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素形态及钼对桔梗生长质量的影响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氮素形态及不同浓度钼处理对桔梗生长、质量的影响,为桔梗合理施肥提供借鉴。方法:采用盆栽方式,对桔梗进行不同氮素形态(铵态氮 N1 、硝态氮 N2 、酰胺态氮 N3 )及不同浓度钼处理(0 mg.L-1Mo1,0.25 mg.L-1Mo2,1 mg. L-1Mo3),测定桔梗的NR活性、SOD、POD、CAT活性、MDA含量、桔梗多糖、总皂苷和桔梗皂苷D含量。结果:不同氮素形态及钼处理下,N2Mo3处理桔梗生物量达最大值;N2Mo2处理,NR活性,Vc、可溶性多糖,总皂苷,桔梗多糖,桔梗

水杨酸处理对白及生长及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活血丹总黄酮检测方法与药典法的比较研究

溧阳雁来菌菌种分子鉴定及培养条件优化

摘要:提取溧阳雁来菌菌种的DNA,扩增其ITS序列,测序后通过和GenBank中相似度较高的序列比对,构建系统发育树,经分析,鉴定出所采集到的子实体为雁来菌子实体。描述所采集子实体的形态特征,结合乳菇属中血红乳菇、窝柄黄乳菇子实体的形态特征,并与松乳菇子实体形态特征进行比对,进一步确定所采集子实体为松乳菇;优化雁来菌菌种的培养条件,利用PDA培养基与木屑培养基对比,并设置温度梯度,找到溧阳雁来菌的最适温度为24℃左右,并且木屑培养基相比较PDA培养基更适合雁来菌菌丝的生长。

甜叶菊同源四倍体的扩繁与移栽

摘要:【目的】:本实验以甜叶菊不定芽诱导得到的同源四倍体为材料进行扦插扩繁实验和大田移栽实验,为进一步研究和工厂化规模生产提供参考。【材料】:甜叶菊二倍体和同源四倍体组培苗【方法】:用组织培养技术大量扩增材料,进行盆栽实验和大田移栽。【结果】:(1)甜叶菊增殖培养的最适培养基为 MS+1.0 mg·L-1 6-BA+0. 5mg·L-1KT+0.2 mg·L-1 NAA;(2)甜叶菊组培苗最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1/2MS+0. 10 mg·L-1 NAA +0.01mg·L-1IBA;(3)未经炼苗阶段组培

甜叶菊生长后期植株性状与叶片糖苷含量相关性分析

摘要:目的:在甜叶菊生长后期,对293份种质的植株性状及主要糖苷含量等进行测定,以分析植株甜叶菊种质各形状之间的相关性并探讨是否可以通过甜叶菊植株的外在性状反映出内在品质,为甜叶菊良种的选育提供依据。结果:株高与侧枝数、绿叶节数、呈极显著正相关;RA/STV、RA、STV分别与总苷相关性低,因此选育总苷高的品种不会决定性的影响RA或STV的高低。RA和STV与所测性状相关性均较低,而与绿叶节数和叶长呈显著正相关;总苷与叶长、茸毛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株型呈显著正相关,与侧枝数、茎直径呈显著负相关。结论:选

白及假鳞茎内生菌分离与鉴定

摘要:为了解白及假鳞茎内生真菌群落组成及物种多样性,对采自南京市中山植物园的白及的假鳞茎进行内生真菌分离。通过内生真菌常规分离纯化法分离内生菌,以确定75%乙醇和2% NaClO的最佳表面消毒时间,并结合形态学方法和rDNA-ITS技术对分离菌株进行种属鉴定。结果显示白及假鳞茎用75%乙醇及2% NaClO的最佳表面消毒时间为5min、3min。从白及假鳞茎中共分离得7株内生真菌,分属于6纲、6目、6科、6属。以上的结果表明,白及假鳞茎内生菌种类复杂,分布广泛。

白及根部内生真菌分离鉴定及其对白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白及种子悬浮培养成幼苗的快繁体系的优化

摘要:为探究白及种子悬浮培养的快繁体系的优化方案。采用悬浮培养技术,将白及种子接种到不同的悬浮培养基中,置于恒温25℃,光照2500lx,光照周期为10h/14h,相对湿度为55%~75%,摇数100r/min的环境中进行培养,观察并记录不同培养基下的白及种子的萌发时间和萌发状况。再设计不同浓度的MS培养基、NAA、6-BA和KT等4个影响因子的9种悬浮培养基配方,将原球茎移接到不同成分的成苗培养基上,分析各处理下白及幼苗的生长势,筛选出最优的处理方案。结果表明,白及种子悬浮培养萌发最优培养基是1/4MS

百蕊草分枝数量对其药材品质的影响

摘要:目的:研究百蕊草分枝数量对其药材品质的影响。方法:本文以不同分枝的百蕊草为研究对象,以江苏省各地(句容、谷里、茅山)的野生百蕊草为实验材料,通过对其生长指标测定、有效成分含量差异等方法探索了不同分枝百蕊草的药材品质差异。以其鲜重、干重、根粗、株高和种子数量等外在指标,以总黄酮、山奈酚等活性成分为评价指标,系统研究百蕊草不同分枝数量级植株之间的药材品质差异。结果:最终结果显示,不同分枝数量百蕊草之间存在显著品质差异;且百蕊草有效成分含量与其分枝数量呈负相关,第一个分枝等级百蕊草中总黄酮含量和山奈酚含量

盐胁迫对5个产地菘蓝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