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藏汉民族关系发展研究(附件)【字数:16478】
摘 要摘 要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比较落后,要加快发展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必须依靠各民族的力量。随着西部大开发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藏汉两民族的交往日益加深,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西藏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区,存在着以藏汉民族为主体的多元社会格局,但藏汉民族在文化、宗教、语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基于此,仅以藏汉民族交流与互动为视角,对西藏藏汉民族关系的历史及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分析,了解和把握新时期影响藏汉民族关系发展重要因素,总结藏汉民族在发展与交往中的经验教训,并对促进藏汉民族文化间的理解与包容,以及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给出了一些建议。关键词藏汉民族关系;团结 ;和谐发展
目 录
0引言 1
1民族关系概述 1
1.1民族与民族关系 1
1.2我国民族关系的历史渊源 2
1.3 我国新型的民族关系 3
2 藏汉民族关系的历史回顾、现状及发展趋势 4
2.1 历史回顾 4
2.2 藏汉民族关系的现状 5
2.3 日常生活中的藏汉民族关系——以拉萨市城关区纳金小区为例 5
2.4 藏汉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 9
3 新时期藏汉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 11
3.1 政治因素 11
3.2 经济因素 11
3.3 宗教因素 12
3.4 人口迁移 12
4 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建议 13
4.1 建立良好的民族政治机制 13
4.2 促进各民族经济发展构建和谐民族关系 13
4.3 妥善处理好民族宗教问题 14
4.4 促进藏汉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 15
4.5 正确看待藏汉民族的文化差异 16
结论 17
致谢 18
参考文献 19
新时期藏汉民族关系发展研究
0引言
民族融洽、社会稳定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基础。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中的重大社会问题,民族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深刻影响着民族地区的稳定、发展。西藏民族关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系随着社会的变革,不断的有新的内容注入。党和政府对西藏的民族关系研究有了高度的重视,全国人民对西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随着西部大开发和市场经济的推进,藏汉民族交往关系更加友好。
近些年,西藏的藏汉民族关系在国内外分裂势力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不断显现出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多样性、敏感性,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在全球化进程中,国际环境的变化对西藏的民族、文化、宗教问题的影响也日益增加,国际的反动势力与国内的民族分裂主义加紧对西藏进行分化和西化,一些民族分裂势力不断的挑起藏汉民族争端、制造民族分裂来达到其目的,这些对西藏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民族关系已成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因此,在党和政府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新阶段,西藏的这种不稳定隐患的存在会阻碍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因此,新形势下研究如何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实现各民族共同和谐发展的社会目标,就显得迫在眉睫。
1民族关系概述
1.1民族与民族关系
民族是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所形成的稳定的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是指在文化、历史、宗教、语言、文化、习俗等与其他人群在客观上有所区分的一群人。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个国家可以有不同民族,一个民族可以生活在不同的国家里。但现代的民族(国族)概念,可以是以国度为标准的人群划分,也可以是单指有共同的文化概念,而没有共同的语言、历史、宗教来源的人群。现代同一个民族可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同一个民族也可有不同的历史渊源,不同的民族也可用相同的语言;不同的民族也可在后期融合成新的民族。
民族关系是民族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民族关系是指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不同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相互联系。民族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它是一种在人们的交往联系中,具有社会性和民族性双重特性的社会关系,是以民族出生或族籍为依据而发生的社会关系[1]。”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关系各有特点,就我国来说,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关系,它表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领域,并且随着社会关系的发展而不断的变化发展。
1.2我国民族关系的历史渊源
1.2.1 思想渊源
从古至今中国在各领域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外儒内法的封建君主专制在解决民族问题中多采取中庸仁政的理念。儒家文化作为整个中华文化的典范,其本质就是在不断地追求和协的平衡。而儒家提倡的“君子和而不同”的观念又将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在看待少数民族问题上,儒家强调各民族的合作和团结,主张君王应采用“怀柔”的政策对待少数民族,以文化影响,潜移默化的渗透为主,反对杀戮和政治镇压。“尤其对于边远地区的蛮、戎、夷、狄(‘四夷’)的态度方面,反对以武力暴力征服,多采取说服教育,并帮助其休养生息,安居乐业。即以‘中和’的观念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实现和谐的状态。可以说华夏民族之所以能在当时处于主导地位,最成功的办法就是淡化夷夏的不同的意识,在各领域不分民族,只论文化,夷狄受到周礼的教化,逐渐认同接受先进的华夏文化,最终与华夏融合[2]。”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儒家文化对促使中华民族实现和谐团结的局面具有的强大的同化力。当然不可否认,儒家文化有其固有的缺陷和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关系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由于历史的多样性和环境的复杂性,妥善处理好民族问题,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对我国意义重大。
