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黄老思想初探theearlyhanhuanglaothoughtresearch(附件)【字数:10663】
汉初百废俱兴,吸收秦末的经验教训,采取了在黄老思想指导下“无为而治”的统治政策。所谓黄老之学,分为黄帝之学和老子之学,是“道”与“法”的结合,主张有为——无为。汉初几位丞相大都 “治黄老之术”,实行“无为而治”,“顺民之情与之休息”,来适应恢复生产、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但随着汉政权的巩固,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到汉武帝时期,黄老思想的支持者受到巨大打击,官方政治倾向由无为变为有为,儒家思想逐渐抬头,黄老思想逐渐落寞乃至消亡。关键字汉初 黄老思想 变迁
目 录
0 引言 1
1 黄老思想 1
1 .1 黄老道家的发展 1
1 .2 黄老思想的特点 3
1 .3 黄老思想的代表作 4
2 汉初黄老思想的实践 4
2 .1 汉初实行黄老思想的背景和原因 4
2 .2 汉初践行黄老思想的措施 6
2 .3 汉初黄老思想的影响 7
3 黄老思想的转变和后世影响 10
3 .1 黄老思想的转变 10
3 .2 黄老思想的后世影响 11
结 论 13
致 谢 14
参考文献 15
汉初黄老思想研究
0 引言
道家是什么,又有些什么,这个问题很笼统,答案也比较模糊。长久以来,人们一提起道家就联想到老庄,除此之外,了解道家多一些的人大概也知道战国初期堪称显学,以“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闻名后世的杨朱学派,至于其他,不是研究相关学说就不会深入太多。比如影响庄子颇深的列子,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其学派之作《列子》被误判为魏晋之作,而曾与之齐名的《鹖冠子》也被认作伪书。至于煊赫一时的黄老道家,更是鲜有问津。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就黄老道家而言,比如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等。但这并不是忽略黄老思想的缘由,也不是使它没落的原因,因此,借对汉初黄老思想的研究,重新探索与思考。
1 黄老思想
1 .1 黄老道家的发展
黄老道家曾盛行于秦汉数百年,除了出土文献的佐证,文字记载只有汉初寥寥几句,由于黄老学派中的黄帝一脉的著作不存,曾被认为不存在。
从历史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角度看,黄老道家分为三个时期:早期、全盛期与后期。早期大抵在先秦时期,黄老道家约莫战国中期崛起。从春秋的老子到战国的杨朱学派、黄老学派、庄子学派,他们统称道家,之所以这样,是由于他们都以形上之道为宇宙本体之最高范畴,并以道德统摄性命之学。道家各派间虽有不同,但都有以“道”统摄众说的气概。与儒家着眼于社会文化上的“道”不同,道家的更接近哲学思辨上的自然规则。
虽然如今不显于世,但战国时期黄老道家才是具有普遍代表性的道家流派。战国时百家争鸣,各学派思想相互交流,相互吸收,许多学说流派都带上了别家学说的影子,除了保证核心思想不动摇,很难保持自身的纯粹,那些思想理念过于纯粹,没有别家痕迹的往往是后人为之总结而非当时各家学说的实际情况。黄老道家是战国时期典型的侧重于政治实践的道家代表,并且战国中后期黄老思想的中心在稷下学宫,而稷下学宫又是当时文化交流的主要站点,可想而知黄老思想的情况:在不断吸收别家思想的同时,也将自身的思想源源不断散播出去,同时聚集在稷下学宫的时代精英们不断思考、讨论,使之迅速成长。比如黄老道家就吸收了不少儒家和墨家思想,并影响了法家的出现,此外荀子的自然观和认识论直接来自黄老思想,《庄子》外、杂篇也吸收了不少黄老思想。
全盛期的黄老道家大致在汉初,统治者笃信黄老,统治阶层从上到下学习黄老经典、笃行黄老之理,在史书记载中大量出现黄老字样。学界大多认为《论六家要旨》中的道家就是这一时期黄老道家的写照: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1]
司马谈撰写的这篇《论六家要旨》主要论述道家思想(黄老一脉),并且以道家思想的标准评判别家思想。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道家能够使人精神专一,行动符合没有办法形容的那种大道,使万物丰足。道家的学说是根据阴阳家顺应四季运行的说法,采纳儒、墨两家的好的地方,撮取名、法两家的精华和概要,随着时势的发展而发展,顺应万事万物的变化,树立良好风俗,应用在人事的方面,没有不适宜的,旨趣简明扼要而且容易掌握,往往能够事半功倍。
而且《论六家要旨》中从各个方面评判了“六家”,而那些关于诸子百家的认知标准大多建立在道家标准上,所以有了各种“不足”。同时也彰显了司马谈的侧重于黄老思想的认知:推崇道家学说,却并不以道家思想为正统,别家学说为异端,反而强调阴阳、儒、墨、法、名诸家的长处与不足,主张吸收各家思想,弥补本身的不足之处。
一般来说,早期史家的个人倾向不会过于明显,而司马谈当时身为朝廷史官,却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倾向,由此可以看出黄老道家在汉初的盛行。并且在后文特意提及儒家,可以想见儒家的逐步抬头。
后期的黄老道家,东汉时就开始侧重于养身之学,魏晋时期被老庄玄学所替代,老庄一脉的清谈取代了黄帝一脉的务实,直到后来慢慢消失。
李锐先生提到过判断学派的标准是师承和独特的学术宗旨,而且最重要的是师承。[2]但是黄老道家的传承极不清晰,目前清晰的只有这么一条:
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1]
