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分管理对直播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摘要:为探明不同养分管理模式对直播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本试验于2011年6月至2013年11月在江苏省兴化市茅山镇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田间稻麦轮作条件下,分别选取茅山东村、茅山西村和冯顾村各8个农户,开展3个不同养分管理模式试验,设置了不施肥对照(CK)、农民习惯施肥(FFP)和优化施肥(OPT1和OPT2)4个处理,研究了水稻产量及构成因子、氮累积分配和氮肥利用率等对不同养分管理模式的响应。通过分析试验数据得出,基于氮肥总量控制、分期调控和增施钾肥的养分优化管理措施可在直播稻种植上协同实现水稻高产和
利用解淀粉芽孢杆菌t5研制的育苗生物基质及其促生效应研究
摘要:本研究从实验室已筛选到的具有促生以及生物防治功能的PGPR菌株T5入手,将功能菌株保活添加至普通蔬菜育苗基质中,研制出活性生物育苗基质,通过比较苗盘期生物基质中作物的长势及移栽后的促生效果,以期开发出PGPR菌株新的应用模式。研究结果表明,与普通育苗基质相比,利用功能菌株T5研制的生物育苗基质在苗盘期对番茄和辣椒种苗具有优异的促生效果,并且能成功在植株根际有效定殖;移栽设施大棚后,生物基质所育种苗具有更优的生长特性,产量显著优于普通育苗基质所育种苗,连栋和独栋大棚中番茄的产量分别比对照增加37%和1
单独和混合培养下养殖废水对不同植物生长和氮磷吸附的效应
摘要:为了探讨不同植物对污水的处理能力和效果,本研究以美人蕉(Canna indica L.)、再力花(Thalia dealbata L.)和鸢尾(Iris tectorum Maxim)为材料,探讨单独培养下和混合培养下,养殖废水对三种植物生长、氮磷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在单独培养下,还是混合培养下,养殖废水均显著促进美人蕉的生长,却降低再力花和鸢尾的生长,尤其降低鸢尾的生长。单独培养下,养殖废水促进美人蕉和再力花根氮和磷素积累,对其地上部氮和磷素积累不明显;但是降低鸢尾地上部磷素积累。混合培养
含pgpr菌株lz8生物育苗基质的研制与促生效应研究
摘要:根际促生细菌(PGPR)与普通育苗基质联合开发生物育苗基质产品,预计能够有效促进PGPR菌株的根际定殖,从而增强PGPR菌株促生性能的发挥。本研究以辣椒和番茄两种经济作物为供试试材,采用拌土的方式向基质中添加PGPR菌株LZ-8发酵液形成生物育苗基质,研究了该生物基质对这两种作物苗期的促生效果及种苗移栽后大田产量的增加情况。结果表明:含PGPR菌株的生物育苗基质对辣椒和番茄苗期均具有显著的促生效果,其中第一季生物基质所育的辣椒和番茄种苗茎粗、叶面积、株高、鲜重和干重分别比CK所育种苗高出15.9%、
哈茨木霉sqrt037微生物肥及冲施氨基酸对番茄促生效果研究
摘要:为了研究哈茨木霉SQR-T037微生物肥及冲施氨基酸对番茄的促生作用,设了8个处理进行试验,分别为CF:100%农户习惯施肥;BF:70%农户习惯施肥+基施SQR-T037生物肥;OF:70%农户习惯施肥+基施普通有机肥;CF+T:100%农户习惯施肥+木霉SQR-T037;BF+T:70%农户习惯施肥+基施SQR-T037生物肥+木霉SQR-T037;OF+T:70%农户习惯施肥+基施普通有机肥+木霉SQR-T037;BF+T+AA:70%农户习惯施肥+基施SQR-T037生物肥+木霉SQR-T0
哈茨木霉sqrt037活化难溶性元素的机理研究
摘要: 为研究哈茨木霉SQR-T037活化难溶性元素的机理,首先对哈茨木霉SQR-T037溶解难溶性或微溶性矿物的能力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之后分别从降低pH、产生有机酸,植酸酶、氧化还原酶等酶活性,产生螯合物三方面,来阐述木霉活化难溶性或微溶性矿物元素的机理。结果在矿物质溶解实验中发现,哈茨木霉SQR-T037可以在SY液体培养基中溶解Fe2O3、CuO和金属Zn,但不能活化Ca3(PO4)2和MnO23。哈茨木霉SQR-T037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将葡萄糖液体培养基pH降低至稳定值,其可滴定酸浓度也可以在一段
哈茨木霉sqrt037生物有机肥对三种土壤有效铁含量的影响
