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县域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城镇化水平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存在着较强的耦合关系,本文构建耦合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对江苏省沛县15个镇2008-2014年的乡镇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发展度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1)沛县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协调发展度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但整体呈现趋同趋势。(2)大部分乡镇的城镇化水平与耕地集约利用程度不相匹配,且处于较低水平或低水平的城镇化协调发展阶段。因此,沛县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必须带着保护耕地的强烈意识去做这项工作,提高耕地集约利用度。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Abstract 3
Key words 3
引言 4
1 研究对象 4
1.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4
1.1.1 研究区概况 4
1.1. 2 数据来源 5
1.2 研究方法 5
1. 2. 1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权重的确定 5
1. 2. 2构建耦合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 6
1. 2. 3划分耦合协调发展度类型 6
2 结果与分析 7
2.1 耦合协调发展度的时间演变分析 7
2. 2 耦合协调发展度的空间聚类分析 8
2. 3 耦合协调发展度的时空差异分析 9
3 结论与建议 10
3.1 结论 10
3.2 建议 10
3. 2. 1制定合理发展规划方案 10
3. 2. 2提高两者协调发展水平 11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1
表1 乡镇城镇化指标体系 6
表2 乡镇耕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 6
表3 沛县地区城镇化和耕地集约利用的时空耦合协调发展度评价 7
表4 基于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发展度的沛县乡镇分类(20082014平均) 7
图1 沛县地区乡镇城镇化与耕地地集约利用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 8
图2 沛县地区乡镇城镇化与耕地地集约利用的相对发展阶段状况 8
图3 沛县15乡镇耦合协调发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展空间差异分布 9
图4 沛县15个乡镇20082014年耕地集约利用与城镇化水平耦合协调度变化 10
苏北县域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以徐州市沛县为例
引言
引言
2007年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报告显示,全国耕地面积为18.26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为1.38亩,约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1/3,土地的过分开发利用直接导致农村耕地面积的锐减。2015年江苏省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报告显示,全省人均耕地0.87亩,低于全国水平。在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以牺牲农村和耕地为代价的城镇化建设道路,日益彰显出耕地结构、布局和利用等许多方面不尽如人意之处。
2015年5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要求我们务必要保护好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从多个角度阐释了涉及改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很多重大的问题。同时指出,实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改善不断扩大的城镇化建设占用耕地现象。为此,研究乡镇城镇化和乡镇耕地集约利用程度存在的内部、外部相关联性关系,对切实做到保护好、利用好耕地这一项国策至关重要[1]。
近年来,国内学者关于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较为丰富,学者们对城镇化与城市土地、工业用地和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之间的协调发展进行了研究,揭示了城镇化与城市土地、工业用地及居民点用地三大类土地集约利用的耦合协调关系[27,9]。有研究表明,城镇化水平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存在着较强的耦合关系[1011],然而,现有研究中缺乏对于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协调关系的研究。
本文基于乡镇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的交互耦合机制,以2008年、2010年、2012年与2014年沛县地区15乡镇作为研究对象,构建乡镇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均方差权值法[7]分别求取乡镇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的综合指数,之后构建乡镇城镇化水平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8,9],并基于ArcGIS对沛县地区进行时空差异分析。这有助于优化乡镇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为处于城镇化不同水平的县域进行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1.1.1 研究区概况
沛县位于江苏省西北端,徐州西北部,处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之处,北纬34°28′~34°59′,东经116°41′~117°09′,总面积1576km2,在苏北以县为单位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走在了苏北“两个率先”的前列[10]。
作为江苏省传统的农业大县,沛县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截至2013年末,沛县常住人口128.91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41.46%,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95.37亿元,其中,第二产业产值和第三产业产值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5.99%和39.40%。20082015年期间,2008年,沛县地区生产总值达100.02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其中,第二产业41.92亿元,同比增长18.1%;第三产业32.82亿元,同比增长16.8%。201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01.6亿元,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610亿元,是2010年的2.3倍。可见,沛县人口城镇化水平、经济城镇化水平均处于快速推进的状态。
沛县耕地资源非常丰富,现代化的新农业科技在耕地上的利用程度伴随着快速城镇化的进程迅速扩大,农业生产实现平稳增长。截至2013年,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20.72亿元,同比增长10.7%。高效设施农业新增4.1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0%以上,农机化综合作业水平达83%。可见,沛县具有较强的农业生产优势与特色。有相关研究表明,城镇化水平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存在着较强的耦合关系[11,12]。可知,沛县的城镇化快速推进与耕地的集约利用存在着耦合协调发展的态势。
1.1. 2 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82014年江苏省沛县下辖15个乡镇作为研究对象,评价乡镇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发展度的时空变化规律,数据分别来源于20082014年《沛县统计年鉴》。
1.2 研究方法
1. 2. 1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权重的确定
