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青枯病高效拮抗菌的筛选screeningofefficientantagonisticbacteriaagainst
摘要:番茄青枯病是一种由青枯拉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世界性分布的毁灭性细菌性维管束病害,对番茄生产影响巨大的番茄病害。利用拮抗放线菌来防治番茄青枯病具有十分巨大的潜力,但目前相关研究并不深入。因此,本实验从江苏不同地区采集20个土壤样本,经室内分离、纯化后得刘134株放线菌菌株。以番茄青枯拉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为指示菌株,采用抑菌圈法筛选得到的拮抗放线菌菌株共35株,其中,St-43菌株对番茄青枯拉尔氏菌的抑制作用较强。通过对该菌形态和培养特征的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将其鉴定为链霉菌属。该菌株在pH 4.0~pH 11.5和11℃~48℃范围内都能生长,最适生长pH值为10.0,最适生长温度为32℃,能利用葡萄糖、蔗糖、核糖、麦芽糖、果糖、甘油等多种碳源。本实验为防治番茄青枯病病害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也为新型微生物农药的研发打下一定基础。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前言1
1.材料与方法2
1.1材料 2
1.1.1供试菌种2
1.1.2供试番茄品种3
1.1.3供试培养基3
1.1.4供试酶、试剂及药品3
1.2方法 3
1.2.1番茄青枯病拮抗放线菌的筛选3
1.2.2拮抗菌st43菌株的鉴定4
1.2.3温度对拮抗菌株生长的影响5
1.2.4 pH值对拮抗菌株生长的影响5
1.2.5拮抗菌株的实际生防效果研究5
2.结果与分析5
2.1番茄青枯病拮抗放线菌的筛选5
2.2拮抗放线菌St43菌株的鉴定6
2.2.1 St43菌株的形态特征6
2.2.2 St43菌株的培养特征6
2.2.3 St43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6
2.3温度对St43菌株生长的影响7
2.4 pH值对St43菌株生长的影响7
2.5 St43菌株实际生防效果研究7
3.结论与讨论 7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致谢8
参考文献8
番茄青枯病高效拮抗菌的筛选
引言
前言
番茄俗称西红柿,又叫洋柿子、番李子、六月柿,在国外还有“爱情果”、“金苹果”的美称[1]。它属于茄科番茄属植物,兼具蔬菜和水果双重身份。其色泽亮红,味道鲜美,内含13种维生素和17种矿物质,其中还包括具有防病抗癌作用的番茄红素[2]。同时,番茄具有一定的营养保健价值,能生滓止渴、清热解毒和凉血平肝等[3]。此外,番茄制品是许多加工食品中非常宝贵的食品配料,全球食品工业对番茄的需求量一直稳定。成熟的番茄既可以鲜食,也可以加工成一系列的产品,例如番茄汁、调味番茄酱、番茄汤料、番茄原浆、番茄粉以及番茄沙司等。番茄是全球最受欢迎和种植最为广泛的蔬菜作物之一,其在全世界的栽培面积居各类蔬菜之首[4]。然而,番茄青枯病的害,严重地影响了番茄的生产。
番茄青枯病是由青枯拉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一种毁灭性的细菌性维管束病害,是一种世界性分布,对番茄生产影响巨大的番茄病害。多在炎热、多雨、潮湿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流行。我国台湾及长江流域各省均有发生,尤以四川、广西、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湖南等省区发病严重[5]。被侵染植株初期叶片白天萎垂,傍晚恢复,数天后整株枯死,但仍呈青绿色,天气潮湿时,病株出现由水渍状变为褐色的斑块,病茎维管束变褐,用手挤压有乳白色菌液溢出。一般田块发病率为25%~30%,严重者达80%以上,甚至全田植株枯死,给番茄生产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该病病原最早由E.F.Smith(1986)鉴定并定名为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E.F.Smith[4],1995年由YabUuchi更名为Ralstonia solanacearum[6]。该病菌菌系分化复杂,变异能力强,寄主范围广,可危害50多个科,数百种植物,包括农作物、果树、林木、花卉、药材、牧草、杂草等许多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木本和草本植物。R.solanacearum作为一种土壤习居菌,一般情况下可在土壤中存活数年之久,随着土温升高,其会加剧活动,并极易从根部或带伤的茎部侵入植株,而后在维管束中大量繁殖,危害寄主,并可随流水、根与根接触、农事操作等多种途径广泛传播。此外,茄青枯拉尔氏菌还可在植株表面附生存活,并作为恢复土壤菌量的另外侵染源。因而对该病的防治十分困难。
