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虾中嘌呤类物质的分布规律研究(附件)
摘 要目的本实验通过三种不同方法对小龙虾中嘌呤类物质进行提取,比较提取效果并选择较优的提取工艺对样品进行处理,一方面通过对小龙虾嘌呤总含量和三个可食部位各嘌呤含量的测定数据总结归纳嘌呤类物质分布规律,另一方面通过检测不同水煮时间下不同可食部位的嘌呤含量,寻找出不同水煮时间处理下小龙虾中嘌呤类物质含量变化规律,并进而对小龙虾的水煮工艺进行优化。方法将小龙虾冷水下锅水煮5、10、15、20、25、30 min,分别在这六个时间点取出小龙虾样品。采用高氯酸100℃水解法进行提取,后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样品进行嘌呤检测,以7.0×10-3mol/L 磷酸二氢钾-磷酸溶液(pH=4.0)作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柱温25℃;进样量20μl;检测波长254nm。结果小龙虾中4种嘌呤的含量在水煮过程中的变化大致相同,在10min 内迅速降低,10~20min降低缓慢,20~30min 趋于稳定;三个不同可食部位嘌呤含量有所差异但总体变化趋势相同;新鲜小龙虾在大火水煮过程中总嘌呤量在10min 内迅速降低30%,10~30min内总嘌呤量变化幅度减缓。 结论随着水煮时间的延长小龙虾中的嘌呤类物质含量变化呈降低趋势,之后随水煮时间的延长其变化逐渐趋于平稳。关键词 嘌呤,小龙虾,提取,水煮,高效液相色谱法
目 录
1 引言 1
1.1 嘌呤的稳定性 1
1.2 嘌呤的代谢与痛风 1
1.3 嘌呤检测研究现状 1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2 实验材料 2
2.1 样品采集 2
2.2 实验仪器 2
2.3 实验试剂 3
3 实验方法 3
3.1 实验试剂的制备 3
3.2 小龙虾嘌呤提取方法的研究 4
3.2.1 三氟乙酸和甲酸提取法 4
3.2.2 高氯酸提取法 5
3.2.3 超声波提取法 5
3.3 嘌呤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 5
3.3.1 色谱仪参考条件 5
3.3.2 确定保留时间 5
3.3.3 绘制标准曲线 5
3.4 精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密度实验 6
3.5 不同水煮时间的样品检测 6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6
4.1 线性实验 6
4.2 小龙虾嘌呤提取方法的比较 7
4.3 精密度实验 9
4.4 水煮工艺对小龙虾嘌呤含量的影响 10
4.4.1 新鲜小龙虾不同可食部位的嘌呤含量 10
4.4.2 水煮小龙虾过程中嘌呤含量变化 13
5 小龙虾中嘌呤类物质分布规律分析 17
结 论 19
致 谢 20
参 考 文 献 21
1 引言
嘌呤是一种有机化合物,主要包括鸟嘌呤、次黄嘌呤、腺嘌呤、黄嘌呤及其衍生物,广泛存在于食物的核酸、核苷酸和游离碱中。它对代谢的调节、能量的供给和辅酶的组成等各种生命现象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小龙虾不但味道可口鲜美,营养价值高,还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宜于人体的吸收。小龙虾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一道美味佳肴,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好评。小龙虾虽然食用价值较高,但其中富含较多嘌呤类物质,过多食用会在体内积累并进而导致严重的代谢系统问题。
1.1 嘌呤的稳定性
嘌呤类物质有较强的极性,pH对其存在形式影响很大,在较酸环境下嘌呤容易分解,而在偏中性环境下嘌呤类物质较为稳定。
鸟嘌呤(英文名:guanine,化学式:C5H5N5O)是一种核酸中嘌呤型碱基,在生物体内鸟嘌呤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其含量极少且难溶于水;次黄嘌呤(英文名:hypoxanthine,化学式:C5H4N4O)溶于稀酸、稀碱。生物学上,鸟嘌呤脱去一个氨基可以得到次黄嘌呤;腺嘌呤(英文名:adenine,化学式:C5H5N5)主要参与DNA、RNA的合成,它微溶于冷水和稀盐酸,溶于沸水、酸和碱,但不溶于乙醇、氯仿;黄嘌呤(英文名:xanthine,化学式:C5H4N4O2)是一种嘌呤碱物质,其广泛存在于人体及其他生物体的器官及体液内。黄嘌呤也是一种嘌呤代谢后的产物,在黄嘌呤氧化酶的作用下可以转化为尿酸。黄嘌呤微溶于水和乙醇,可溶于氢氧化钠溶液、氨水和酸性溶液,不溶于有机溶剂。
