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传统民居交往空间研究及其在现代滨水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水乡传统民居交往空间研究及其在现代滨水景观设计中的运用[20191226195549]
摘 要
现代很多城市规划建设受西方建筑思影响而盲目转向“现代化”,脱离我国强调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传统理念,使现代交往空间的设计欠缺合理性,针对这一现象,本论文对富有活力与生活气息、具有独特意境与形态构成的水乡传统民居交往空间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从中获得对现代交往空间设计的启迪,探究适应中国城市发展的理论观念和方法体系,使现代滨水景观等城市公共交往空间设计始终侧重“人性化”,找回水乡传统民居交往空间中浓郁的“人情味”。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传统民居交往空间滨水景观运用
目 录
1. 引言 5
2. 水乡传统民居交往空间分析 6
2.1 水乡传统民居交往空间构成要素 6
2.1.1 隐性社会文化因素 6
2.1.2 显性物质环境要素 7
2.2 水乡传统民居交往空间给人的心理感受 10
2.2.1归属感 10
2.2.2群体感 10
2.2.3亲切感 11
3. 中国现代城市人际交往问题 11
3.1 都市人际交往问题的暴露 11
3.2 导致人际交往问题的因素 11
3.2.1 城市发展的沿革 11
3.2.2 畸形欲望下的城市空间主张 12
4. 水乡传统民居交往空间在现代滨水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12
4.1传统空间尺度感的保持 13
4.1.1尺度比例的保持 13
4.1.2建筑高度的限制 13
4.1.3交通动线的设计 14
4.1.4布局节点的设计 15
4.2建筑形态及年代的延续性 16
4.2.1区域内传统建筑的设计处理 16
4.2.2区域外传统建筑的风格延续 17
4.3保持交往空间的多样性 17
5. 总结 18
致谢 19
1.引言
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在世界不同文化交流与冲击下,正以飞快的步伐迈在全球化、一体化的轨道上,城市化进程也随之加快,城市建设与规划受西方建筑思想的影响而盲目转向“现代化”,慢慢脱离了中国强调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传统理念,忽略了人们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城市的文脉断裂,居民之间交往与交流的空间被迅速的现代化进程淹没,人际关系更是日渐冷漠。以前的走街串巷,到处串门的邻里和睦的情感已被紧闭的单元门和层层防盗门隔离在了屋外,传统邻里相聚,吃饭、下棋、闹家常的惬意且温馨的场景已被现在一双双充满高度警惕性的眼睛所震慑的荡然无存。
邻里团结、和睦是中华传统美德,传统文化,是一个名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需要继承和发扬,而不是被盲目的现代化节奏淹没,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当今中国城市的发展,尤其是城市公共交往空间以人性化为目的的建设进行理性的反思与评价,坚持以人为本,充分的关注人的复合需求,努力探究一套适应我国城市发展需求的理论观念和方法体系。
我国水乡传统民居交往空间,尤其是江南一带,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具有优秀的历史文化与建筑艺术美学价值,是“天人合一”传统思想影响下塑造出的理想居住环境。街巷、水道、桥、胡同等江南传统民居交往空间富有活力与浓浓生活气息,它以独有的意境与形态构成,甚至成为了世界文明史中一份独特的宝贵财富,逐渐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然而我们看到,水乡传统民居交往空间的特点与优势很少能在现代城市居住环境设计中被传承和引用。
笔者通过对水乡传统民居交往空间的剖析和借鉴分析应用,试图从中获得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加强人际交往的居住环境设计因素,将研究成果和调研方法运用到有利于居民交往交流及互动的现代滨水景观设计中,使设计能进一步体现对人的关怀,注重人性化的交往,让社会再次找回淳朴民风,找回丰富的人情味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1.2国内外研究及现状
