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度模型比较真实与随机物种丧失顺序下生物多样性生产力关系的差异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研究是群落生态学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以往的实验往往通过模拟物种随机丢失的方式研究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之间的关系,但这并不能够反映自然群落真实的物种丧失顺序。基于已有的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2年的去除实验和5年的施肥实验数据,本文首先对施肥情况下植物物种真实的丧失顺序进行排序,进而使用不同的抽样方式分别代表真实与随机的物种丧失顺序,比较不同的物种丧失顺序下“生物多样性-生产力”关系的差异,同时通过计算巢度(nestedness)。我们发现巢型结构本身对“生物多样性—生产力”关系没有影响

微景观分类与土系分类关系研究

遥感技术的使用使得景观的分类变的更加快捷方便,而不同的土系可以通过实地调查来获得土系的分类。土系分类和景观的分类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将景观再细化到微景观更是有值得挖掘的联系,我们的目的就是探究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利用遥感图像,以及实地调查的结果,将图像精确分类,再根据数字高程模型,将微景观与土系的数据结合在一起,更加直观明白的弄清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从结果来看,坡度和海拔可以很好的预测土系和景观两者之间的关系,而且这种方法比传统的实地调研方法更加精确与全面。

放牧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碳库向大气释放CO2的主要途径,在生态系统碳循环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放牧是草地的一种主要利用方式,会影响土壤呼吸速率。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放牧对土壤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的研究不多。因此,我们完成一个放牧对土壤呼吸的整合分析,并采集青藏高原东缘地区的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不同放牧强度(全年禁牧、生长季禁牧和全年放牧)下的土壤样品带回实验室培养分析。通过整合分析研究,我们发现放牧对土壤呼吸没有显著影响,而会显著减少地上、地下部生物量和土壤含水量;通过试验研究,我们发现全年放牧会显著减少

服务于土壤系统分类的土系调查的景观类型解译方法研究

遥感技术在有关土壤调查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但极少关于服务于土系分类的景观解译方法研究。在本文中,主要是对两种方法进行研究。一种是基于决策树分类的“高程-坡度-土地利用类型法”制图 一种是利用监督分类与高程坡度信息相结合而成的景观解译方法。相比较传统方法而言。两种方法在土系调查过程中能够起到提高精度,效率,节省人力的作用。比较而言,这两种方法也是在实际应用中各有利弊。在调查路线和剖面点设置上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模拟干旱对亚热带森林粗木质残体co2释放的影响

1本文利用红外气体分析法(IRGA)对不同干旱梯度下亚热带森林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各3个树种其死亡树干CO2释放速率进行为期半年(非生长季,9月至来年3月)的测量,研究干旱对亚热带森林不同树种粗木质残体呼吸的影响及其变化机理。结果表明在亚热带森林粗木质残体呼吸在非生长季的最大值出现在温度相对较高的10月,最小值出现在1-2月。不同干旱条件下粗木质残体呼吸存在差异,总体上,隔离70%穿透雨处理的粗木质残体呼吸显著(P<0.05)小于隔离35%穿透雨、穿透雨干扰和对照处理下的粗木质残体呼吸速率,同时该处理下的

火烧对黄土高原典型草原土壤氮素矿化速率的影响

氮素是植物生长发育需求量最大的营养元素之一,但只有无机态氮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和利用。而土壤中的氮大部分以有机态的形式存在,这种有机态的氮在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作用下,转化为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无机态的氮,即氮素的矿化。氮素的矿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草原火灾是影响黄土高原典型草原土壤一个重要的自然干扰因素。本试验以黄土高原典型草原土壤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火烧对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pH值、无机氮库以及氮素的矿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火烧后,上层土壤中氮元素的含量显著减小;(2)火烧后,上下层土壤的含水量均

琼脂酶基因agawj2的克隆表达和酶学性质研究

分析实验室分离菌株 Cohnella sp. LGH 的全基因组序列,获得一个预测编码琼脂酶的基因,通过PCR扩增技术得到目的基因片段,再通过酶切-酶连将基因连入表达载体,转入感受态细胞中,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使用DNS法验证该基因是否编码琼脂酶。纯化后的表达产物经SDS-PAGE检测其相对分子质量、用薄层层析法检测水解产物并测定其酶学性质。结果表明重组酶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10 kDa;琼脂酶AgaWJ2最适的反应pH为9.0,在pH为 9.0的缓冲液中处于最稳定状态;在45℃反应条件下有最好的酶活力

种植不同年限的草莓地土壤反硝化活性研究

氧化亚氮(N2O)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对人类居住环境和地球生物构成很大威胁。草莓栽培面积和种植年限逐年增加,但对其生产过程中的土壤反硝化活性的研究尚不多见。本实验采集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傅家边草莓种植园自然土(0a)、种植草莓1a、5a、10a等三个不同年限土壤,分别测定土壤性状、微生物量碳和反硝化活性等指标。结果显示,不同土壤pH随种植年限的增加而显著减少(P<0.05),其中自然土的pH最高为5.64,其余三个土壤的pH分别为5.37、5.15和5.19;土壤有机质、全氮、NH4+-N和NO3--N含量

稻鸭共作模式的稻田土壤质量和经济效益评价研究

为探索稻鸭共作种植模式下的生态功能及经济效益。本研究通过大田试验进行研究,分析探索稻鸭共作种植模式下土壤的健康状况,以及稻鸭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稻鸭共作种植模式显著改善土壤生态环境的健康状况,与常规种植模式相比较,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11%,全氮含量提高9.4%,碱解氮有机质、速效磷含量分别增加5.9%-9.6%、23.4%-27.3%、3.8%-9.7%,其他矿质养分含量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加。稻鸭共作种植模式对水稻产量也有较为明显的提升。与常规种植模式对照分析下,稻鸭共作循环经济模式的经济效益比常规种

红外和可见光图像技术在节水灌溉中的应用研究

:本文以水稻为研究对象,水稻的分蘖期、拔节孕穗期和抽穗开花期三个生育阶段进行不同梯度的土壤水分胁迫,采用红外和可见光成像技术获取水稻的水分胁迫指数和叶片颜色特征参数,配合采用仪器测量水稻不同时期的光合指标,研究水稻水分胁迫指数和叶片颜色特征参数与光合指标之间的响应规律,并以此为依据,初步确定了运用于水稻水分亏缺诊断的作物分胁迫指数指标和水稻颜色特征参数指标。研究结果表明水稻蒸腾速率与作物水分胁迫指数CWSI呈现显著性相关关系;水稻生育期内叶片颜色特征参数对光合指标没有明显的响应规律。

缓冲带氮磷拦截生态工程管护现状及对策研究

3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