目前,番茄青枯病防治的主要技术包括农业防治、种植抗病性品种、化学防治、土壤添加剂防治、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等。几十年来,虽然国内外学者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治做了大量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未有稳定有效的防治方法,其防治研究仍是个世界难题。而生物防治因具有无公害、无环境污染和防治作用专化性等优点在近年来倍受人们重视。虽然在茄科作物疾病的防治方面,其防治效果还不理想、不稳定,但却表现出巨大的潜力。
放线菌作为人们研究最早并应用到生产中的生防微生物,在生物防治方面具有巨大优势。从Cohn(1872)发现放线菌至今,已经报道了69个属约1700个种[7]。用于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放线菌主要是链霉菌属(Streptomyces)。该菌属一般通过两种途径对靶标致病菌发挥生防作用,其一是进入寄主植物组织内,诱发其产生产生抑菌物质,影响病原菌的繁殖与生长,最后导致靶标致病菌死亡;另一种则是于寄主体外通过抗生作用、竞争作用和重寄生作用,降低病原菌的致病性、侵染效率以及接种体密度,导致病原菌群体密度以及致病性下降。
与古老的细菌学和真菌学相比放线菌学还是门较年轻的学科,从世界上的第一株放线菌被发现起至今,才不过有百余年的时间[8]。但由于放线菌所特有的重要意义和巨大的经济价值,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该学科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中,拮抗放线菌的研究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土壤中的放线菌非常的丰富,但是,目前人们分离到的放线菌仅占土壤中所有放线菌的10%左右[9]。江苏地区土壤内菌种资源丰富,生防资源多种多样,而目前国内外利用拮抗放线菌来防治番茄青枯病的研究报道仍较少,且研究并不深入。因此,利用江苏本地的放线菌资源,筛选出具有生防潜力的拮抗放线菌,并利用其来防治番茄青枯病具有极高研究的价值。
本实验利用江苏本地资源,筛选出对番茄青枯拉尔氏菌有拮抗作用的放线菌菌株,并挑选其中的高效菌株对其生防潜力做进一步的研究鉴定,为番茄青枯病病害的防治提供一条新的途径,也为研发新的微生物农药打下一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供试菌种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前言1
1.材料与方法2
1.1材料 2
1.1.1供试菌种2
1.1.2供试番茄品种3
1.1.3供试培养基3
1.1.4供试酶、试剂及药品3
1.2方法 3
1.2.1番茄青枯病拮抗放线菌的筛选3
1.2.2拮抗菌st43菌株的鉴定4
1.2.3温度对拮抗菌株生长的影响5
1.2.4 pH值对拮抗菌株生长的影响5
1.2.5拮抗菌株的实际生防效果研究5
2.结果与分析5
2.1番茄青枯病拮抗放线菌的筛选5
2.2拮抗放线菌St43菌株的鉴定6
2.2.1 St43菌株的形态特征6
2.2.2 St43菌株的培养特征6
2.2.3 St43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6
2.3温度对St43菌株生长的影响7
2.4 pH值对St43菌株生长的影响7
2.5 St43菌株实际生防效果研究7
3.结论与讨论 7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致谢8
参考文献8
番茄青枯病高效拮抗菌的筛选
引言
前言
番茄俗称西红柿,又叫洋柿子、番李子、六月柿,在国外还有“爱情果”、“金苹果”的美称[1]。它属于茄科番茄属植物,兼具蔬菜和水果双重身份。其色泽亮红,味道鲜美,内含13种维生素和17种矿物质,其中还包括具有防病抗癌作用的番茄红素[2]。同时,番茄具有一定的营养保健价值,能生滓止渴、清热解毒和凉血平肝等[3]。此外,番茄制品是许多加工食品中非常宝贵的食品配料,全球食品工业对番茄的需求量一直稳定。成熟的番茄既可以鲜食,也可以加工成一系列的产品,例如番茄汁、调味番茄酱、番茄汤料、番茄原浆、番茄粉以及番茄沙司等。番茄是全球最受欢迎和种植最为广泛的蔬菜作物之一,其在全世界的栽培面积居各类蔬菜之首[4]。然而,番茄青枯病的害,严重地影响了番茄的生产。