我国水乡传统民居交往空间,以江南水乡民居交往空间为例,以其具有的独特意境与形态构成,成为了世界文明史中的宝贵财富,逐渐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国外对于景观学的研究较国内成熟,他们对于景观设计的教育和实践比国内要早、要完善,国内的景观设计和教育真正起步是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可以说在起步水平线上,随着开放建设的深入,国外景观设计理念也逐渐影响着中国,我们应该在实现现代化的前提下,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水乡传统民居交往空间丰富多彩,文化内涵深厚,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我们应当通过深入的研究与探索使它成为有利于中国城市发展的理论观念与方法体系,这也是本案研究水乡传统民居交往空间并用于现代滨水景观设计中的重要原因。
2.水乡传统民居交往空间分析
2.1 水乡传统民居交往空间构成要素
2.1.1 隐性社会文化因素
水乡传统民居交往空间是华夏五千年社会生产生活不断积累沉淀产生的结构形态,它所构成的环境氛围刻录并传承着居民日常的社会生活,笔者认为,某些隐性的社会文化因素从精髓上显现了传统民居的韵味。它包括了以下的多个方面:
(1)传统文化。我国是几千年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伴随着漫长的历史发展,呈现出博大厚重的文化底蕴,江南的水乡传统民居交往空间便是我国传统文化实质性的有力载体,其空间布局,结构形态,建筑形态都毫无争议的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继而演变、传承、发展,它体现并表达出我国传统文化、传统道德规范与思想理念,例如江南水乡传统民居仍然保存着的一些传统文化宗教活动,如祭祀、社戏以及牌坊、集市(图2-1-1,图2-1-2)都是我国传统文化行为的体现。
图2-1-1 戏台 图2-1-2 牌坊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2) 生活方式。李允鉌曾指出“中国城市的组织形式虽然经历着不少变化,但是无论在哪一种形式中,一种传统的城市组织精神任然不断的保留着,它们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就成为了’中国式城市’一种真正的性格”[1]回顾江南水乡传统民居交往空间的发展史,特别是传统街巷包括水巷的发展史,对唐至明清不同时期街巷的转型分析,充分显示出其不但没有与历史脱节,反而是延续了传统的文化精髓,更是满足了当时人们的各种需求。居民生活的方式与民居交往空间的形成应该是互相适应又互相促进的,有研究学者总结:以大家族的聚居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唐代,民居街巷多以实墙面组织构成,内向趋于宁静;而宋代,受到商品经济的影响冲击,人们生活方式变得尤为活跃且更世俗化,居民交往空间呈现出热闹景象;而到了明清,民居交往空间又显出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所具有的理性与成熟。可以说,生活方式的演变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江南水乡传统民居的交往空间的变革。
(3)邻里互动。所谓“德不孤,必有邻”,邻里交往是水乡传统民居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无论是南方的街巷、弄堂还是北方的胡同,传统民居中线形的街道往往都会连接着一个个院落,无论从空间距离还是从心理距离上都方便了并促进了邻里之间的往来:人们通过合适的距离隔着窗户边晾衣服边相互喊话,你一句我一句,甚是亲密,或者帮忙照看邻里的小孩,找个朋友下盘棋,凑齐几个老伙伴拉拉二胡,唱唱曲,生活味十足,这些看似最寻常的行为交流却是形成并加深了邻里关系的稳定,同一弄堂里居民的相识度也很高,这样的居住空间,会使这里的居民从内心产生亲切的集体感与安全的地域感。
(4)可识别、可印象性。凯文?林奇曾在《城市印象》一书中指出:清晰的可识别的环境不仅给人以安全感而且还增强人们内在体验的深度和强度。[2]江南水乡传统居民交往空间包含并很好诠释着林奇所说的城市形象构成需要的五大要素:路径、边缘、区域、节点、标志。以街巷为分析点,唐代是坊内向空间,宋代是线性的开放空间,明清则侧重序列的理性空间,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风格构造。人们通过对空间环境的识别,产生对水乡传统民居交往空间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对其形成一种亲切印象,这就是舒尔茨所指出的场所精神。现在,很多都市居民都希望能从现代冷漠单调的邻里单元中找到这种精神,希望能有全体居民都可加入公共场所,让其也具有可识别与可印象性,可以让城市社区居民产生“社区认同”,找回原有的归属感和安全感,找回对家园的亲切印象。
2.1.2 显性物质环境要素
水乡传统民居交往空间正好贴合林奇指出的五大城市印象元素,给居民以亲切印象,给人以安全感与归属感,所以,为了改善都市人际交往的冷漠,找回家园的亲切感与归属感,找回亲切的城市印象,我们就从林奇指出的构成城市形象的路径、边缘、区域、节点、标志等五方面探究传统民居交往空间。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fzsj/47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