1.2 嘌呤的代谢与痛风
嘌呤在人体内嘌呤类物质发挥着重要的生理作用,人类摄入后,嘌呤代谢形成最终产物尿酸,后通过肾脏排泄出人体外。尿酸产生的增加以及肾脏排泄尿酸的降低都会带来嘌呤的代谢紊乱从而导致痛风,这是由于组织中的尿酸钠结晶沉积造成的。简而言之,痛风病是一种人体内长时间嘌呤代谢处于紊乱状态而导致的疾病[1]。除了关节炎外,痛风还可能引发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
据研究表明,痛风虽然是一种遗传病,但与饮食密切相关。人体过多地摄入食品中的嘌呤,会打破体内代谢平衡从而激发血尿酸的形成,而减少食用富含嘌呤的食品可缓解肾脏和肠道排出尿酸的压力,从而有效缓解痛风临床症状[23]。有研究表明,长期食用富含高嘌呤的食物会导致痛风发病率提高50%左右[4],同时也会导致血清尿酸水平的升高,而低嘌呤饮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血清尿酸水平降低,减轻痛风症状。所以痛风和饮食之间密不可分,通过减少痛风病患者对富含嘌呤类食物的摄入量可以预防痛风病的发生和缓解痛风病临床症状。
1.3 嘌呤检测研究现状
目前,大多数人对于嘌呤的认识仅仅知道它是一种有机化合物,是细胞中核物质和许多辅酶因子的组成部分。而除了有80%左右的嘌呤是核酸的氧化分解外,其余部分人们大都从外界食物中摄取嘌呤[5]。截止到目前,我国的食品成分表中各种食品中的嘌呤含量数据尚未统一,因为各种食品的生长环境、科学研究手段等的差异都会造成嘌呤检测结果出现较大偏差,查阅得到的相同食品中的嘌呤含量数值也相差较大。
虽然嘌呤和嘌呤衍生物已被广泛研究,但只有少数研究关注食物中的嘌呤含量。此外,现有的技术测定嘌呤的方法十分有限,从而阻碍嘌呤数据的更新。近年来,以啤酒、大豆、家畜和家禽肉等多种测定方法为重点,食品中嘌呤的测定再次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水产品因味道鲜美以及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而被广泛食用。然而它是一种高嘌呤食品,其安全性已引起广泛关注,探索其嘌呤含量及其变化规律迫在眉睫。
据研究表明,测定嘌呤类物质含量的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67]、毛细管电泳法[8]、离子对色谱法[9]、气相色谱法[10] 、紫外分光光度法等,比较这几种检测方法,其中检测效果较好的是高效液相色谱法,所以本实验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小龙虾中嘌呤类物质进行分析。
目 录
1 引言 1
1.1 嘌呤的稳定性 1
1.2 嘌呤的代谢与痛风 1
1.3 嘌呤检测研究现状 1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2 实验材料 2
2.1 样品采集 2
2.2 实验仪器 2
2.3 实验试剂 3
3 实验方法 3
3.1 实验试剂的制备 3
3.2 小龙虾嘌呤提取方法的研究 4
3.2.1 三氟乙酸和甲酸提取法 4
3.2.2 高氯酸提取法 5
3.2.3 超声波提取法 5
3.3 嘌呤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 5
3.3.1 色谱仪参考条件 5
3.3.2 确定保留时间 5
3.3.3 绘制标准曲线 5
3.4 精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密度实验 6
3.5 不同水煮时间的样品检测 6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6
4.1 线性实验 6
4.2 小龙虾嘌呤提取方法的比较 7
4.3 精密度实验 9
4.4 水煮工艺对小龙虾嘌呤含量的影响 10
4.4.1 新鲜小龙虾不同可食部位的嘌呤含量 10
4.4.2 水煮小龙虾过程中嘌呤含量变化 13
5 小龙虾中嘌呤类物质分布规律分析 17
结 论 19
致 谢 20
参 考 文 献 21
1 引言
