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高中小说教学倾向于文学作品的欣赏教学。语文课堂中小说教学包括记叙、议论、描写等一系列表达方式的教与学,同时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对小说的艺术形象进行分析,从而了解人文历史、感悟人生、体会世间百态、陶冶情操、激发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在高中语文小说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同时要注重小说本身的特征。然而,由于现阶段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导致教师教学模式趋于单一化,学生兴趣不高,效率低下。增强学生的小说阅读兴趣,提高
黄人《水浒》观评析
内容摘要:在近代研究《水浒传》的学者之中,常熟籍的黄人是很突出、很特别的一位。他在《小说小话》、《小说林发刊辞》等刊物上发表过关于《水浒传》的独到见解,内容涉及《水浒传》的人物描写(包括宋江原型问题、宋江人格问题、人物描写手法问题),《水浒传》的思想内容,《水浒传》的版本和小说作者的学养等几个方面。本文主要对黄人的《水浒》观进行评析,提出自己的看法。本课题的研究,对纪念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的先驱,对促进《水浒传》的深入探讨,对繁荣常熟地方文化,相信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西厢记》人称代词的演变研究
内容摘要:文章以元稹《莺莺传》、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王实甫《西厢记》为依据,整理出其中的人称代词,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并分析其语义特征。第一部分说明了文章的课题来源、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并且简单介绍了《西厢记》故事梗概,发展演变以及本文选择的三部作品;第二部分对三部作品中人称代词分别进行归类统计,再根据词类举例分析;第三部分根据第二部分中列举的数据,研究三部作品中人称代词的演变规律。
《北京法源寺》中侠客式知识分子形象研究
内容摘要:《北京法源寺》是李敖仅有的两部长篇小说之一,以千百年来屹立着的法源寺作为纵线,以抽象的历朝历代的史事人物为横剖,塑造了戊戌变法大背景下以谭嗣同为首的侠客式知识分子形象。作为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在塑造谭嗣同这一侠客式知识分子形象时,博杂的史料引用,“蒙太奇”式影视效果的穿插贯入,使得人物形象更具有艺术感召力与吸引力。 内容摘要:晚唐至五代是一个语言大变革时期。《北梦琐言》作为一部记述晚唐至五代的笔记体小说,其语言能很好的反应当时的语言风貌。笔者主要以《北梦琐言》中的同义词为研究对象,整理归纳了不小于242组同义词,其中名词类不小于78组动词类不小于128组形容词类不小于36组,再从中选取了特征明显的3组名词性同义词5组动词性同义词2组形容词性同义词,从语义、语用、语法三个角度进行辨析。通过整理归纳和辨析,笔者总结出了《北梦琐言》同义词的5个特点和3种演变发展情况。5个特点分别是:一是同义词使用过程中各个词的使用频率悬殊 内容摘要:“且”字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词,使用频率很高。考察“且”字在先秦时期的用法对了解汉语发展有很大的意义。《战国策》作为我国著名的历史散文,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战国策》一书中,“且”共出现316例,主要是用作虚词来使用,用作虚词的主要情况是做副词、连词和句首语气词,其中,“且”做副词时主要表“将要”之意;“且”字用作连词的情况所占比例最多,“且”用在句首做语气词。 内容摘要:《抚云集》是“虞山诗派”代表作家钱良择的作品,它创作于康熙年间,通过创作拟古乐府诗、古今体诗和咏史诗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诗文语言精练。现存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抚云集》,版式精美,印制精良,其中蕴含的俗字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本文从两个方面对《抚云集》进行研究,一方面是作品研究,这部分主要阐述了作者的生平和《抚云集》的创作背景、内容主旨、流传情况;另一个方面是俗字探讨,我运用对比、推断、例证等方式,对《抚云集》中的俗字进行研究,将作品中的俗字分为改换意符、改换声符、增繁笔划、简省笔划、变换结构、其他类 内容摘要:《玉娇梨》是明清时期天花藏主人著写的才子佳人小说,描写了才子苏友白与两位佳人白红玉,卢梦梨之间的美好爱情,大胆追求幸福生活的故事。可视为才子佳人小说的开山之作,对后世小说创作影响重大而深远,在文学上的价值非凡。在语言上的价值也不容小觑,明清时期处于近现代,因此《玉娇梨》亦可看作是近现代语言方面研究的重要语料。此外,《玉娇梨》中的疑问句亦是丰富而有富有特色,本文通过对《玉娇梨》中的疑问句进行穷尽统计后,根据其中的使用特点以及前人对疑问句的研究,将疑问句细分为特指问句、是非问句、正反问句、选择问句、 内容摘要:《白茆山歌》是著名山歌之乡——白茆的历史产物,《白茆山歌》属于历史上有名的吴歌系统,是吴歌的原型之一。《白茆山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用方言撰写而成的,因此也是常熟方言的代表。笔者以《中国·白茆山歌集》为文本,通过查阅大量资料以及阅读相关论文,做好相关记录,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类,从而完成对《白茆山歌》中程度副词的研究。其中第一部分是对《白茆山歌》的概况和程度副词研究的现状的分析,指出《白茆山歌》程度副词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二部分从程度副词的分类着手,对各种程度副词作出详细的解释;第三部分 内容摘要:白茆山歌流传于常熟的白茆镇,是白茆塘流域的人民在劳动过程中用直白的文字所创造出来的一种口头文学,它属于吴歌的一脉,既继承了古韵吴歌的婉约秀美,又保持着自己独有的特色。白茆山歌中存在大量的语气词,对于山歌的感情抒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至今却没有得到深入细致的分析。笔者试从语气词入手,以《中国·白茆山歌集》中出现的语气词为主要语料来源,对白茆山歌中的语气词进行探讨研究。文章首先对《白茆山歌》中的句中语气词出现的位置以及特点做了研究,分析它的语用功能;紧接着对句末语气词进行分类,分析句末语气词的语用功 内容摘要:《百喻经》是第一本佛教寓言故事集,也是中古时期重要的语料之一。本文对《百喻经》中的时间副词作了分类考察,将它们分为表过去、表现在、表将来、表重复、表不定时等五类进行梳理研究,并进一步将《百喻经》中的时间副词与现代汉语时间副词、上古时期、近古时期代表性作品中的时间副词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分类研究、个案研究、对比研究等方法揭示了其发展演变中在形式上、语法特征上的一些特点, 以期为《百喻经》及中古汉语研究提供一些可资参考的例证,使之更趋细化和完善。
最终“可不必死却死之”侠客式知识分子殉道者式的结局,如同伫立千百年的法源寺般令人荡气回肠,表达作者对历史与历史大人物的祭奠,以及对救世情怀与悲悯精神的核心价值的追求。 《北梦琐言》同义词研究
《战国策》中“且”用法研究
《抚云集》中的俗字研究
《玉娇梨》疑问句研究院系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
《白茆山歌》中的程度副词研究
《白茆山歌》中的语气词研究
《百喻经》时间副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