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贯云石散曲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看他的人生观
内容摘要:对历史人物的再评价是元散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曲作家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值得探究。贯云石是元散曲创作中成就最突出的少数民族作家,其散曲作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是足以与有“曲中李杜”之称的乔吉、张可久抗衡。贯云石散曲中涉及到十几个历史人物,包括屈原、陶渊明、李白、苏轼、甘罗等,他对这些人的态度褒贬不一。本文立足于贯云石散曲,首先对其散曲中出现的历史人物和他的态度进行分类,然后阐述他人生观内涵及产生的原因。
儒释道三教思想对干宝《搜神记》的影响
内容摘要:在对《搜神记》文本内容深入分析的前提下,在总结、借鉴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究了魏晋时期儒释道三教思想对《搜神记》的影响。虽然《搜神记》中记述了很多神仙鬼怪的故事,但是很多故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儒家的三纲五常等传统道德观念,干宝将儒家的伦理纲常与道教的神仙思想结合到了一起。道教的阴阳五行说、养生之道等神仙道教思想深刻地影响着干宝《搜神记》的创作,使得作品中充满着神仙道术和灵异鬼怪的故事。佛教的“死而复生”“因果报应”的基本教义也让干宝在作品中极力宣扬业报轮回的思想,劝诫人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善有
副词“迟早”的句法、语义、语用研究
内容摘要:选取了“迟早”这一反素词,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三个平面理论,采取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描写和解释相结合等方法,考察“迟早”在句法层面、语法意义和语用功能方面等特点。在句法上,通过大量语料分析,对“迟早”在句中的分布情况包括句首、句中、句末及它出现的句法特征作了详细探索与总结;在语义上,研究了“迟早”的语义背景及概念义,在使用中,“迟早”用的比较多的是概念义;在语用上,主要看了“迟早”的主观性、凸显性和它的篇章衔接方式,在篇章衔接方式里,分析了“迟早”的连用及它与其它副词的搭配使用。这三个平面既有联系
古汉语第二人称代词“汝”的研究
内容摘要:此次研究旨在研究古汉语第二人称代词“汝”在上古时期、中古时期以及近代这三个时期的使用频率,在各语料中充当的句子成分以及其包含的感情色彩这三个方面。主要采用了文献法的研究方法,在这三个时期分别选择部分语料进行数据统计,以此来科学解释“汝”在这三个时期的变化,进行比较,找出三个时期不同之处。由此得出“汝”的使用频率经由三个时期按不断上升直至顶峰再逐渐下降的趋势发展;而它在三个时期充当的句子成分主要以主语和宾语为主,定中结构的范围则不断扩大,以使其充当定语的能力不断增强;“汝”包含的感情色彩也在这三个
吴江方言声调差异研究
内容摘要:文章从吴江方言声调差异汇总入手,先列表比照再从调值调类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再从地域差异、新老差异等角度入手,分析新老方言的调值调类的差异,并对其进行图表汇总、对照、分析。考察发现,老派吴江各乡镇的方言的声调数量大多是8个,而黎里镇、铜罗镇和桃源镇是9个,多的一个声调是阳入细分为次阳入和阳入。而新派吴江各乡镇的方言声调数量有较大差异,松陵镇、同里镇、金家坝镇只有7个,减少的一个声调是阴上和阳上合并,盛泽镇、震泽镇声调数量保持不变,有8个声调,而铜罗镇和桃源镇的声调减少到8个,次阳入和阳入在新派方言中
吴江派戏曲中的吴地民俗文化研究——以《桃符记》、《西楼记》和《望湖亭》为例
内容摘要:吴江派是明代一个重要的戏曲流派,代表人物有沈璟、袁于令、沈自晋等人。吴江派戏曲中的吴地民俗文化研究,以沈璟的作品《桃符记》、袁于令的作品《西楼记》和沈自晋的《望湖亭》为例,展现了吴地民俗文化之一:衣食住行和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的特点是精致讲究,追求生活享受;婚丧嫁娶注重程序,讲求礼节仪式。吴地民俗文化之二:节令习俗和神灵崇拜,节令习俗关注气氛,表达美好愿望;神灵崇拜的特点是虔诚祝祷,祈求幸福安康。吴地民俗文化之三:商贾生意和琴棋书画,商贾生意重视积累财富,主张自食其力;琴棋书画文雅风骚,富有文化底