全面、科学、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进行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的前提条件,是进行系统分析与评价的基础。城镇化是一个基于“人口、环境、经济”形成三维一体协调发展的复合过程,城镇化进程中,通过寻求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优化组合而取得最佳的整体效益,因此本文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生活城镇化、环境城镇化四个方面筛选出11个评价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同时,依据耕地集约利用的内涵,从“投入产出”角度,耕地投入强度、耕地利用程度、耕地产出效益、耕地可持续性四个层次建立了耕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见表2)。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Abstract 3
Key words 3
引言 4
1 研究对象 4
1.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4
1.1.1 研究区概况 4
1.1. 2 数据来源 5
1.2 研究方法 5
1. 2. 1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权重的确定 5
1. 2. 2构建耦合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 6
1. 2. 3划分耦合协调发展度类型 6
2 结果与分析 7
2.1 耦合协调发展度的时间演变分析 7
2. 2 耦合协调发展度的空间聚类分析 8
2. 3 耦合协调发展度的时空差异分析 9
3 结论与建议 10
3.1 结论 10
3.2 建议 10
3. 2. 1制定合理发展规划方案 10
3. 2. 2提高两者协调发展水平 11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1
表1 乡镇城镇化指标体系 6
表2 乡镇耕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 6
表3 沛县地区城镇化和耕地集约利用的时空耦合协调发展度评价 7
表4 基于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发展度的沛县乡镇分类(20082014平均) 7
图1 沛县地区乡镇城镇化与耕地地集约利用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 8
图2 沛县地区乡镇城镇化与耕地地集约利用的相对发展阶段状况 8
图3 沛县15乡镇耦合协调发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展空间差异分布 9
图4 沛县15个乡镇20082014年耕地集约利用与城镇化水平耦合协调度变化 10
苏北县域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以徐州市沛县为例
引言
引言
2007年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报告显示,全国耕地面积为18.26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为1.38亩,约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1/3,土地的过分开发利用直接导致农村耕地面积的锐减。2015年江苏省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报告显示,全省人均耕地0.87亩,低于全国水平。在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以牺牲农村和耕地为代价的城镇化建设道路,日益彰显出耕地结构、布局和利用等许多方面不尽如人意之处。
2015年5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要求我们务必要保护好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从多个角度阐释了涉及改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很多重大的问题。同时指出,实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改善不断扩大的城镇化建设占用耕地现象。为此,研究乡镇城镇化和乡镇耕地集约利用程度存在的内部、外部相关联性关系,对切实做到保护好、利用好耕地这一项国策至关重要[1]。
近年来,国内学者关于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较为丰富,学者们对城镇化与城市土地、工业用地和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之间的协调发展进行了研究,揭示了城镇化与城市土地、工业用地及居民点用地三大类土地集约利用的耦合协调关系[27,9]。有研究表明,城镇化水平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存在着较强的耦合关系[1011],然而,现有研究中缺乏对于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协调关系的研究。
本文基于乡镇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的交互耦合机制,以2008年、2010年、2012年与2014年沛县地区15乡镇作为研究对象,构建乡镇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均方差权值法[7]分别求取乡镇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的综合指数,之后构建乡镇城镇化水平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8,9],并基于ArcGIS对沛县地区进行时空差异分析。这有助于优化乡镇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为处于城镇化不同水平的县域进行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1.1.1 研究区概况
沛县位于江苏省西北端,徐州西北部,处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之处,北纬34°28′~34°59′,东经116°41′~117°09′,总面积1576km2,在苏北以县为单位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走在了苏北“两个率先”的前列[10]。
作为江苏省传统的农业大县,沛县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截至2013年末,沛县常住人口128.91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41.46%,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95.37亿元,其中,第二产业产值和第三产业产值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5.99%和39.40%。20082015年期间,2008年,沛县地区生产总值达100.02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其中,第二产业41.92亿元,同比增长18.1%;第三产业32.82亿元,同比增长16.8%。201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01.6亿元,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610亿元,是2010年的2.3倍。可见,沛县人口城镇化水平、经济城镇化水平均处于快速推进的状态。
沛县耕地资源非常丰富,现代化的新农业科技在耕地上的利用程度伴随着快速城镇化的进程迅速扩大,农业生产实现平稳增长。截至2013年,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20.72亿元,同比增长10.7%。高效设施农业新增4.1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0%以上,农机化综合作业水平达83%。可见,沛县具有较强的农业生产优势与特色。有相关研究表明,城镇化水平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存在着较强的耦合关系[11,12]。可知,沛县的城镇化快速推进与耕地的集约利用存在着耦合协调发展的态势。
1.1. 2 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82014年江苏省沛县下辖15个乡镇作为研究对象,评价乡镇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发展度的时空变化规律,数据分别来源于20082014年《沛县统计年鉴》。
1.2 研究方法
1. 2. 1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权重的确定
全面、科学、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进行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的前提条件,是进行系统分析与评价的基础。城镇化是一个基于“人口、环境、经济”形成三维一体协调发展的复合过程,城镇化进程中,通过寻求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优化组合而取得最佳的整体效益,因此本文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生活城镇化、环境城镇化四个方面筛选出11个评价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同时,依据耕地集约利用的内涵,从“投入产出”角度,耕地投入强度、耕地利用程度、耕地产出效益、耕地可持续性四个层次建立了耕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见表2)。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hxycl/hxyhj/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