嘌呤是一种有机化合物,主要包括鸟嘌呤、次黄嘌呤、腺嘌呤、黄嘌呤及其衍生物,广泛存在于食物的核酸、核苷酸和游离碱中。它对代谢的调节、能量的供给和辅酶的组成等各种生命现象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小龙虾不但味道可口鲜美,营养价值高,还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宜于人体的吸收。小龙虾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一道美味佳肴,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好评。小龙虾虽然食用价值较高,但其中富含较多嘌呤类物质,过多食用会在体内积累并进而导致严重的代谢系统问题。
1.1 嘌呤的稳定性
嘌呤类物质有较强的极性,pH对其存在形式影响很大,在较酸环境下嘌呤容易分解,而在偏中性环境下嘌呤类物质较为稳定。
鸟嘌呤(英文名:guanine,化学式:C5H5N5O)是一种核酸中嘌呤型碱基,在生物体内鸟嘌呤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其含量极少且难溶于水;次黄嘌呤(英文名:hypoxanthine,化学式:C5H4N4O)溶于稀酸、稀碱。生物学上,鸟嘌呤脱去一个氨基可以得到次黄嘌呤;腺嘌呤(英文名:adenine,化学式:C5H5N5)主要参与DNA、RNA的合成,它微溶于冷水和稀盐酸,溶于沸水、酸和碱,但不溶于乙醇、氯仿;黄嘌呤(英文名:xanthine,化学式:C5H4N4O2)是一种嘌呤碱物质,其广泛存在于人体及其他生物体的器官及体液内。黄嘌呤也是一种嘌呤代谢后的产物,在黄嘌呤氧化酶的作用下可以转化为尿酸。黄嘌呤微溶于水和乙醇,可溶于氢氧化钠溶液、氨水和酸性溶液,不溶于有机溶剂。
1.2 嘌呤的代谢与痛风
嘌呤在人体内嘌呤类物质发挥着重要的生理作用,人类摄入后,嘌呤代谢形成最终产物尿酸,后通过肾脏排泄出人体外。尿酸产生的增加以及肾脏排泄尿酸的降低都会带来嘌呤的代谢紊乱从而导致痛风,这是由于组织中的尿酸钠结晶沉积造成的。简而言之,痛风病是一种人体内长时间嘌呤代谢处于紊乱状态而导致的疾病[1]。除了关节炎外,痛风还可能引发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
据研究表明,痛风虽然是一种遗传病,但与饮食密切相关。人体过多地摄入食品中的嘌呤,会打破体内代谢平衡从而激发血尿酸的形成,而减少食用富含嘌呤的食品可缓解肾脏和肠道排出尿酸的压力,从而有效缓解痛风临床症状[23]。有研究表明,长期食用富含高嘌呤的食物会导致痛风发病率提高50%左右[4],同时也会导致血清尿酸水平的升高,而低嘌呤饮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血清尿酸水平降低,减轻痛风症状。所以痛风和饮食之间密不可分,通过减少痛风病患者对富含嘌呤类食物的摄入量可以预防痛风病的发生和缓解痛风病临床症状。
1.3 嘌呤检测研究现状
目前,大多数人对于嘌呤的认识仅仅知道它是一种有机化合物,是细胞中核物质和许多辅酶因子的组成部分。而除了有80%左右的嘌呤是核酸的氧化分解外,其余部分人们大都从外界食物中摄取嘌呤[5]。截止到目前,我国的食品成分表中各种食品中的嘌呤含量数据尚未统一,因为各种食品的生长环境、科学研究手段等的差异都会造成嘌呤检测结果出现较大偏差,查阅得到的相同食品中的嘌呤含量数值也相差较大。
虽然嘌呤和嘌呤衍生物已被广泛研究,但只有少数研究关注食物中的嘌呤含量。此外,现有的技术测定嘌呤的方法十分有限,从而阻碍嘌呤数据的更新。近年来,以啤酒、大豆、家畜和家禽肉等多种测定方法为重点,食品中嘌呤的测定再次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水产品因味道鲜美以及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而被广泛食用。然而它是一种高嘌呤食品,其安全性已引起广泛关注,探索其嘌呤含量及其变化规律迫在眉睫。
据研究表明,测定嘌呤类物质含量的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67]、毛细管电泳法[8]、离子对色谱法[9]、气相色谱法[10] 、紫外分光光度法等,比较这几种检测方法,其中检测效果较好的是高效液相色谱法,所以本实验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小龙虾中嘌呤类物质进行分析。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swgc/spzlyaq/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