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用氮肥与生物炭对菜地的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研究施用氮肥与生物炭对菜地N2O排放的影响。实验共设置六个处理,即: N0C0(不施氮肥不施生物炭)、N0C1(不施氮肥,施 20t/hm2生物炭)、N0C2(不施氮肥,施40t/hm2生物炭)、N1C0(施氮肥不施生物炭)、N1C1(氮肥与20t/hm2生物炭混施)、N1C2(氮肥与 40t/hm2生物炭混施),各施氮处理施氮水平相同。结果表明,在整个观察期,土壤充水孔隙度(WFPS)在39%~59%之间,土壤温度介于15℃~28℃之间。与N0C0处理相比,N1C0、N1C1、
施用生物质炭对土壤吸附解吸菲的作用效果影响探究
多环芳烃(PAHs)是一大类含苯环的有机污染物,由于其较高的生物生态毒性以及较低的生物降解性已成为有机污染物领域的研究热点。菲是PAHs类污染物中的代表性物质,含有三个苯环,具有“三致效应”,在水中的溶解度较低,易富集于土壤中。相关研究表明,生物质炭对菲呈现出一定的吸附作用,而土壤本身的净化作用也会因生物质炭的加入而受到一定程度影响,两者共同作用下的吸附解吸效果研究对施用生物质炭辅助治理土壤环境污染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施用芽孢杆菌生物有机肥后黄瓜根际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协同效应研究
解淀粉芽孢杆菌SQR9是本实验室从黄瓜种植发病区的健康植株根际分离的一株根际促生菌,在盆栽和大田试验中表现出显著的促生和生防效果。本实验通过生长曲线测定、生物膜形成能力比较和游动实验等,研究了施用SQR9制成的生物有机肥后黄瓜根际细菌对芽孢杆菌SQR9的协同作用。共筛选出11株细菌,并与SQR9进行生物膜共培养,从中挑选了3株能促进SQR9生物膜形成的菌株进行了生长曲线的测定和游动能力比较。通过16SrDNA鉴定,PZ5为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PZ43为酸快生芽孢
无菌与自然带菌小球藻的生长特点及砷富集比较研究
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测定OD680和细胞计数对比自然带菌与无菌条件的生长情况;在8mg?L-1的As(Ⅴ)处理下,比较自然带菌与无菌小球藻的生长和对砷的富集量。结果表明,相比于自然带菌的小球藻的藻细胞生长速度,无菌的小球藻生长速度较为迟缓,自然带菌的小球藻数量增加速度更快,因此自然带菌条件可以促进蛋白核小球藻的生长。在8 mg?L-1As(V)处理下, 自然带菌条件同样有利于蛋白核小球藻的生长,且自然带菌条件下更有利于蛋白核小球藻对砷的富集。
有机畜禽与常规畜禽重要环境因素比较研究
常规畜禽养殖过程较有机畜禽养殖,其重要环境因素有较大差异,常规畜禽养殖的重要的环境因素主要表现在温度、湿度、光照、NO、CO2等。而有机畜禽是以生态化、福利化为特征的养殖方式,其重要环境因素集中表现在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上。养殖业在经经过追求高产能、高效益的发展阶段后,由此导致的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性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在此背景下,有机养殖业应运而生,并成为具有特别增值潜力的养殖方式。因此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即通过比较两者在养殖环境因素的不同,通过对已有文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得出本文论点,来为有机养殖提供
有机茶叶产地环境适宜性区域划分与实证研究
目前,对于有机认证的茶园土壤环境评价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评价方法往往得出不同的结果。由于土壤在时空分布上的差异性,导致了不同区域的茶园土壤具有差异性,这也给认证过程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课题将着重从土壤采样方法入手,根据不同区域茶园土壤环境分布的差异,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采样方法,重点从采样深度、样品数量、采样点分布等方面进行有效设置。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有机质和pH在茶树根系分布的20~30cm土层变化显著( p < 0.05 ),pH值最低,有机质含量最高;重金属Hg、Pb在0~10c
有机葡萄优势区域划分研究
有机葡萄优势区域划分是有机葡萄产区发展战略的原则。有机葡萄优势区域划分有利于推进有机葡萄向优势区域集中从而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形成地方性的主导产业;一定程度为当地集约生产提高技术水平、降低平均成本,从而提高有机葡萄生产的资源配置效率;同时增加农民收入,增强有机葡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实现有机葡萄品质及其目标市场的需求;并且保护环境,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通过研究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影响因素,来奠定有机葡萄优势区域划分基础。对全国常规葡萄和有机葡萄种植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和对比。参考常规葡萄优势区域的分布情况,研究常规
植物内生细菌对pahs污染的群体响应
植物可以吸收土壤中的多环芳烃(PAHs)类化合物并在植物体内累积。本实验利用传统的微生物培养方法研究了PAHs污染区植物看麦娘和酢浆草体内内生细菌对PAHs污染的群体响应。明确了不同PAHs污染条件下植物内生细菌的数量、种群多样性及优势种群,并初步了解了植物内生细菌对PAHs污染强度变化所做出的响应,为具有PAHs降解功能的内生细菌筛选提供了基础,并为利用植物内生细菌规避作物有机污染风险提供依据。
沙漠产油微藻的优化培养
地球化石能源日益被人类开发,可供人类使用的化石能源储量锐减;同时,石油的过度开采和使用,会导致能源枯竭及温室气体(CO2)排放的增加,也与之产生了许多其余的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海上溢油事故等[1,2]。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和谐发展,必须使用不会造成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增加的可再生能源代替石油[3,4]。生物柴油是一种理想的可再生能源,能满足我们对生态环境友好的要求,所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科学家关注这一领域且得到了迅速的发展[5]。本论文研究了3.5mM、5.9mM、8.8mM和17.6
泗洪富源现代循环农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以泗洪农业综合开发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为例,从自然、生态、社会等各个方面探讨了现代循环农业总体规划实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其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不同,该文提出农业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各项指标真正从整体上展现了农业规划对环境的综合影响,符合规划的宏观性、综合性和超前性特征,避免了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的雷同,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应用于富源牧业有限公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效果较好。
海带渣提取物对微藻生长的影响..
以武汉小球藻和斜生栅藻为研究对象,设计含不同浓度梯度海带渣提取物的培养基来培养两种微藻,探究海带渣提取物对微藻生长的影响及与浓度变化的关系。通过测定实验组微藻的生物量、和各项生理生化指标与空白组的对比来反应海带渣提取物带来的影响。海带渣提取物对武汉小球藻生长的促进作用大于斜生栅藻。含10%海带渣提取物的BB培基最适宜武汉小球藻生长且生物量积累最高、生物量产率最大,含8%海带渣提养取物的BG11培养基最适宜斜生栅藻生长且生物量积累最高、生物量产率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