大致上是说乐臣公学习黄帝、老子的学说,他给自己取了一个师号是河上丈人,不知道他从哪里取的。河上丈人教导了安期生,安期生教给毛翕公,毛翕公把这些知识教与乐瑕公, 乐瑕公继续教给乐巨公,乐巨公教导盖公,盖公在齐国高密、胶西一带教学,后来成为了曹相国(曹参)的老师。大抵就是这样一条脉络。
目 录
0 引言 1
1 黄老思想 1
1 .1 黄老道家的发展 1
1 .2 黄老思想的特点 3
1 .3 黄老思想的代表作 4
2 汉初黄老思想的实践 4
2 .1 汉初实行黄老思想的背景和原因 4
2 .2 汉初践行黄老思想的措施 6
2 .3 汉初黄老思想的影响 7
3 黄老思想的转变和后世影响 10
3 .1 黄老思想的转变 10
3 .2 黄老思想的后世影响 11
结 论 13
致 谢 14
参考文献 15
汉初黄老思想研究
0 引言
道家是什么,又有些什么,这个问题很笼统,答案也比较模糊。长久以来,人们一提起道家就联想到老庄,除此之外,了解道家多一些的人大概也知道战国初期堪称显学,以“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闻名后世的杨朱学派,至于其他,不是研究相关学说就不会深入太多。比如影响庄子颇深的列子,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其学派之作《列子》被误判为魏晋之作,而曾与之齐名的《鹖冠子》也被认作伪书。至于煊赫一时的黄老道家,更是鲜有问津。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就黄老道家而言,比如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等。但这并不是忽略黄老思想的缘由,也不是使它没落的原因,因此,借对汉初黄老思想的研究,重新探索与思考。
1 黄老思想
1 .1 黄老道家的发展
黄老道家曾盛行于秦汉数百年,除了出土文献的佐证,文字记载只有汉初寥寥几句,由于黄老学派中的黄帝一脉的著作不存,曾被认为不存在。
从历史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角度看,黄老道家分为三个时期:早期、全盛期与后期。早期大抵在先秦时期,黄老道家约莫战国中期崛起。从春秋的老子到战国的杨朱学派、黄老学派、庄子学派,他们统称道家,之所以这样,是由于他们都以形上之道为宇宙本体之最高范畴,并以道德统摄性命之学。道家各派间虽有不同,但都有以“道”统摄众说的气概。与儒家着眼于社会文化上的“道”不同,道家的更接近哲学思辨上的自然规则。
虽然如今不显于世,但战国时期黄老道家才是具有普遍代表性的道家流派。战国时百家争鸣,各学派思想相互交流,相互吸收,许多学说流派都带上了别家学说的影子,除了保证核心思想不动摇,很难保持自身的纯粹,那些思想理念过于纯粹,没有别家痕迹的往往是后人为之总结而非当时各家学说的实际情况。黄老道家是战国时期典型的侧重于政治实践的道家代表,并且战国中后期黄老思想的中心在稷下学宫,而稷下学宫又是当时文化交流的主要站点,可想而知黄老思想的情况:在不断吸收别家思想的同时,也将自身的思想源源不断散播出去,同时聚集在稷下学宫的时代精英们不断思考、讨论,使之迅速成长。比如黄老道家就吸收了不少儒家和墨家思想,并影响了法家的出现,此外荀子的自然观和认识论直接来自黄老思想,《庄子》外、杂篇也吸收了不少黄老思想。
全盛期的黄老道家大致在汉初,统治者笃信黄老,统治阶层从上到下学习黄老经典、笃行黄老之理,在史书记载中大量出现黄老字样。学界大多认为《论六家要旨》中的道家就是这一时期黄老道家的写照: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1]
司马谈撰写的这篇《论六家要旨》主要论述道家思想(黄老一脉),并且以道家思想的标准评判别家思想。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道家能够使人精神专一,行动符合没有办法形容的那种大道,使万物丰足。道家的学说是根据阴阳家顺应四季运行的说法,采纳儒、墨两家的好的地方,撮取名、法两家的精华和概要,随着时势的发展而发展,顺应万事万物的变化,树立良好风俗,应用在人事的方面,没有不适宜的,旨趣简明扼要而且容易掌握,往往能够事半功倍。
而且《论六家要旨》中从各个方面评判了“六家”,而那些关于诸子百家的认知标准大多建立在道家标准上,所以有了各种“不足”。同时也彰显了司马谈的侧重于黄老思想的认知:推崇道家学说,却并不以道家思想为正统,别家学说为异端,反而强调阴阳、儒、墨、法、名诸家的长处与不足,主张吸收各家思想,弥补本身的不足之处。
一般来说,早期史家的个人倾向不会过于明显,而司马谈当时身为朝廷史官,却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倾向,由此可以看出黄老道家在汉初的盛行。并且在后文特意提及儒家,可以想见儒家的逐步抬头。
后期的黄老道家,东汉时就开始侧重于养身之学,魏晋时期被老庄玄学所替代,老庄一脉的清谈取代了黄帝一脉的务实,直到后来慢慢消失。
李锐先生提到过判断学派的标准是师承和独特的学术宗旨,而且最重要的是师承。[2]但是黄老道家的传承极不清晰,目前清晰的只有这么一条:
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1]
大致上是说乐臣公学习黄帝、老子的学说,他给自己取了一个师号是河上丈人,不知道他从哪里取的。河上丈人教导了安期生,安期生教给毛翕公,毛翕公把这些知识教与乐瑕公, 乐瑕公继续教给乐巨公,乐巨公教导盖公,盖公在齐国高密、胶西一带教学,后来成为了曹相国(曹参)的老师。大抵就是这样一条脉络。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xzzjy/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