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汪曾祺《大淖记事》的修辞艺术院系人文学院中文系
内容摘要:文章主要的研究对象是汪曾祺小说《大淖记事》的修辞艺术,对《大淖记事》的语音、词语、句子以及修辞格进行系统论述,对语音中连绵词、叠音词、拟声词的研究,感受《大淖记事》在音律上的修辞效果;对词语、句子方面的修辞,感知汪曾祺在遣词造句时对于修辞的巧妙运用,感受汪曾祺独特的语感,语音以及文字;对修辞格的研究,体会汪曾祺的修辞艺术为他的文章增添了阅读的情趣。
论苏童笔下的童年记忆——以“香椿树街”系列小说为例
内容摘要:苏童对于童年记忆的创作的热情十分高涨,从1984年的《桑园留念》到1993年的《城北地带》再到历时两年打造于2009年的长篇小说《河岸》,他孜孜不倦地以南方为背景,以自己的童年生活为素材,描摹出一幅“香椿树街”生活图景。本篇论文欲致力于对该类小说中的童年记忆进行深入挖掘,通过分析小说中童年记忆发生的背景和人物形象的复杂性格,进而指出种种特质的成因及其蕴含的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以这样的视角最终完成对童年记忆的解析。这不仅能拓展苏童关于童年记忆小说的研究,而且具有更多的研究意义。从苏童一系列的作品
论郭沫若《女神》和《星空》的宇宙意识
内容摘要:郭沫若是新诗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在“五四”那一时期,他的诗歌内容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体现了一种宇宙意识。在《女神》和《星空》这两部诗集中,诗人以乐观、激情、蓬勃向上的姿态歌唱宇宙、思考宇宙。诗人通过物质性与无限性来表现宇宙是物质的,通过永恒性和矛盾性来表现宇宙是运动的,而物质的、运动的宇宙意识所反映出来的是五四时代的科学精神、民主精神以及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
论铁凝乡村题材小说的审美情调
内容摘要:铁凝乡村题材小说中的审美情调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特点,即早期挖掘优美人性的审美情调,中期叙述悲剧命运的审美情调,后期探寻真实生活的审美情调。本文结合作者的大量分别论述其审美情调早、中、晚期的变化,分析其变化背后的原因,主要是人生经历的丰富和文化潮流的变迁。通过分析原因,让读者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整体意义,感受其审美情调变化带给读者的惊喜与感动。
论阎连科小说的苦难美学
内容摘要:阎连科作为当代著名的作家,被看作是这几年“中国文学中绕不过去的人物”。文学界普遍认为他是继莫言后中国最有希望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但他也是一位极具争议的作家,针对其着力抒写的苦难主题,文学界的评论观念是毁誉参半,“苦难”的抒发过度和创作与接受的不对称性是争议的焦点所在,尤其是其小说在对“苦难”的叙述过程中,妖魔化知青,丑化知识分子和农民的质疑声太多。因此,笔者结合作家经历,从美学的角度具体研究阎连科小说中的苦难,追溯其苦难主题的来源,寻找苦难在其作品中的身影,深入探析作者的诗学理想,彰显阎连科透
论阎连科散文的精神意蕴——以《我与父辈》为例
内容摘要:《我与父辈》以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在文坛上大放异彩,它奠定了阎连科在散文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阎连科用与小说创作迥异的笔触细致地讲述“我”与父辈以及生存在那片土地上千千万万农民的过往。苦难与贫穷的困窘、城市文明的诱惑,父辈在生存苦难中孕育出的坚忍、善良、尊严。阎连科以真挚的笔调描绘出了一幅幅乡人向城而生最后又铩羽而归的精神悲喜剧,在回望中对灵魂进行自我解剖,把困扰在心里“乡村去往何处”的忧思诉诸笔端,流露于散文之中,在挖掘寄予散文中的精神意蕴时更接近作家的创作真实。
试论避讳学对古籍整理的作用
内容摘要:中国有几千年文字记载历史,并形成了不可计数的古籍。为了使古代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发展,需要对古籍进行整理。避讳是古代各种忌讳中最普遍的一种,随着时代的不同,避讳的特点也有所区别,存在种种不同的避讳现象。避讳学对古籍整理有重大推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鉴定古籍版本,主要分为明确撰文年代和细读主要记载两个层次;校勘古籍,主要分为校勘古籍中的讹文和衍文两个层次;辨别伪书,主要分为从称谓上辨伪和从年代上辨伪两个层次。避讳学对古籍的整理研究有推进意义,但也需注意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一方面是历史文献考察对避
试论铁凝小说的审丑意识——以《玫瑰门》《大浴女》为例
内容摘要:铁凝的小说直面生活中的种种丑陋,以独特的审丑意识对特定时代的丑陋现象进行批判。文章概述吃、性、死亡三类丑陋现象,以此分析丑陋现象的原因,思考丑陋现象背后人性异化的问题,进而拷问人性的善与恶。铁凝小说的审丑意识的特点是在不否认人性善的前提下,对时代与社会特征的关注,对人性异化为恶的警惕和批判。
赵本山春晚小品语言幽默特征分析
内容摘要:赵本山的春晚小品已经陪伴我们走过了21个除夕之夜,而且赵本山的小品也是一直受到广大观众朋友的喜爱和追捧,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赵本山春晚小品的语言具有独特的幽默性,这种幽默不同于普通的笑话,它是融入了广大现实生活内容的幽默语言,所以才受到的观众的喜爱。本文从幽默原因、表现和影响三个方面论述了赵本山春晚小品的语言幽默。
赵本山春晚小品语言幽默的具体表现体现在语音变化、词汇变化和熟语应用三个方面,比如说在熟语应用里就包括了谚语、惯用语、俗语和歇后语的运用,这些都大大丰富了小品台词的
越剧《红楼梦》唱词的修辞研究
内容摘要:越剧,清末时期起源于浙江嵊县,是中国第二大剧种。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唱词优美典雅,含蓄委婉,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在修辞上也很有研究价值,在这里根据徐进编剧1979年出版的《越剧红楼梦》中记载的唱词,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从修辞学的角度研究探讨其语言艺术表现,从修辞格、语音修辞、词语修辞三方面来着重进行分析整理,主要包括比拟、譬喻、对偶、借代、夸张、叠音、双声和叠韵、方言词、成语等多种修辞。
阎连科散文《我与父辈》的修辞研究
内容摘要:从修辞学的角度研究阎连科散文《我与父辈》的语言艺术,逐句分析阎连科散文《我与父辈》的修辞及其艺术效果。文章从三个方面研究阎连科散文《我与父辈》的修辞,即语音修辞、词汇修辞及其他修辞格。语音修辞主要包括叠音词的使用和象声词的运用以及使用感叹词与语气词形成的感叹辞格;词汇修辞包括具有地方色彩的方言词、谚语以及镶嵌、转类、避讳等修辞手法;其他修辞格主要是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反复、层递、反问、设问、顶真、回文、映衬、借代、对偶、省略及示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