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农村家庭三代同堂的孝道途径研究(附件)【字数:18770】

孝道文化从古至今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孝道文化,就是关于关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的一种文化传统。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意义。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口流动的规模与频率不断增加,再加上传统宗族观念改变以及大众现代生活方式的变迁等种种原因,传统的“孝道”已经发生了巨大地的变化,也可以说传统“孝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孝道”的途径,即“三世同堂”的孝道途径已经愈来愈少,为了应对这一现象,我们需要对现代社会农村家庭“三代同堂”的孝道途径进行系统的研究。 关键词孝道途径;农村家庭;三代同堂
目录
0引言 1
1孝道与孝道途径的概念及解析 2
1.1“孝道”含义的初步解析 2
1.2孝道途径规范 3
2“三代同堂”的含义及对现代农村家庭“三代同堂”的研究 4
2.1“三代同堂”的概念 4
2.2现代农村家庭“三代同堂”的类型 5
2.3“三代同堂”现代农村家庭与非“三代同堂”家庭的比较 7
3“三代同堂”的传统孝道途径受到冲击的原因 10
3.1社会变革,生产模式变迁 10
3.2代际关系的转变 11
3.3宗族观念的弱化 12
3.4国家政策的影响 13
4“三代同堂”孝道途径对现代农村养老借鉴意义 14
4.1精神道德层次的借鉴意义 14
4.2物质层面的积极意义 15
4.3制度层面的督促意义 15
5.如何构建现代农村“三代同堂”孝道途径 16
5.1精神文化层次的支持 16
5.2制度物质层次的保障 17
结论 19
致谢 20
参考文献 21
现代社会农村家庭“三代同堂”的孝道途径研究
0引言
孝道不仅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和意义,是传统社会中非常重要的道德规范,同时也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十分推崇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古往今来,孝道文化在维系家庭和睦,增强民族团结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稳定社会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谢幼伟先生在《孝与中国文化》书中所言,“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谓‘孝的文化’。孝在中国文化作用之大,地位之高,谈中国文化而忽视孝,即非于中国文化真有所知”[1]。孝道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缩影,渗透于社会的每个角落,关乎每个人的生活。
与此同时,中国是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悠久的小农家庭的生产方式与生活习惯孕育了中华民族传统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以及日常行为准则。不了解农村和农民,就不可能从根本上理解中国国情、中国的历史和中国本身[2]。根据中国特殊的国情,使得家庭养老仍是我国农村普遍认同的养老模式,它赖以存在的思想道德基础就是传统的孝道文化。而它赖以存在的孝道途径则是“三代同堂”。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方式的变迁,中国社会正处社会转型时期,宗族传统观念也在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再加上经济全球化引发的中外文化的交流对话。这些都使得传统的孝道途径即“三代同堂”的孝道途径面临巨大的挑战,这一点在宗族观念较为浓厚的农村家庭表现的尤为突出。
对“孝道”途径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社会意义。特别是对冲击尤为激烈的现代农村家庭的研究分析,对现代农村家庭养老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首先,对现代社会农村家庭“三代同堂”的孝道途径进行研究,有助于传统孝道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对孝道文化的传播与改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其次,对现代社会农村家庭“三代同堂”的孝道途径的详细研究,能够更好地解决祖孙三代的赡养问题,使得老有所养,幼有所育。最后,对现代社会农村家庭“三代同堂”的孝道途径进行研究,有利于家庭和睦,维护社会的稳定,对社会的稳步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因此本文旨在“三代同堂”的现代农村家庭与非“三代同堂”的农村家庭的系统的比较与研究之中,需求一种较为妥善的孝道途径。以此为解决现代农村社会的养老问题提供一些积极的借鉴。
1孝道与孝道途径的概念及解析
1.1“孝道”含义的初步解析
“孝”,到底是什么?“孝道”这一个简单的词语蕴含着多少的道德标准与人生哲理?几千年来文人学士关于“孝”的讨论从未终止过,他们从各个方面不同角度经行分析解读,但是无论从那个方向解释都离不开四个字:善事长辈。中国现存的第一部字书、汉代许慎撰写的《说文解字》中解释:“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成老也[3]。”善事父母就是赡养父母,顺从并孝敬父母,这便是孝。而《论语》中也描述了孔子关于“孝”的见解。在孔子看来,“孝”是学生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它应该在学生教育比重中占据重要地位。他认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4]14。”句中的“入”就是回到家里孝敬父母,甚至与父母有血缘关系的长辈。同样黑格尔对中国文化曾作过这样的论述:“中国纯粹建筑在这样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5]。”
在中国古代文化体系中“孝”的概念具有明确的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孝,是指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面面俱到地孝敬长辈,也就是说在物质生活和心灵慰藉上满足长辈。而广义的孝,不仅指孝敬自己的亲生父母,还包含祖父母以及叔伯等长辈;甚至包含邻里的长辈,是一种较为深层次的孝。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家庭是以血缘关系为枢纽。父子关系在整个家庭关系中处于核心的环节,君臣、夫妻、主仆、尊卑、亲朋等都是对这一关系的进一步扩大延伸。这种从家庭伦理演变出来的一整套人际伦理关系,构成了我们日常所说的“五伦”这一中国传统社会伦理的基础。在社会伦理关系中,孝成为了一切人际伦理的基础,而“父慈子孝”则是对父子人际伦理关系的一个概括性的总结。从孝文化的社会功能来看,孝道行为将直接作用于小家庭的和睦,进而影响整个社会大家庭的稳定。以此看来“孝”从古至今都具有深刻的内涵。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xzzjy/8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