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中国视域下中国古代生态环境思想研究

摘 要从十八大习主席总书记提出美丽中国建设以来,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我国国土幅员辽阔,环境问题的处理面临复杂多样性的难题,如何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完善生态环境体系的建设,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是我们应该思考的一个长远问题。我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优秀思想文化长河奔腾不息,关于环境思想的政治理念于历代也多有体现。本文立足于社会主义新时期,在建设美丽中国视域下,利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以及多学科综合的方法,回首古代优秀环境保护思想,环境保护制度,汲取有益成分,为当下环境保护体系建设提供借鉴,推动美丽中国的建设。
目 录
前 言 1
(一)研究背景 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3
(四)研究方法 4
一、建设美丽中国与环境文明观 5
(一)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容主旨 5
(二)环境文明观的内涵及意义 5
二、中国古代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与实践 7
(一) 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7
(二) 道法自然,尊重万物自然本性 8
(三) 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8
(四) 设立制度,保护环境 9
三、以古为鉴,助力新时代中国环境保护建设 11
(一)尊重自然规律,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11
(二)知止不殆,构建可持续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11
(三)顺时取物,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治理 12
(四)借鉴古法,建立完备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 13
结 论 15
参考文献 16
致 谢 18
前 言
(一)研究背景
“美丽中国”这一概念历经多次全国党代会,其内涵理念不断丰富。十八大报告首次专章论述了生态环境这一主题,同时也是首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并指出:建设生态环境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 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九大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更是进行了进一步的创新与扩充,这些会议理念要求对于我们新时期环境保护建设都有指导引领的积极意义。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随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新的理念和要求也继之而来,同样建设美丽中国,我们也要融进新的文明理念。对于美丽中国的建设,必然离不开对新时代环境文明的建设,如何在新矛盾下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生态环境,是我们目前遇到的新问题。我国拥有近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其中就蕴含着丰富的环境保护思想理念,这些优秀的文化理念为我们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
在建设美丽中国视域下,对我国古代环境保护思想进行深入研究,探究我国古代环境保护思想的内涵及实践。紧扣习主席在十八大对于建设美丽中国主旨内容,在古代环境保护思想中探寻对我国新时代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的有益思想,加以借鉴和吸收、创新,为新时代下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借鉴。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外国学者对于中国古代生态环境思想研究比较少。他们大部分认为,中国缺乏一套系统完备的生态体制。其中比较著名的西方环境伦理学的代表人物,被誉为“环境伦理学之父”的罗尔斯顿为:“ 如果不确立起一门属于中国自己的环境伦理学,就不会有地球伦理学,也就不会有人类与家园星球的和谐。”虽然他强调的是要建立环境伦理学、地球伦理学,但基础还是从环境保护思想出发。
外国学者在生态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于具体生态建设方面,在19世纪,就有学者提出了这方面的观点。1898 年,埃比尼泽?霍华德在其著作《明日的田园城市》( 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中提出:“可以把一切最生动活泼的城市生活的优点和美丽,与愉快的乡村环境和谐地组合在一起,建设一种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即‘田园城市’( Garden Cities)。”还有国外学者在自己文章中提出了关于建设生态村的基本原则,即:规模适宜、功能完备、低影响及可持续发展、向心规划及文化建设的原则。将生态村归纳为四种类型:生态村分为生态现代化转型类、生态修复类、自给自足类、智慧生态类4 大类型。
总之,国外学界在生态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且多集中在生态建设方面,对于生态环境思想、生态文化理论方面的研究较少。
2、国内研究现状
由于我国历史文化久远,博大精深,所以对于我国学者对古代生态环境思想的研究较多,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生态环境思想史、古代对生态问题的思考解决、以及古代生态环境思想对当今启示三个方面。
(1)生态环境思想史方面的研究:
在这方面的研究的学者多集中于对生态环境思想演变的阐述,他们研究的内容形式,多为对各朝各代生态环境思想的特点、规律以及与古代哲学之间关系的论述。
在此研究领域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是赵杏根,他在他的代表作《中国生态环境思想史》中提出,中国古代生态环境思想最为主要的特点,即:人类中心与仁民爱物,生态理性和生态感情,生态主题的社会性,等等。其中他对于两宋时期的蝗灾治理方面归纳的规律最为突出,总结出:从“灾异说”的笃信到质疑,再到对“灾异说”的理论突破,最终实现对蝗灾治理实践的突破。
至于生态与哲学关系方面,著名哲学大师汤一介说,为什么现在“天人合一”思想受到大家的重视,我想和当今发生的“生态”危机有关。他认为:哲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环境思想,生态环境思想运用到生态建设中,正是哲学理论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
(2)古代对生态问题的思考、解决方面的研究
生态环境问题历朝历代都关系着社会稳定、人民福祉,尤其在古代,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且社会生产力并不是那么发达,生态环境的好坏与农作物的产量高低的关系就更加密切了,所以统治者对此极为重视,这也就带动古代先贤对于生态问题的思考、解决。当然古人对于这些思考的总结,所编著的书籍已经很难找到。我们只能通过现当代学者的总结梳理来了解当初的研究现状。其中《两宋生态环境变迁史》一书,对于两宋生态环境的演变变迁,变迁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当然最重要的,由此产生的思考都做了详细的总结阐述。作者张全明在本书中总结提出了自己对于当今生态环境建设的启示和意见,即:生态问题的本质是人的问题;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xzzjy/15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