会影响蚂蟥Hirudin的表达。

蚂蟥冬眠期间抗氧化酶活性及抗氧化酶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

目的探究蚂蟥冬眠过程中抗氧化酶活性及抗氧化酶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分光光度法测定抗氧化酶(SOD、CAT、GR、GSH-PX)活性的变化,RT-PCR技术测定抗氧化酶基因(SOD、CAT)表达量和代谢酶基因(UQCR、MDH、SDH)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蚂蟥冬眠初期,抗氧化酶活性会升高,深冬眠期降至最低,早期苏醒期升高至与冬眠初期同样活性水平。SOD基因表达量呈现先降低至最低再升高的变化趋势。CAT、UQCR、MDH、SDH的基因表达量基本呈现出进入冬眠时期和早苏醒时期有增长趋势。结论初冬眠和早苏醒期抗氧

蚂蟥冬眠期间细胞凋亡与自噬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

目的通过测定蚂蟥冬眠不同时期细胞凋亡与自噬相关基因的表达,从基因组学的角度来研究冬眠蚂蟥细胞凋亡与自噬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 方法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蚂蟥冬眠不同时间AIF1、caspase-3、caspase-8、ATG3、ATG7、bcl-2、Beclin-1的表达的变化 结果研究发现,在整个冬眠处理过程中,细胞凋亡相关的基因AIF1、caspase-3、caspase-8、bcl-2等整体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在深冬眠时期的表达量达到最低值;细胞自噬相关的基因ATG3、ATG7、bec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