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施肥处理茶园土壤n2o排放研究

本研究以江苏省宜兴市湖父镇灵谷有机茶园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田间观测试验设有对照不施肥(CK)和施用复合肥(F)2个处理,观测试验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进行原位观测不同施肥处理茶园系统N2O排放通量。研究结果表明1)与CK相比,施肥处理N2O排放通量明显增加,N2O最大季节排放通量为454.2 μg m-2 h-1。观测周期内两次施肥后,N2O的排放通量均显著上升,且施肥处理的N2O脉冲效应更加明显。2)完整观测周期内土壤温度平均介于4℃~10℃之间,N2O的排放通量总体上随土壤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施肥和对

不同施肥影响下的土壤生物群落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土壤生物群落是土壤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通过室内盆栽调控实验,以水稻-土壤生物群落-不同施肥措施的关系为主线,基于水稻自身生长性状对施肥措施和土壤生物群落的响应,揭示不同施肥措施影响下的土壤生物群落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生物群落的存在有利于增加水稻的生物量及根冠比,减少氮及氨基酸的积累量,且不同的生物群落对水稻茎叶次生代谢物质的合成有不同的效果。同时,有机肥能使水稻的养分含量增加,从而促进水稻生长。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不同施肥措施影响下的土壤生物群落对水稻生长的影响机制奠定了基础。

不同温度下有机cn在不同粒级中的分布

本文以北京黄棕壤为研究对象, 利用沉降分级法、将土壤样品进行粒级分类成土壤溶液,分为粘粒(<0.002 mm) 粉粒(0.002~0.02 mm) 砂粒(0.02~2 mm)。在不同种植温度环境因子的干扰下,对土壤有机碳氮组分在土壤不同粒级中分布变化进行了探索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有机质主要分布于粘粒中, 碳氮比随着粒级的增加而逐渐升高, 表明整体上有机碳氮的在土壤中的分布主要是是向中小颗粒上集中富集的。然而随着温度提高可以发现有机碳向中小粒级分布的趋势加大了。所以说温度的升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土壤有机碳向中

不同碳化温度对小麦秸秆生物质炭物化性质及重金属赋存形态的影响

生物质炭在减缓气候变化,增加土壤碳库,改善土壤肥力,降低土壤污染及促进作物增产等方面均有十分显著的作用。本实验选取重金属污染(P)与未污染(UP)农田小麦秸秆作为研究对象,选择设置不同碳化温度(350、450和550℃)分别制备小麦秸秆生物质炭,研究不同碳化温度对生物质炭的物理、化学性质及重金属赋存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质炭的有机碳含量及氮磷钾等养分含量受碳化温度的影响,而在较低温(350或450℃)下热解,既利于生物炭中养分含量的保持,又能使其中的重金属以稳定的有机态和残渣态存在,是较为理想的生物质

不同茶区土壤环境质量调查与存在问题

选取我国不同茶区代表性茶厂土壤及出产茶叶样品,分析并对比茶区间土壤环境质量和茶叶品质的差异,明确土壤环境因子对茶叶品质的影响,由此了解茶叶种植过程中存在的生产技术局限并提出相应改良建议。结果发现除江南茶区个别茶厂汞含量超标外,其余各茶区代表性茶厂土壤8种重金属含量均符合标准,江南茶区、西南茶区、华南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指数显示各茶区未明显受到污染;50%茶厂土壤肥力等级为优,且西南茶区、江南茶区的土壤肥力综合指数较高,表示上述茶区土壤肥力较好;对比各茶区出产茶叶中重金属含量发现与重金属在各茶区土壤分布的

不同营养方式下蛋白核小球藻生长和砷富集代谢特点的比较研究

本文比较了自养、异养和混养3 种营养方式下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esa)的生长规律以及探究不同营养方式对该藻As(Ⅲ)和As(V)吸收、富集和代谢的影响。异养和混养培养液添加40mg/L的葡萄糖作为碳源,异养实验组进行遮光处理,每天定时测定OD680值和pH值。在不同营养方式下进行浓度为0.8mg/L和8mg/L的As(Ⅲ)和As(V)处理,3d后测定各实验组的OD680值、pH值、砷富集量、砷吸收量和胞内砷形态及含量。混养条件下,小球藻生长出现对数期;自养和异养条件下,小球藻

不同调控措施对强酸性富硒茶园土壤硒有效性的影响

本试验选取了秸秆生物炭和钙镁磷肥两种改良剂,采用室内模拟,通过单独施用,同时错时复配施用,进行酸化土壤改良和有效硒含量测定,比较不同处理组及处理前后土壤pH,有效硒含量和硒形态变化。结果如下对土壤pH的影响中,与CK相比,所有施用改良剂的处理组土壤pH均有提高,25天时P和P-C处理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C+P处理甚至达到极显著性水平(P<0.01)50天时,各处理土壤pH仍有提高,提高幅度依次为P-C>C+P>P>C,均达到极显著显著水平(P<0.01)。C+P提高pH速率较快,P-C对pH提

不同调控措施对酸性富硒红壤中硒有效性的影响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钙镁磷肥与生物有机肥单施或混施共5种内源调控措施对酸性富硒红壤中土壤理化性质(pH值、有机质、速效NPK)、土壤有效硒含量和水稻籽粒硒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钙镁磷肥配施氨基酸叶面肥对土壤各理化性质的提高效果最好;增施钙镁磷肥具有较好的提高土壤硒有效性的潜力,钙镁磷肥配施氨基酸叶面肥处理对土壤有效硒提高效果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高量钙镁磷肥配施氨基酸叶面肥对水稻籽粒硒提高效果最佳,达到0.093mg/kg,与CK相比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研究结果对于充分利用高硒红壤生

中国主要蔬菜产品碳足迹评估与分析

固碳减排计量是进行减缓气候变化的碳交易机制的基础工作,而适合项目计量的计量方法学是实现交易的基础工具。我国正在大力推广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在合理利用肥料、提高产量的同时,也表现出重要的农业温室气体的减排作用。为了给未来编制测土配方施肥方法学标准文本提供依据,本文探讨了2005-2014年中国主要蔬菜产品(西红柿、黄瓜、茄子、菜椒)碳足迹评估与分析以及固碳减排计量方法学问题。

二苯甲酮类防晒剂在氯化过程中的转化规律

近年来,紫外线辐射量随着臭氧层的破坏而不断增加,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已被世界范围所认知和重视。有研究显示,二苯甲酮类紫外防晒剂有一定的内分泌干扰性和遗传毒性,对人类健康与生态环境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氯消毒是水处理工艺的必要环节,其消毒过程中会生成具有致畸、致癌和致突变效应的消毒副产物,因此,其氯化过程的转化规律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本文通过研究BP-3、BP-4两种紫外吸收剂在氯化过程中的转化实验,从而明确氯化过程的反应途径以及反应机理,探讨经氯化作用后生成的产物,对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典型流域的环境污染与保护策略研究以洋河流域为例

洋河流域是北京市官厅水库重要的入库水源,是京津冀一体化和举办2022冬奥会的重要区域,针对这一典型流域开展环境污染与保护策略研究十分必要。本研究通过分析洋河流域左卫、响水铺、鸡鸣驿和八号桥四个监测断面13个常规水质监测指标2005、2009及2015年三年的水质监测数据的分析,评价了该流域的综合环境污染指数和各指标超标率,着重分析了高锰酸盐指数、COD、氨氮和总磷的污染状况,并提出了针对洋河流域的环境保护策略,以期为洋河流域的综合环境治理及官厅水库环境质量改善提供科学依据。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