番茄青枯病是由青枯拉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一种毁灭性的细菌性维管束病害,是一种世界性分布,对番茄生产影响巨大的番茄病害。多在炎热、多雨、潮湿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流行。我国台湾及长江流域各省均有发生,尤以四川、广西、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湖南等省区发病严重[5]。被侵染植株初期叶片白天萎垂,傍晚恢复,数天后整株枯死,但仍呈青绿色,天气潮湿时,病株出现由水渍状变为褐色的斑块,病茎维管束变褐,用手挤压有乳白色菌液溢出。一般田块发病率为25%~30%,严重者达80%以上,甚至全田植株枯死,给番茄生产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该病病原最早由E.F.Smith(1986)鉴定并定名为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E.F.Smith[4],1995年由YabUuchi更名为Ralstonia solanacearum[6]。该病菌菌系分化复杂,变异能力强,寄主范围广,可危害50多个科,数百种植物,包括农作物、果树、林木、花卉、药材、牧草、杂草等许多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木本和草本植物。R.solanacearum作为一种土壤习居菌,一般情况下可在土壤中存活数年之久,随着土温升高,其会加剧活动,并极易从根部或带伤的茎部侵入植株,而后在维管束中大量繁殖,危害寄主,并可随流水、根与根接触、农事操作等多种途径广泛传播。此外,茄青枯拉尔氏菌还可在植株表面附生存活,并作为恢复土壤菌量的另外侵染源。因而对该病的防治十分困难。
目前,番茄青枯病防治的主要技术包括农业防治、种植抗病性品种、化学防治、土壤添加剂防治、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等。几十年来,虽然国内外学者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治做了大量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未有稳定有效的防治方法,其防治研究仍是个世界难题。而生物防治因具有无公害、无环境污染和防治作用专化性等优点在近年来倍受人们重视。虽然在茄科作物疾病的防治方面,其防治效果还不理想、不稳定,但却表现出巨大的潜力。
放线菌作为人们研究最早并应用到生产中的生防微生物,在生物防治方面具有巨大优势。从Cohn(1872)发现放线菌至今,已经报道了69个属约1700个种[7]。用于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放线菌主要是链霉菌属(Streptomyces)。该菌属一般通过两种途径对靶标致病菌发挥生防作用,其一是进入寄主植物组织内,诱发其产生产生抑菌物质,影响病原菌的繁殖与生长,最后导致靶标致病菌死亡;另一种则是于寄主体外通过抗生作用、竞争作用和重寄生作用,降低病原菌的致病性、侵染效率以及接种体密度,导致病原菌群体密度以及致病性下降。
与古老的细菌学和真菌学相比放线菌学还是门较年轻的学科,从世界上的第一株放线菌被发现起至今,才不过有百余年的时间[8]。但由于放线菌所特有的重要意义和巨大的经济价值,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该学科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中,拮抗放线菌的研究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土壤中的放线菌非常的丰富,但是,目前人们分离到的放线菌仅占土壤中所有放线菌的10%左右[9]。江苏地区土壤内菌种资源丰富,生防资源多种多样,而目前国内外利用拮抗放线菌来防治番茄青枯病的研究报道仍较少,且研究并不深入。因此,利用江苏本地的放线菌资源,筛选出具有生防潜力的拮抗放线菌,并利用其来防治番茄青枯病具有极高研究的价值。
本实验利用江苏本地资源,筛选出对番茄青枯拉尔氏菌有拮抗作用的放线菌菌株,并挑选其中的高效菌株对其生防潜力做进一步的研究鉴定,为番茄青枯病病害的防治提供一条新的途径,也为研发新的微生物农药打下一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供试菌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hxycl/hxyhj/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