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对中国锐实力认知状况实证研究驻济大的调查

摘 要“锐实力”作为热度很高的词汇近来逐渐进入国际社会的视野,公众都对这个新名词感觉有些许陌生。究其来源,“锐实力”是西方制造出来的一个政治新名词。中国“锐实力”主要指的是政府主导着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并且怀有对西方国家价值观渗透、干预文化领域等各种自由的政治目的。西方一贯喜欢编造各种术语概念,但是“锐实力”一词诞生之目的过于明显,很快被西方媒介用来描述中俄行为。不少西方杂志都刊登了著名学者对中俄“锐势力”的探讨,甚至研究怎样用本国的软实力抵抗外来的锐势力。这为我们大学生提出了要求,我们应该认知中国“锐实力”,警惕西方“锐实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
目 录
前言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综述 1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3
(四)研究方法 3
一、中国“锐实力”的起源与发展 5
(一)中国“锐实力”的起源 5
(二)中国“锐实力”的发展 6
(二)中国“锐实力”的实质 7
二、青年大学生关于中国“锐实力”认知调研的概况 8
(一)调研总体概况 8
(二)调研内容设定 8
(三)调研样本选择 9
三、青年大学生关于中国“锐实力”调研的数据分析 11
(一)对中国“锐实力”概念的调研数据分析 11
(二)对中国综合实力发展的调研数据分析 14
(三)对中国“锐实力”认知的重要性的调研数据分析 16
四、结论与建议 18
(一)收获方面 18
(二)经验教训 18
(三)建议 18
参考文献 20
致 谢 22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
近来,在美国设立的多所孔子学院被关闭,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而一向给世界民众自由民主形象的美国与西方是以文化吸引力对别的国家产生了影响,所以称为软实力;而中国是“新威权主义”国家,如果对别的国家产生了影响,那一定不是基于文化吸引力,而是“利用结合了颠覆、欺凌和压迫的手段”,所以只能叫“锐实力”(sharp powe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r)。
当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试图挑战一个守成大国时,通常情况下会爆发冲突乃至战争,这就是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因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提出而得名,这样的情势,在中国与西方,特别是美国之间,也正在显现。即使中国不寻求占领外国的土地,很多人却担心,中国正试图占据外国的人心。因此,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调整话语策略,硬是把中国正常的对外交流与合作认作一种敌意行为,煽动国际舆论。这样做的目的明显是要输出他们自己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推广普世价值,推行文化霸权,用自己标尺衡量世界。他们坚持“西方文明优越论”,遏制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对外输出,削弱中国对外影响力。为此,对青年对中国“锐实力”认知状况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二)研究综述分析
目前,由于国内外对于大学生关于对锐实力认知的研究并无相关文献和资料,所以本次实证研究相当的具有创新性,也有较大的创新价值与实践意义。
1.国内研究现状
刘佳《中国文化软实力传播的单一性困境及对策——以中国文化软实力在美国传播的实证调查为视角》认为“当下中国文化软实力传播客体是在校学生,以美国中小学生为主。此种举措使接收客体出现了很多其他群体没有机会学习、接收中国文化的“盲区”。因缺乏交流沟通与文化理解,于是盲区内不少群体对中国文化产生“特洛伊木马”般排斥情感,要求美国民众共同抵制”。
庞中英在《“锐实力”?——三大指标衡量中国的国际行动》一文中认为“锐实力”是一个重要学术概念,应该从方法论角度看到此概念之学术价值,同样不容忽视“锐实力”作为指标的公共政策意义。中国这样的巨型国家,在世界上发展、拥有和使用各国通用的“软实力”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不过,有时候,“萝卜快了不洗泥”,有人误以为大投入的立竿见影就是“软实力”。殊不知,“锐实力”确实对“软实力”并不有利,甚至,长远效果是适得其反。所以,从积极思维的角度,认为“锐实力”概念是对中国发展“软实力”的一种及时的战略警醒,即中国必须注意“软实力”努力求取的正确方向。若号称“软实力”的项目“硬”到了“尖锐”地步,就不是人们最初想象的“软实力”了,也难以达到“软实力”功效。
2017年崔文佳认为《北京日报》发表《复兴路上,中国软实力“锐”些又何妨》一文认为随着中国硬实力与日俱增、软实力水涨船高,影响力就会自然而然地外溢。“锐实力”表述虽新,其内核还是西方的傲慢与偏见。西方对中国贴的一系列包括锐实力在内的标签实质是为了抹黑、麻痹中国,进而扰乱中国的发展进程,立鉴于此,我国保持清醒淡定就是最好的回应。(《北京日报》载)
2.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学者迈克尔J马扎尔在美国《华盛顿季刊》2014年发表题为《锐实力战略:促进持久领导地位的全球姿态》的文章,他在文章中认为受锐实力战略指导的美国,将减少从其全球角色所派生出的各类的计划目标。运用“锐实力”的美国将会利用更为谨慎的概念取代那些不切实际和野心勃勃的作战概念。 锐实力的另一个核心影响是强调处于核心位置的灵活的变革能力。一个主要的例子将会是横跨从军事到信息到经济等一系列领域的定时、远程的影响力概念。最后,美国运用“锐实力”原则将对其非军事力量方法进行更大投资。
卢克?派蒂于2017年12月28日发表《中国伸向西方的手伸得太长了》一文,阐述了中国锐实力。文章认为,中国用庞大的消费市场做诱饵,吸引像苹果、领英等一流企业,使他们向中国利益屈服。美国大学因为接受孔子学院的资金,已经付出失去学术自由的代价:禁止批判中国。文章指出,为应对中国挑战,新的一年很可能会促使美国、印度、日本和澳洲加强安全合作,而日本和印度更渴望找到对抗中国在亚洲航道霸权的新方法。中国若想平息西方的担忧,也许需要改变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的政策,寻求与西方建立新的合作与妥协,可能会对中国更有好处。
2018年1月4日,提出软实力概念的约瑟夫?奈在美国《评论汇编》网站发表《中国软实力与锐实力》一文,文章认为“目前美国舆论热议的锐实力,其本质是一种古老的信息战术,只不过在社交媒体时代有了新的形式。对思想、政治观念及选举进程的操纵历史悠久,冷战时期,不管是美国还是苏联都曾使用过这种手段。如今在社交媒体时代,网络提供了更廉价、快捷、安全、隐蔽的方式。网络入侵目标国家的目标人群之后,再使用大量水军和僵尸账户,可以非常便捷、容易的在目标国传播假新闻,影响议事日程”。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xzzjy/15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