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书治国思想初探(附件)【字数:16705】

商鞅及法家思想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商君书》则是商鞅及法家学派的治国思想的集中体现。《商君书》是后世了解法家思想、商鞅变法、秦国制度、君主集权等思想的重要文献。在结合春秋战国特殊的时代背景的前提下,对《商君书》的治国思想进行系统的、深入的探讨。从“权制独断与君”的政治思想、“农富其国”的经济、“战法必本于政胜”的军事、“缘法而治”的法律等方面研究和阐述了《商君书》的治国思想。将《商君书》的思想与秦的政治实践相联系,以此来揭示法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影响。关键词商君书;法家;商鞅;集权;农战
Keywords: Book of lord Shang; legalists;shangyang; concentration of power; Agricultural warfar 目录
1 引言 1
1.1选题的意义、价值 1
1.2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1
1.3《商君书》简介 2
2《商君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渊源 3
2.1时代背景 3
2.2思想渊源 4
3《商君书》的治国思想 4
3.1“权制独断于君”——治国思想的核心 4
3.2“战法必本于政胜”的军事思想 7
3.3“农富其国”的经济思想 11
3.4“缘法而治”的法律思想 14
4《商君书》治国思想的影响 15
4.1历史影响 15
4.2现代借鉴意义 16
结语 18
致谢 19
参考文献 20
《商君书》治国思想初探
1 引言
1.1选题的意义、价值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商鞅是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改革家,是先秦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商君书》旧题为商鞅所撰,它是我们后世了解法家学派治国思想的窗口,也是研究秦国制度的重要文献。同时《商君书》也是我们认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君主专制的重要依据。
《商君书》的内容涵盖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同时《商君书》的治国思想与先秦各家都有着很大的不同。放眼当下的国际局势,在国际化和全球化的推动下,现代版的“春秋战国”正在上演。如何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突出、有影响力的大国,成为各国领导人都在思考的问题。因此,对《商君书》的研究能为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和文化发展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和参考。所以对《商君书》思想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1.2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在收集有关材料的过程中发现,相对来说国内外专门针对《商君书》的研究比较少。本文以张觉《商君书校疏》为蓝本。尊重文献,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春秋战国时期特殊的历史时局,让《商君书》的研究与其历史时代相结合,而不孤立的看《商君书》,以下是文献综述的三个阶段:
其一“雪藏时期”。最早对《商君书》思想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战国末年。《韩非子》中就描述了“全国的民众都在谈论如何治理国家,家家户户也都收藏有商鞅和管仲的法典”这样的盛况。除此之外,《韩非子》中还引用《商君书》中的观点,以证己说。但是自司马迁之后,一直到西汉,《商君书》都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视。这是因为汉武帝“独尊儒术”,同时,也是因为商鞅“刻薄寡恩”。清末基于变法图强的现实需求,《商君书》“经世致用”的特点被学者们发掘,加之历史证明的法家思想对中国政治制度的深刻影响,《商君书》逐渐开始重新引起学者的重视。以1898年章太炎先生所著的《商鞅》一书为标志,《商君书》开始打翻身仗。商鞅也被称为“法学巨子”、“政治家之雄”,甚至被冠以“中国的锁龙”之美名。民国期间,以胡适、郭沫若、嵇文甫、蒋礼鸿等为代表诸多学者也对此颇有研究。
其二“前所未有”的被关注。建国之后到80年代初这段时间是一个对《商君书》研究的高潮时期。建国初期受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路线的影响,《商君书》并没有受到极大的关注。直到文革期间,“批林批孔”运动,“儒法斗争”,大力提倡法家,批判儒家。文革期间发表的关于《商君书》思想、商鞅变法的论文可谓是不计其数,但这些著作普遍具有很强的目的性,都是为应社会政治潮流的需要,作为政治运动中的“战斗檄文”,其政治意义大于学术价值。虽然文革期间有关于《商君书》的研究水平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但这段时期也不是一无所获,以冯友兰、杨宽、高亨等为代表的部分学者对商鞅、商鞅变法以及《商君书》的研究也是颇有心得。
其三,八十年代以后。八十年代后的宽松文化环境,为《商君书》的研究创造了一个温床。学界对法家思想和《商君书》的研究也逐渐恢复到学术研究领域。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杨鹤皋《商鞅的法律思想》、刘泽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商鞅部分、张觉《商君书校注》等著作都是对于法家思想、《商君书》思想研究的突破,这些著作也都对法家的治国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释。国外也有许多学者对《商君书》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欧美学者戴闻达、哈佛教授KarenTurner、日本学者好并隆司等。而这些研究成果,不断地推动着相关课题研究的发展。
1.3《商君书》简介
战国末年,商鞅在秦国实行的两次变法为秦国统一六国,从而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建立了赫赫功劳。关于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政治措施、甚至实施细则等都能在《商君书》中寻得蛛丝马迹。
《商君书》是法家学派的著名代表作之一,学界一般将其看作由后世所著的记载商鞅思想言论的著作,也作《商子》,全文现存共24篇。《商君书》字数虽然不多,但内容涵盖了“变法以治”的各个方面,囊括了国家经济、政治、军事、法治等诸多问题。《商君书》解决了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秦国实行变法的基础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实行变法的几大原则,既有宏观阐述,也有具体法规,时至今日仍有借鉴意义。
2《商君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渊源
2.1时代背景
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分封制、井田制的瓦解致使商业兴起,都市发展,各国对人才的需要导致了传统“士”阶层的转型与重新崛起。诸侯国都企图通过战争兼并来吞并小国,扩大自己的疆域。所以,持强凌弱、成者王败者寇、陵弱暴寡便成了当时的时代特征。据史料记载周王朝分封的国家有四百多,服国周王朝的国家有八百余,但到春秋时却仅有二十几国。再到战国时期,这种情况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针对这种国际局势,先秦诸子都各自提出了政治上的方案以解决现实问题。然而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没有出现统一天下的,对此儒、墨、法都不认为这是正常现象。“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儒、墨、法都相信,眼下的分裂局面和混战状态都只是暂时的。虽然三家学说彼此间多有许多分歧,比如儒、墨相争,法家批评儒、墨思想,但也不能否认这些学说都力图改变当时的分裂混战的局面。商鞅学派提出的解决方案便是“尊君抑民、强国弱民”,同时这一观点也是《商君书》治国思想的核心,是全书的总纲。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xzzjy/6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