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社区邻里关系的比较研究_以江苏省为例

城乡社区邻里关系的比较研究_以江苏省为例[20200107192749]
邻里关系是指以居住地域毗连为条件,在日常生活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认同感和情感联系、主要通过道德手段进行调节的户与户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淮安市上海路社区和南陈集镇165名居民的调查结果表明:在邻里交往互动方面,城乡社区邻里交往规模不存在显著差异,交往频率、人情往来和交往地点存在显著差异;在邻里认知方面,城乡社区邻里交往现状满意度和邻里关系满意度不存在显著差异,邻里变化认知和居住安排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在邻里认同方面,城乡社区邻里交往意愿和邻里交往重要性不存在显著差异,邻里交往必要性和邻里相处方式存在显著差异;在邻里相互支持程度方面,城乡社区邻里物质支持程度不存在显著差异,精神支持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城市社区,乡村社区,邻里关系,比较
目 录
1 引言1
2 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2
2.1 调查对象的选择2
2.2 研究程序与研究工具3
3 城乡社区邻里交往互动的比较3
3.1 城乡社区邻里交往规模的比较3
3.2 城乡社区邻里交往频率的比较4
3.3 城乡社区邻里交往地点的比较4
3.4 城乡社区邻里人情往来的比较5
4 城乡社区邻里认知的比较6
4.1 城乡社区邻里关系变化认知的比较6
4.2 城乡社区邻里居住安排满意度的比较7
4.3 城乡社区邻里交往现状满意度的比较8
4.4 城乡社区邻里关系满意度的比较8
5 城乡社区邻里认同的比较9
5.1 城乡社区邻里交往必要性的比较9
5.2 城乡社区邻里交往意愿的比较10
5.3 城乡社区邻里交往重要性的比较10
5.4 城乡社区邻里相处方式的比较11
6 城乡社区相互支持程度的比较12
6.1 城乡社区邻里相互之间物质支持的比较12
6.2 城乡社区邻里相互之间精神支持的比较14
结论 16
致谢 17
注释 18
参考文献19
附录:淮安市城乡社区居民邻里关系调查问卷20
1 引言
费孝通先生曾对邻里作了这样的界定,“邻里就是一组户的组合,他们有着很亲密的日常接触并且互相帮助,互相承担着特别的社会义务。这个村里习惯上把他们住宅两边各五户作为邻里。对此,将其称做‘邻里’的名词”[1]。从顾朝林编著的《城市社会学》中可知,邻里又指住地毗连的人们形成密切的互动关系,有着显著的认同感和感情联系,由此构成相对独立的小群体[2]。还有其他学者认为邻里是在地缘关系基础上结成的友好往来、守望相助的共同体,它既指左邻右舍几户人家,也指一个小村落或一个居民点等。而当今社会强调构建和谐社区邻里关系,其指社区居民在与邻里的交往过程中互相真诚相待、友好相处、和谐相邻,具体表现为邻里之间有一致的基本利益,相容性强的心理,彼此认同的感情,共同的社区归属感和行为准则,能够互相帮助、关系融洽,人文环境优美,氛围和谐[3]。由此可见,虽然不同学者对社区邻里关系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大都认为邻里关系反映了社区居民的精神面貌及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它从微观角度反映整个社区的管理和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经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城市化必然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城市大规模的改造,大拆大建的开发方式,商业化高度的运作,虽然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城市风貌,但使得传统的城市空间形态、生活方式渐渐消失,破坏了传统的邻里关系。尽管现代住区的人们近在咫尺,一般情况下他们总是会来往甚少,邻里关系冷漠,导致邻里间的无助感增强和人际关系的退化[4]。田凯、朱敏(2007)认为当前中国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状况如下:邻居间相互交往变少、交往程度降低;邻居间缺乏深入了解,相互了解程度降低;邻里关系的相互支持功能逐渐弱化,相互支持功能程度较低[5]。董长弟(2007)指出当前农村邻里关系也不如从前和睦,甚至会出现不和谐的现象。传统上因为农村邻里之间相似的生产生活方式,所以邻里关系是和睦的,交往方式充满了人情味。然而,目前农村邻里之间却出现了由于种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不和谐现象[6]。在王武朝(2013)看来,从乡村到城市中,由于人们之间相互信任的逐渐减少,造成如今邻里关系的淡漠[7]。
现有的社区邻里关系研究,总的来说,分为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大部分都是理论研究。本课题从城乡社区邻里关系的比较视角出发,以淮安市上海路社区和南陈集镇为例,以当地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立足研究实际,从整体上把握城乡社区邻里关系的异同。本课题通过对现代社会城市社区和乡村社区的邻里关系进行系统地研究,除研究城乡社区邻里关系的现状外,将着重从邻里交往互动、邻里认知、邻里认同和邻里相互支持程度四个方面比较城市和农村社区两者邻里关系的异同。
2 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调查对象的选择
以江苏省淮安市清河区的上海路社区作为城市社区的调查点,以区的南陈集镇作为农村社区的调查点,各选取100名社区居民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180份,回收率为90%,其中有效问卷165份,有效回收率为82.5%。在回收的165份有效问卷中,城市社区90份,占54.5%,农村社区75份,占45.5%。调查对象的具体构成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1 调查对象构成表
背景变项 人数 百分比(%)
性别 男 60 36.4
女 105 63.6
年龄 18岁及以下 31 18.8
18-30岁 32 19.3
31-60岁 75 45.5
60岁及以上 27 16.4
学历 小学及以下 48 29.1
初中 56 33.9
高中(含中专、技校) 37 22.5
大学本科或专科 24 14.5
婚姻状况 未婚 47 28.5
已婚有配偶 87 52.7
离异 15 9.1
丧偶 16 9.7
月收入 1000元以下 67 40.6
1000-3000元 68 41.2
3000元以上 30 18.2
合计 165 100
2.2 研究程序与研究工具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分为三步。第一步,通过文献法,搜集大量文献资料,对课题的核心概念和相关研究成果形成一个比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第二步,编制调查问卷并收集调查资料。首先,根据相关研究文献,结合个人思考,将邻里关系分成邻里交往互动、邻里认知、邻里认同和邻里相互支持四个维度,并在每一维度下设计具体指标,进而形成邻里关系调查的具体问题。然后,加入调查指导语以及“性别、年龄、学历、婚姻状况和月收入”等人口社会学背景变量,命名为“城乡社区居民邻里关系调查问卷”,排版印刷并进行施测。最后,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回答完整性与真实性的检查,漏答项目超过5条的问卷予以剔除,没有按照要求填写问卷的予以剔除,作答有明显反应倾向(如答案以某种规律出现)的问卷予以剔除。通过问卷调查,可以收集到大量相关数据资料,用以进行城市和农村社区邻里关系的比较。第三步,对符合要求的问卷调查数据资料进行整理与分组,运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并据此展开论文内容的撰写。
3 城乡社区邻里交往互动的比较
邻里交往互动是发生在社区邻里之间的互动,是一种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互动,可以分为邻里交往规模、交往频率、交往地点及人情往来等方面。因此,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城乡社区邻里交往互动的现状,比较城乡社区邻里交往互动的异同。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xzzjy/28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