摘要:铁是植物生长所需的微量营养元素之一。嗜铁素是微生物在低Fe应激条件下产生的一种能高效结合Fe3+的小分子螯合因子,其在促进植物生长及病害防治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本选题拟以哈茨木霉SQR-T037为研究对象,以盆栽方式研究木霉SQR-T037生物有机肥对不同土壤(酸性土、碱性土、水稻土)Fe素的活化作用,为植物Fe营养开辟新的来源。结果表明:木霉生物有机肥对三种土壤中速效铁含量的提升都有帮助,尤其是在盐碱土中的效果是极显著的,其不同土壤中速效铁提高的比例呈现出:盐碱土>水稻土>红壤,并且,在盐碱土中提
土壤中可培养细菌分离及对土壤团聚体形成的影响
摘要: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影响着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它的形成是生命和非生命物质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微生物是形成土壤团聚体最活跃的生物因素。土壤团聚体和微生物是不可分割的,前者是后者存在的场所,后者是前者形成的主要因素。土壤微生物通过直接改造或物理缠绕、分泌有机物或者改变土壤疏水性等机制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分异和土壤团聚结构的形成和稳定;同时,土壤团聚结构的动态变化又反馈控制土壤微生物活动和土壤有机质组分的分异作用,使得土壤团聚结构-土壤有机质组分-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之间存
土壤微生物区系结构和功能对夏威夷火山地区不同海拔降雨量下磷元素循环和动态演变的影响
摘要:土壤微生物区系组成和结构对环境因素变化的响应是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微生物群落的功能结构和物种组成的差异能够明显地表征环境的变化。微生物担任磷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驱动者的角色,其磷循环相关功能基因的变化、区系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直接影响磷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我们通过一种基因芯片技术GeoChip,结合Illumina MiSeq 16s 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由于不同海拔降雨量下土壤性质的差异而导致的功能基因的变化、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以及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
弹尾虫和玉米交互作用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摘要:作为地下碎屑食物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节肢动物弹尾虫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本试验通过向覆盖秸秆的土壤中接入3种不同生态型弹尾虫,以不种玉米作为对照,探究弹尾虫群落对秸秆分解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和不种植玉米的处理相比,种植玉米的处理弹尾虫的数量显著降低。从拔节期到开花期,秸秆中的弹尾虫总数量减少,土壤中弹尾虫总数量增加。开花期,种植玉米的条件下弹尾虫能显著提高秸秆失重率。拔节期,不种玉米条件下弹尾虫能显著提高土壤可溶性氮含量。弹尾虫能显著降低土壤铵态氮、硝态氮以及速效磷含量。本研究结果为探究
抑病型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诱导香蕉植物抗病基因表达特性研究
摘要:香蕉是世界热带、亚热带地区的重要经济作物,香蕉枯萎病是由一种专化型尖孢镰刀菌引起的土传病害,该病菌对香蕉产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通过调查得知,海南香蕉主产区有连作多年而土传枯萎病发病率较低的蕉园,其土壤为香蕉抑病型土壤。本实验拟通过比较种植于香蕉抑病型土壤悬液(S)和导病型土壤悬液(C)中植株自身抗性基因的表达量,分析抑病型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诱导香蕉抗性基因表达的效应;并结合高通量测序分析抑病型和导病型土壤中微生物区系的差异,解析抑病型土壤抑制香蕉枯萎病爆发的机制。结果表明:香蕉在种植到抑病和导病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