1.2.2 从民族迁移探索民族关系的历史渊源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多元一体”的多民族经历了“由南向北”、“由北至南”、“从东到西”三次大的人口迁移,象征着我国国家的萌芽、形成和成熟。我国境内现居的人口,都是在45万年前,由南部边界地区进入中国西南地区,一部分人留在西南,另一部分人继续北上,经历不断分化,融合后完成了中国人类史上第一次人口迁移;南宋时期为解决北强南弱的局面,开始进行“由北至南”的重心转移,使长期存在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南北不平衡的状态被打破。而“从东向西”的转移则是历代君王拓展领土,建立封地的主要变现[3]。从中国三次重要的人口迁移可以看出,各少数民族其实均起源于一个地区,只是由于在人口迁移的过程中,受不同环境的影响,占据各地区的民族形成了有着自己特色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但同根同源的关联是不可隔断的,各民族只有统一团结起来,共同发展才会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共同繁荣。
目 录
0引言 1
1民族关系概述 1
1.1民族与民族关系 1
1.2我国民族关系的历史渊源 2
1.3 我国新型的民族关系 3
2 藏汉民族关系的历史回顾、现状及发展趋势 4
2.1 历史回顾 4
2.2 藏汉民族关系的现状 5
2.3 日常生活中的藏汉民族关系——以拉萨市城关区纳金小区为例 5
2.4 藏汉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 9
3 新时期藏汉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 11
3.1 政治因素 11
3.2 经济因素 11
3.3 宗教因素 12
3.4 人口迁移 12
4 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建议 13
4.1 建立良好的民族政治机制 13
4.2 促进各民族经济发展构建和谐民族关系 13
4.3 妥善处理好民族宗教问题 14
4.4 促进藏汉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 15
4.5 正确看待藏汉民族的文化差异 16
结论 17
致谢 18
参考文献 19
新时期藏汉民族关系发展研究
0引言
民族融洽、社会稳定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基础。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中的重大社会问题,民族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深刻影响着民族地区的稳定、发展。西藏民族关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系随着社会的变革,不断的有新的内容注入。党和政府对西藏的民族关系研究有了高度的重视,全国人民对西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随着西部大开发和市场经济的推进,藏汉民族交往关系更加友好。
近些年,西藏的藏汉民族关系在国内外分裂势力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不断显现出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多样性、敏感性,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在全球化进程中,国际环境的变化对西藏的民族、文化、宗教问题的影响也日益增加,国际的反动势力与国内的民族分裂主义加紧对西藏进行分化和西化,一些民族分裂势力不断的挑起藏汉民族争端、制造民族分裂来达到其目的,这些对西藏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民族关系已成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因此,在党和政府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新阶段,西藏的这种不稳定隐患的存在会阻碍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因此,新形势下研究如何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实现各民族共同和谐发展的社会目标,就显得迫在眉睫。
1民族关系概述
1.1民族与民族关系
民族是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所形成的稳定的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是指在文化、历史、宗教、语言、文化、习俗等与其他人群在客观上有所区分的一群人。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个国家可以有不同民族,一个民族可以生活在不同的国家里。但现代的民族(国族)概念,可以是以国度为标准的人群划分,也可以是单指有共同的文化概念,而没有共同的语言、历史、宗教来源的人群。现代同一个民族可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同一个民族也可有不同的历史渊源,不同的民族也可用相同的语言;不同的民族也可在后期融合成新的民族。
民族关系是民族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民族关系是指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不同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相互联系。民族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它是一种在人们的交往联系中,具有社会性和民族性双重特性的社会关系,是以民族出生或族籍为依据而发生的社会关系[1]。”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关系各有特点,就我国来说,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关系,它表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领域,并且随着社会关系的发展而不断的变化发展。
1.2我国民族关系的历史渊源
1.2.1 思想渊源
从古至今中国在各领域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外儒内法的封建君主专制在解决民族问题中多采取中庸仁政的理念。儒家文化作为整个中华文化的典范,其本质就是在不断地追求和协的平衡。而儒家提倡的“君子和而不同”的观念又将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在看待少数民族问题上,儒家强调各民族的合作和团结,主张君王应采用“怀柔”的政策对待少数民族,以文化影响,潜移默化的渗透为主,反对杀戮和政治镇压。“尤其对于边远地区的蛮、戎、夷、狄(‘四夷’)的态度方面,反对以武力暴力征服,多采取说服教育,并帮助其休养生息,安居乐业。即以‘中和’的观念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实现和谐的状态。可以说华夏民族之所以能在当时处于主导地位,最成功的办法就是淡化夷夏的不同的意识,在各领域不分民族,只论文化,夷狄受到周礼的教化,逐渐认同接受先进的华夏文化,最终与华夏融合[2]。”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儒家文化对促使中华民族实现和谐团结的局面具有的强大的同化力。当然不可否认,儒家文化有其固有的缺陷和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关系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由于历史的多样性和环境的复杂性,妥善处理好民族问题,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对我国意义重大。
1.2.2 从民族迁移探索民族关系的历史渊源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多元一体”的多民族经历了“由南向北”、“由北至南”、“从东到西”三次大的人口迁移,象征着我国国家的萌芽、形成和成熟。我国境内现居的人口,都是在45万年前,由南部边界地区进入中国西南地区,一部分人留在西南,另一部分人继续北上,经历不断分化,融合后完成了中国人类史上第一次人口迁移;南宋时期为解决北强南弱的局面,开始进行“由北至南”的重心转移,使长期存在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南北不平衡的状态被打破。而“从东向西”的转移则是历代君王拓展领土,建立封地的主要变现[3]。从中国三次重要的人口迁移可以看出,各少数民族其实均起源于一个地区,只是由于在人口迁移的过程中,受不同环境的影响,占据各地区的民族形成了有着自己特色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但同根同源的关联是不可隔断的,各民族只有统一团结起来,共同发展才会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共同繁荣。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xzzjy/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