唐诗中的王屋山题材作品初探
内容摘要:通过在《全唐诗》中对“王屋”、“天坛”等关键词的检索,笔者统计出唐诗中的王屋山题材作品共计56首。从表现内容上看,唐诗中的王屋山题材作品可以分为以下四类:漫游山水、求仙访道、交游赠答、归隐闲居。求仙访道诗歌表现了王屋山在唐代道教中的特殊地位,是王屋山与其他高山不同的地方。唐诗中王屋山题材作品的艺术特征与其他高山题材作品大体相同。通过对唐诗中的王屋山题材作品做初步的总结与探索,一方面弥补了学术界在这一领域的缺失,一方面有利于我们了解唐朝时期的社会现实,尤其是唐人的道教信仰,这对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保持
时间副词“早晚”的句法、语义、语用研究
内容摘要:现代汉语中对时间副词“早晚”的研究少之又少,大多数的研究仅局限于阐释它的定义以及它从一个时间词发展到时间副词的语法化条件和过程。文章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语料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语料进行整理归纳,运用三个平面理论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对时间副词“早晚”进行分析、阐释。句法上,通过分析大量的语料,对能和时间副词“早晚”组合的句子成分及组合后所作的句法成分进行分析;语义上,从时间副词“早晚”的语义义项和语义指向两个方面来加以分析;语用上,从时间副词“早晚”的语体色彩、感情色彩、句
昆山方言代词研究
内容摘要:文章主要研究昆山方言中的代词,其代词系统可以分为人称代词、疑问代词和指示代词。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关于对方言中人称代词单、复数及其用法的探讨,发现其用法与普通话基本相同,即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等;二、关于对方言中指示代词用法的举例,对指示代词的研究主要从指示用法和非指示用法两方面着手;三、关于对方言中疑问代词的用法详解和非疑问用法的举例,对疑问代词的研究是从疑问用法和非疑问用法两个方面展开的。在将昆山方言与普通话进行比较的同时,分别对它们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可以发现,在一般情
汪曾祺与林斤澜小说创作比较—以“高邮系列”和“矮凳桥系列”为例
摘 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文坛出现了与宏大叙事主旋律不同的风格,其中汪曾祺和林斤澜似乎是比较醒目的存在,他们的写作给伤痕和反思文学潮涌的文坛吹来了清新的乡土新风:小说中没有明显的政治话语痕迹,没有浓烈的悲剧意识,没有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有的是最微小也是最基本的人情人性,让人耳目一新。本文试图以汪曾祺和林斤澜的家乡系列为例,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从展现他们类似的写作主题来表现汪曾祺和林斤澜对人性人世的共同关注,分析他们迥异的叙述手段来表现汪曾祺结构的“随便”和林斤澜的“苦心经营”,展现他们对人性人情的不同
汪曾祺与林斤澜小说创作比较—以“高邮系列”和“矮凳桥系列”为例
内容摘要:本文以双重视界来观照陆文夫笔下的“小巷世界”。这里的“小巷世界”指的是陆文夫所写的苏州市民风情小说。代表作有《小巷深处》、《小贩世家》、《美食家》等等。在陆文夫描绘的世界中,他充当着一个矛盾又统一的主角。他既是一个理性的社会思考者,又是一个感性的文学创作者。社会思考者指向的是陆文夫肯定社会的进步以及相对的现代化特征;文学创作者指向的是陆文夫深受古典文学的影响而对传统文化表现出偏爱。这二者也是对现代与传统的内涵的具体解释。在题材的选择、环境的描写以及人物的刻画中陆文夫寻求现代与传统的对立统一。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