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礼治思想研究以论语为中心的考察(附件)【字数:13478】
礼治是在西周时期被建立起来的,历史上有周公“制礼作乐”这样的说法,但是到了春秋时期,西周建立起来的礼治却遭到巨大的破坏,出现了“礼崩乐坏”的现象。本文以孔子时代为背景对礼治思想进行研究。孔子把恢复周礼视为己任,不但继承了西周时期的礼治思想,还提出“仁”的思想,把两者结合起来,也就形成了孔子的礼治思想。孔子提出的礼治主要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道德情感为纽带,以君子为主体,以教化为手段。在主张礼治的同时也主张德治。现代社会价值取向更趋于复杂和多元。人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同时也更加物欲化,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人文精神的弱化和道德的下滑。这样就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人正常的发展轨道。孔子的礼治思想提倡人际和谐,有利于和谐社会及新型世界秩序的建立。关键词孔子;礼治;当代价值
目录
0引言1
1孔子礼治思想的产生前提 1
1.1孔子礼治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1
1.2孔子礼治思想产生的思想渊源2
1.3孔子礼治思想产生的个人因素2
2孔子礼治思想的主要内容3
2.1从周与复礼3
2.2礼治的世界4
2.3礼治的主体6
2.4礼与德7
2.5礼与法8
3孔子礼治思想的价值挖掘 9
3.1孔子礼治思想的基本特点9
3.2孔子礼治思想的当代价值10
结论12
致谢13
参考文献14
孔子礼治思想研究——以《论语》为中心的考察
0 引言
古代中国是一个礼治社会。在中国礼治社会形成的过程中,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代以来,伴随着传统社会结构的瓦解,礼治主义也逐渐从社会的前台隐退,成为一种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潜在因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研究孔子的礼治思想,不仅有利于理解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而且有助于理解当前的中国政治文化与社会心理。非但如此,工业文明和商品经济在带来极为丰富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造成了整个社会的物欲横流,人成了欲望的奴隶。因此,研究孔子的礼治主义,对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和谐,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以上的认识,本文以“孔子礼治思想”为研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对象,由于孔子的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中,因此本文将以《论语》为最基本的文献,梳理孔子的礼治思想,并发掘其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1孔子礼治思想的产生前提
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1]”也就是说要深刻地理解一个人的作品,那就必须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如果想要了解这个作者的生平那么就要回到他的时代要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因此我们在欣赏文学文学作品之前,就要先介绍作者得生平以及时代背景。这种方法,就叫做“知人论世”。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孔子的礼治思想,就有必要对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思想渊源及个人因素进行一番考察。
1.1孔子礼治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2]”礼乐行之有效,除了礼本身很完备,而且有天命神学、现实王权与井田制的保障。西周末年,就已经出现了怨天、骂天的言论,最终发展为一股人文思潮,西周之礼赖以维系的神学基础被逐渐瓦解。而现实王权的衰落使西周之礼失去了政治上的保障。自平王东迁后,“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3]149”随后,礼乐文明的经济制度也逐渐开始瓦解。公元前594年(鲁宣公十五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以法律的形式承认了土地私有制,不再将土地划分为私有与公有,所有土地都需要交纳土地税,这种新的赋税制度,带来了土地所有制的变化,“这种巨大的变化,因铁制农具的使用而愈益加速” [4]。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力,提升了各诸侯国的实力。于是,“礼坏乐崩”也成了不可避免的趋势。“周室既卑,诸侯失礼于天子。[5]”伴随“诸侯失礼于天子”的是“大夫失礼于诸侯”。在封国内,大夫违礼僭越之事层出不穷。各诸侯僭越礼法,陆续自立为王,周天子丧失了号令诸侯的能力,对于各诸侯称王的做法不敢进行干涉,局势动荡。“礼坏”之后,与之相关联的“乐”也“崩”了:“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6]197”总之,礼乐崩坏,“天下无道”是春秋时代的基本特征,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孔子提出了自己的礼治思想。
1.2孔子礼治思想产生的思想渊源
孔子礼治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对西周之礼进行改造的结果。换言之,西周之礼是孔子礼治思想的第一个思想资源。从内容上看,西周之礼是十分完备的,以至于《中庸》中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7]35”的说法。随着西周的灭亡,西周之礼也失去了生机,只留下了礼的僵死的躯壳——仪。孔子继承的,恰恰是西周之礼的躯壳,当然,他也为礼注入了灵魂——仁。这关乎孔子礼治思想的第二个思想资源:西周以来的人文主义精神。周灭商之后,西周的统治者为了论证周代商的合法性,用“天”取代了商的至上神“帝”,将“德”融入其天命神学之中,从而突出了社会治乱中人与德的因素,这种“敬德保民”的思路播下了人文思潮萌芽的种子。春秋时期,这种子终于发芽,成为一股蓬勃而起的人文思潮。经过季梁、史嚚、子产等思想家的努力,最后由老子彻底否定了天神的权威。
1.3孔子礼治思想产生的个人因素
孔子自身的个人因素也对其礼治思想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设俎豆,设礼容。[3]1906”也就是说,孔子很小的时候受到礼的耳濡目染,对西周之礼十分熟悉,而且有感情上的认同。此为其一。其二,孔子是一个十分好学之人,并且终生不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6]12”由于好学,所以孔子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知识,从而为创立自己的学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三,孔子十分自信,认为自己承担着延续并发扬周文的天命:“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6]88”无论是成就一番事业还是创立一种学说,都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孔子的意志来自于“文在兹”的自信与担道意识。其四,孔子复杂的人生经历是其礼治思想形成的重要因素。孔子年轻的时候贫穷且地位低下,成年以后一心想得君行道,但始终未能如愿,无奈之下,老年回到故国授徒编书。但无论何时何地,孔子都未放弃自己的追求,所谓“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6]36”认为君子就算是吃完一顿饭的时间也不能忘记仁德,仓促紧迫之际一定要实行仁德,在颠沛流离之际一定要实行仁德,这又何尝不是夫子自道?
