拮抗放线菌筛选半固体发酵及其抗菌活性研究

从草莓植株及草莓根际土壤中分离出2株植物内生放线菌G-1,G-2和4株根际土壤放线菌Wl-1,Wl-2,Wl-4,Wl-5,将6株放线菌分别与4种草莓根腐病病原菌进行对峙培养,实验表明Wl-4菌株对病原菌的抑菌作用最为明显。对放线菌Wl-4菌落观察,菌落圆形,灰白色呈粉状,产生黄色水溶性色素;显微镜观察孢子丝弯曲成波浪形,菌丝纤细,平缓颜色浅。放线菌Wl-4在半固体培养中,28℃,发酵7天,菌数达到2.87×107CFU mL-1,固体制剂浸提液对指示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抗性放线菌Wl-4具有潜在的抑制草莓病害作用。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2
1 材料与方法2
1.1 材料2
1.1.1 草莓植株和草莓根际土壤样品 2
1.1.2 草莓根腐病病原菌 2
1.1.3 培养基 2
1.2 方法2
1.2.1 草莓根际土样中放线菌分离 2
1.2.2 草莓内生放线菌的分离 3
1.2.3 抗菌活性测定 3
1.2.4 放线菌W14孢子丝形态观察3
1.2.5 放线菌W14理化特征测定 3
1.2.6 菌株W14种子摇瓶培养 4
1.2.7 菌株W14的半固体发酵 4
1.2.8 菌株W14半固体发酵制剂抑制单细胞真菌活性测定 4
1.2.9 W14半固体发酵制剂中菌体数量测定4
2 结果与分析 4
2.1 放线菌的分离和培养4
2.2 放线菌菌株抑菌活性测定5
2.3 菌株Wl4菌落形态及孢子丝形态观察 6
2.3.1 菌株Wl4菌落形态 6
2.3.2 菌株Wl4孢子丝形态6
2.4 菌株Wl4生理生化特征7
2.5 菌株Wl4摇瓶种子培养及半固体发酵实验 7
2.6 菌株W14半固体发酵制剂抑制酵母菌活性测定 8
2.7 W14半固体发酵制剂数量测定9
3 讨论 10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2
拮抗放线菌筛选、半固体发酵及其抗菌活性研究
引言
引言
草莓连作障碍在草莓种植区普遍存在,对草莓种植业危害很大,是限制草莓产业发展的瓶颈。目前,生产上防治草莓连作障碍较多采用轮作倒茬、换土、无土栽培、选用抗病品种及溴甲烷化学消毒等方法[1]。但是,这些方法也存在各种问题,如老种植区长期倒茬,现已无地可以轮作;换土工作量大,且生土肥力较低;无土栽培成本高;抗病品种选育的进展不大;溴甲烷等化学产品效果较好,但其毒性大,且会抑制土壤中的其他微生物生长。
生物防治是一种有应用前景的抗植物病害方法,而生物防治对环境中的有益微生物无影响、无残留、无污染、不杀伤天敌、不会(或较少) 产生抗药性等优点,有利于人畜安全及环境保护,其成本低、兼防兼治、增产增收,是一种无公害植保新技术。利用病原菌的拮抗菌进行生物防治,进而控制植物病害的危害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条途径。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强调的是生态系的良性循环和环境保护,由于其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长远利益而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是符合我国农业生产持久稳定发展要求的长期策略。放线菌作为一种具有丰富资源的微生物类群,在农业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很有开发应用前景。
如果能筛选培养出对草莓病原菌有抑制作用的放线菌,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草莓病害对草莓种植的不利影响,从而使草莓产量增长,扩大草莓产业的发展。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草莓植株和草莓根际土壤样品
采自南京泉水镇、麒麟镇草莓种植大棚,4℃冰箱保存。
1.1.2草莓根腐病病原菌:菌株Y1、Y2、Y3、 Y5,实验室保存。
1.1.3培养基
高氏一号培养基,组分:可溶性淀粉20g、KNO3 1.0g、K2HPO4 0.5g、MgSO47H2O 0.5g、NaCl 0.5g、FeSO47H2O 0.01g、琼脂20g、H2O 1000mL、pH7.2~7.4。
PDA(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组分:马铃薯200g、蔗糖(或葡萄糖)20g、琼脂20g、H2O 1000mL、pH自然。
种子摇瓶培养基,组分:葡萄糖 4.5g,黄豆粉3.0g,酵母粉0.5g,碳酸钙0.5g,pH7.5,水100ml。
半固体发酵培养基,组分:麦麸80 %,玉米粉8 %,小米粉10 %,蛋白胨2 %,CaCO30.3%,水料比为0.8:1,pH 7.5~8.0。
1.2方法
1.2.1草莓根际土样中放线菌分离
稀释平板涂抹法[2,3]。称取土壤样品,溶于无菌水中,充分振荡,静置30 min后,系列稀释成不同浓度,将系列浓度的悬液接种于高氏一号平板上,涂布均匀,置于28℃恒温培养箱内培养5~7 d,用记号笔对平板上不同的放线菌进行标记,编号并进行纯化。
1.2.2草莓内生放线菌的分离
用自来水洗掉草莓根际泥沙等杂质。然后用流水冲洗30min,将新鲜样品的根和茎分别剪成0.5cm左右的小段,无菌水冲洗3次,之后转入无菌操作材料的表面消毒:用75%乙醇浸泡2min,无菌水冲洗一次,放入次氯酸钠(有效CI一10%)浸泡3min,再用无菌水冲洗4次材料表面消毒的检验:最后一次冲洗液作为对照涂抹于平板上,用于检验表面消毒是否彻底,对照如有菌落生成,表明表面消毒不彻底,弃之。
分离和培养:将消毒后的材料置于盛有少量石英沙的研钵中,加10mL无菌水研碎成汁液,静置15min后,以每皿100风涂于高氏1号培养基上,28℃倒置培养,每个处理设3次重复,挑出放线菌菌落,编号并进行纯化。
1.2.3抗菌活性测定
采用平板对峙法[5]测定放线菌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效果:将培养好的植物病原真菌用打孔器打取直径为5 mm的菌块,然后将其正放在PDA平板中央,距中央25 mm处放同样大小的供试放线菌菌块,试验重复2次。28 ℃培养至对照平板上病原真菌长满平皿,测量拮抗圈大小[4]。
1.2.4放线菌W14孢子丝形态观察
用插片法观察放线菌形态[6]。用高氏1号琼脂培养基倒平板,平板宜厚些利于插盖玻片。用无菌镊子取无菌盖玻片,在平板培养基的另一侧先插上无菌盖玻片,然后再交界线上接种(接种线长约为盖玻片的一半,即在盖玻片两端留有空白,因为放线菌的菌丝会向两边蔓延生长),将插片平板倒置于28℃温箱中培养3~7天。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hxycl/hxyhj/13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