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升高对农作物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附件)

全球变暖是当前热门全球变化话题,而在此气候变化下土壤有机质储存的变化是土壤方面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选择河北定兴典型褐土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升温3度前后的培养,检测培养过程中不同播种量,播种时间,增温时段分昼夜增温和夜间增温,以及不同地块上总有机碳含量的动态变化,以期了解土壤有机碳分解过程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特点。利用重铬酸钾容量法-外加热法测量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探究土壤有机质含量在升温前后,播种前后,播种量不同等情况下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升温大大促进了农田土壤中有机碳的分解和呼吸损失,这些温度培养中有

温度对两株北极衣藻生长与多糖含量的影响(附件)

本课题以北极地区分离出来的两株衣藻(LW2007-20,LW2007-22)为实验材料,不同温度(3、12、21℃)处理下,对两株衣藻分别接种,设定时间取样,分别对其生长曲线、叶绿素含量变化、胞内多糖、胞外多糖含量变化进行测定,探讨它们的生长规律及多糖代谢特点与环境温度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12 ℃有利于微藻的生长,3℃则有利于微藻多糖的积累。不同的温度对微藻生长及体内多糖含量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

猪粪牛粪热裂解性质变化及应用

生物质炭农业应用已成为全球可持续农业的前沿发展技术方向,在中国的应用日益扩大。但是对生物质炭的研究大部分停留在秸秆生物质炭上,对猪粪、牛粪经过热裂解形成的生物炭的研究较少,且猪粪、牛粪中的养分含量比秸秆多,所以要研究猪粪、牛粪炭化后的性质以分析其的农业应用价值。本实验分析猪粪和牛粪生物炭热裂解后在理化性质方面的变化,比表面积增大,吸附作用增强;N、P、K养分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金属元素全量增加,但其有效性有明显降低,对重金属有很好的钝化作用。在小白菜盆栽实验中,生物炭也表现出了很好的促生长作用。对比现

生物炭对典型菜地氮素气体排放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目的】针对蔬菜地这一特殊的生态系统,研究不同种类生物炭对我国典型区域菜地土壤氮素气体排放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为生物炭在不同区域蔬菜地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将我国不同区域典型菜地土壤进行对比研究;采用盆栽试验,通过静态箱-气相色谱,静态箱-氮氧化物分析仪等方法全面测定菜地系统中N2O、NO排放以及蔬菜的产量,系统研究生物炭对不同区域菜地氮素气体排放和氮肥利用率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在四季蔬菜的整个观测期中,与CK相比,氮肥的施用显著增加了四种土壤中NO和N2O的排放。在氮肥处理的基础

生物炭对水稻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和温室气体浓度的影响

本实验重点研究了我国稻田土壤在联合施用氮肥和小麦秸秆生物炭后,土壤剖面中CH4、N2O的分布规律;而后评估了土壤的理化性质及水稻总产量,为生物炭在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及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试验设置了空白对照(N0B0)、单施生物炭(N0B1)、单施氮肥(N1B0)以及氮肥生物炭联合施用(N1B1)共四个处理,田间原位观测氮肥配施生物炭对稻田土壤CH4和N2O浓度和分布和土壤理化性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肥能显著增加水稻土壤CH4浓度和N2O浓度,还能降低稻田土壤pH值和增加产量;氮肥配施生

生物质炭基肥料生产及农业应用效果评价

目前生物质炭作为土壤改良剂在农业上的应用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关于生物质炭农业应用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然而这些效应全部建立在大规模施用生物质炭的基础上,其成本较高且受不同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及种植作物的影响。相关研究表明施用生物质炭基肥料具有缓释特点土壤改良剂既可以增加作物产量,同时还可以降低作物如水稻中的重金属的含量[1,2,3]。但是,我国目前炭基肥料缺乏统一标准,且制作工艺差异很大,施用后效果也存在许多争议。通过收集、分析已有研究报道,综合分析我国生物质炭基肥料制作工艺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效果,并评价其经

畜禽养殖业污染现状及其对策

近年来,江苏省大力发展畜禽养殖业,生产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造成了一系列环境问题。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就当前江苏省的畜禽养殖业发展概况、污染物产生、排放现状,使用清洁生产的方法解决主要污染问题,并对比中外清洁生产差异,提出有效的环境对策措施。

碘离子在热活化过硫酸盐高级氧化过程中转化

基于硫酸根自由基(SO4-·)的高级氧化技术是近年来用于降解有机污染物的一项新型技术,SO4-·的强氧化性,在处理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天然水体时,会同时将体系中存在的卤素离子转化为活性卤,进而导致消毒副产物的产生。热活化是近年来活化产生SO4-·的研究热点。本实验采用热活化过硫酸盐(PS)产生SO4-·的方式探索了含有碘离子(I-)的氧化过程。研究表明, SO4-·迅速氧化I-进攻苯酚生成2-I-phenol、4-I-phenol、2,4,6-I-phenol为主的碘代中间产物,进而生成碘乙酸及碘仿为主的碘代

芘高效降解内生菌的筛选与鉴定

本文采用富集培养法,从受PAHs长期污染的地区采集植物,从其体内分离筛选出3株芘降解内生细菌,它们能以芘为唯一碳源和能源进行生长,经观察其形态特征及16S rRNA序列同源性分析,将菌株初步鉴定为伯克氏菌属、根瘤菌属和噬几丁质菌属。并研究了这三株内生细菌对芘的降解能力及加入不同碳源对其降解芘效率的影响。这三株菌株能以芘为唯一碳源生长,设置转速150 r·min-1,温度30 ℃,在此条件下摇床培养10 d后,对芘的降解率分别为26.30%、27.18%、18.73%。它们均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结果表明,

莱茵衣藻胞内磷含量对砷耐性的影响研究

为了研究莱茵衣藻胞內磷水平对砷耐性的影响,本实验设置两个磷酸盐浓度P1、P2分别为0.315 mg·L-1、3.15 mg·L-1,通过测定莱茵衣藻对砷酸盐(As(V))和亚砷酸盐(As(Ⅲ))两种形态的砷的毒性试验中胞内砷(As)、磷(P)含量,并探究在培养环境中砷浓度[As]dis、胞內砷含量[As]intra、胞內砷磷比[As:P]intra三种数值对莱茵衣藻的砷耐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中与胞內磷的含量能够影响莱茵衣藻对于砷的耐性,且莱茵衣藻对As(Ⅲ)的耐性要强于As(V);对As(Ⅲ)的耐性,当

莱茵衣藻胞内磷含量对砷耐性的影响研究

为了研究莱茵衣藻胞內磷水平对砷耐性的影响,本实验设置两个磷酸盐浓度P1、P2分别为0.315 mg·L-1、3.15 mg·L-1,通过测定莱茵衣藻对砷酸盐(As(V))和亚砷酸盐(As(Ⅲ))两种形态的砷的毒性试验中胞内砷(As)、磷(P)含量,并探究在培养环境中砷浓度[As]dis、胞內砷含量[As]intra、胞內砷磷比[As:P]intra三种数值对莱茵衣藻的砷耐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中与胞內磷的含量能够影响莱茵衣藻对于砷的耐性,且莱茵衣藻对As(Ⅲ)的耐性要强于As(V);对As(Ⅲ)的耐性,当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