目录
0引言1
1孔子礼治思想的产生前提 1
1.1孔子礼治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1
1.2孔子礼治思想产生的思想渊源2
1.3孔子礼治思想产生的个人因素2
2孔子礼治思想的主要内容3
2.1从周与复礼3
2.2礼治的世界4
2.3礼治的主体6
2.4礼与德7
2.5礼与法8
3孔子礼治思想的价值挖掘 9
3.1孔子礼治思想的基本特点9
3.2孔子礼治思想的当代价值10
结论12
致谢13
参考文献14
孔子礼治思想研究——以《论语》为中心的考察
0 引言
古代中国是一个礼治社会。在中国礼治社会形成的过程中,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代以来,伴随着传统社会结构的瓦解,礼治主义也逐渐从社会的前台隐退,成为一种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潜在因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研究孔子的礼治思想,不仅有利于理解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而且有助于理解当前的中国政治文化与社会心理。非但如此,工业文明和商品经济在带来极为丰富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造成了整个社会的物欲横流,人成了欲望的奴隶。因此,研究孔子的礼治主义,对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和谐,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以上的认识,本文以“孔子礼治思想”为研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对象,由于孔子的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中,因此本文将以《论语》为最基本的文献,梳理孔子的礼治思想,并发掘其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1孔子礼治思想的产生前提
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1]”也就是说要深刻地理解一个人的作品,那就必须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如果想要了解这个作者的生平那么就要回到他的时代要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因此我们在欣赏文学文学作品之前,就要先介绍作者得生平以及时代背景。这种方法,就叫做“知人论世”。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孔子的礼治思想,就有必要对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思想渊源及个人因素进行一番考察。
1.1孔子礼治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2]”礼乐行之有效,除了礼本身很完备,而且有天命神学、现实王权与井田制的保障。西周末年,就已经出现了怨天、骂天的言论,最终发展为一股人文思潮,西周之礼赖以维系的神学基础被逐渐瓦解。而现实王权的衰落使西周之礼失去了政治上的保障。自平王东迁后,“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3]149”随后,礼乐文明的经济制度也逐渐开始瓦解。公元前594年(鲁宣公十五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以法律的形式承认了土地私有制,不再将土地划分为私有与公有,所有土地都需要交纳土地税,这种新的赋税制度,带来了土地所有制的变化,“这种巨大的变化,因铁制农具的使用而愈益加速” [4]。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力,提升了各诸侯国的实力。于是,“礼坏乐崩”也成了不可避免的趋势。“周室既卑,诸侯失礼于天子。[5]”伴随“诸侯失礼于天子”的是“大夫失礼于诸侯”。在封国内,大夫违礼僭越之事层出不穷。各诸侯僭越礼法,陆续自立为王,周天子丧失了号令诸侯的能力,对于各诸侯称王的做法不敢进行干涉,局势动荡。“礼坏”之后,与之相关联的“乐”也“崩”了:“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6]197”总之,礼乐崩坏,“天下无道”是春秋时代的基本特征,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孔子提出了自己的礼治思想。
1.2孔子礼治思想产生的思想渊源
孔子礼治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对西周之礼进行改造的结果。换言之,西周之礼是孔子礼治思想的第一个思想资源。从内容上看,西周之礼是十分完备的,以至于《中庸》中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7]35”的说法。随着西周的灭亡,西周之礼也失去了生机,只留下了礼的僵死的躯壳——仪。孔子继承的,恰恰是西周之礼的躯壳,当然,他也为礼注入了灵魂——仁。这关乎孔子礼治思想的第二个思想资源:西周以来的人文主义精神。周灭商之后,西周的统治者为了论证周代商的合法性,用“天”取代了商的至上神“帝”,将“德”融入其天命神学之中,从而突出了社会治乱中人与德的因素,这种“敬德保民”的思路播下了人文思潮萌芽的种子。春秋时期,这种子终于发芽,成为一股蓬勃而起的人文思潮。经过季梁、史嚚、子产等思想家的努力,最后由老子彻底否定了天神的权威。
1.3孔子礼治思想产生的个人因素
孔子自身的个人因素也对其礼治思想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设俎豆,设礼容。[3]1906”也就是说,孔子很小的时候受到礼的耳濡目染,对西周之礼十分熟悉,而且有感情上的认同。此为其一。其二,孔子是一个十分好学之人,并且终生不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6]12”由于好学,所以孔子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知识,从而为创立自己的学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三,孔子十分自信,认为自己承担着延续并发扬周文的天命:“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6]88”无论是成就一番事业还是创立一种学说,都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孔子的意志来自于“文在兹”的自信与担道意识。其四,孔子复杂的人生经历是其礼治思想形成的重要因素。孔子年轻的时候贫穷且地位低下,成年以后一心想得君行道,但始终未能如愿,无奈之下,老年回到故国授徒编书。但无论何时何地,孔子都未放弃自己的追求,所谓“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6]36”认为君子就算是吃完一顿饭的时间也不能忘记仁德,仓促紧迫之际一定要实行仁德,在颠沛流离之际一定要实行仁德,这又何尝不是夫子自道?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xzzjy/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