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的吉安市交通可达性与经济发展水平关联度分析

:区域的经济发展是离不开交通系统的建设的。为了探究丘陵地区交通可达性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程度,本文在借鉴现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选取江西省吉安市作为研究区域,基于吉安市2005、2011和2015三年的交通系统数据和经济发展相关数据,运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和主成分分析法等,在Arcgis10.2中直观地显示出吉安市各县市交通系统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关联性,最后得到了以下结论:(1)吉安市整体交通系统建设和经济发展逐步提升,受地形因素影响明显,出现明显极化现象;(2)通过相关系数的分析,整体上看交通可达性与经济发展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3)关联度格局上与吉安市地形出现明显吻合,低缓丘陵和平原地区关联度明显高于山地丘陵较多的地区。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1 研究区域和数据收集处理 3
1.1 研究区概况 3
1.2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3
1.1.1 数据来源 3
1.1.2 数据处理 3
2 研究方法 4
2.1 交通可达性 4
2.1.1 加权平均旅行时间 4
2.1.2 路网密度 4
2.1.3 无量纲处理 4
2.1.4 交通可达性测度 4
2.2 主成分法确权 5
2.3 相关系数 5
3 交通可达性与经济发展水平 5
3.1 交通可达性时空演变 5
3.2 经济发展水平 6
3.3 交通可达性与经济发展水平关联 6
4 结论与讨论 8
4.1 加权平均旅行时间 8
4.2 综合交通可达性格局 8
4.3 关联度分析 9
4.4不足之处 9
致谢 9
参考文献 10
图1 20052015年吉安市交通道路网络 7
图2 20052015年吉安市综合交通可达性演变 7
图3 20052015年吉安市经济发展水平 8
图4 各县市综合交通可达性与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度9
表1 20052015年吉安市各经济权重表 4
表2 20052015年吉安市各经济权重表 6
基于GIS的吉安市交通可达性与经济发展水平关联度分析
引言
所谓交通就是人和物在两地之间移动的过程,也就是人和物随时间的变化而产生的空间位置变化。地域之间及地域内部相互作用的深度与广度也主要取决于交通系统的密集程度。任何一个地区的建设与发展都是离不开交通系统的建设发展历程的。区域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交通系统的建设优化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交通系统建设的优劣程度一直是研究人员密切关注研究的内容。1959年Hansen首次定义交通系统网络中每一点之间作用的机会大小称为可达性[1]。Martin定义可达性一般是指通过使用某种指定的交通工具或系统从一个地点前往其他地点或者其他地点前往这一地点的交通便捷程度[2]。而Ben Akiva和Leman则把可达性定义为由交通系统或土地利用系统提供的效益。由此可以总结,可达性不仅有空间的概念,还有时间和社会经济价值的意义[3]。目前来看,可达性是一个多方面的要素,应包罗时间成本、节点吸引力及节点之间的彼此联系情况等多个因素。最近五十年的研究,不管是在作为一种抽象概念对现实世界的抽象提取,还是用于发现空间格局变化形式与模拟城市趋势性的演化进程等方面都获得比较大的进展,可达性作为一个运动的评价开始成为对我们生活方式和区域发展的及其重要的因素。因此区域可达性的改变将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4]。近些年来,许多研究者都对城区市政交通可达性、城市公众服务设施的交通可达性和地区交通可达性等做了许多钻研,所用的交通可达性的测度方式都有所不同。另外,也有很多研究者将交通可达性与区域的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大量研究,并取得了相当的研究成果。王成金探讨了中国高速公路网发展演化及区域效应[5];王玉萍等人采用分形理论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与城市形态协调性[6];李一曼等以浙江省为例讨论了区域交通可达性度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的关系[7];孟德友等采用耦合协调度并结合GIS研究了重要经济区县域 交通优势度及其与区域经济空间耦合[8]。
综合来看,对于可达性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研究范围的多元化,既涉及国家范围[9、10]也有省级范围[11、12]、市域范围[13]和县级范围研究,但以县级行政单元作为基本单位研究的内容较少;(2)可达性研究不仅包括公路[14、15]、铁路[16、17]、航空[18、19]等单一的交通运输方式,也包括综合交通系统的可达性研究;(3)重视新建交通设施可达性对区域经济效应的评价;(4)由地区中内部可达性评价转向地区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可达性的系统评价;(5)可达性测度方式向多样性变化。目前常用的可达性测度方式主要包括:距离法、累积机会法、等值线法、重力模型法、概率法、频率法、平衡系数法、时空法、效用法、基于矩阵的拓扑法、基于空问句法的拓扑法等,其中Liu等还实现了多种度量方法与GIS集成[20]。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容是要使城市与区域的空间格局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各项开发项目在空间上的相互协调发展。近些年来,随着地理信息系统等一系列空间分析软件的发展,为可达性的分析提供了更为准确的测度方法。地理信息系统融合了所有可利用的空间分析理论和方法,并通过使用计算机大数据分析技术,使复杂的空间分析任务得到简化,更加科学、更加高效地应用几何、代数、逻辑等运算方式,分析诠释地理空间中各要素的共同作用关系和方式。GIS为空间可达性分析提供了优良的支撑平台,利用GIS技术对城市公共交通的可达性进行测度分析,并充分结合城市土地利用布局,对公交线网的优化及规划提出合理的建议,带动公共交通发展与土地利用布局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一步改善城市交通[21]。GIS技术具有特定的空间数据查询、分析、表达、储存、管理、应用地理信息的功能,在城市规划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经济、社会、文化不断发展过程中,交通成为关联不同地理空间的首要中枢系统。交通可达性是分析城市交通网络的一种重要评价因素,在路网优化、土地使用规划、地价评估、区位分析等方面发挥作用[22]。
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刻,而交通可达性对于社会经济各方面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借助GIS来研究交通可达性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性也是地理学和经济学研究者们重点研究的内容。GIS在交通可达性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研究也已经见到了相当的成效。纵观这些研究成果,研究地区的选择多集中在城市和发达地区。对于中西部的山地丘陵地区研究不够,这些区域普遍受限于地形因素,交通发展较缓慢。并且这些区域普遍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对于研究区域交通可达性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是比较好的研究区域选择[3]。本文中在学习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选取江西省吉安市这样一个市域进行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网络分析方法,通过Arcgis10.2进行数据处理和图像化,并利用相关系数来研究交通可达性和经济发展的关联程度,揭示出交通可达性的时间演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水平变化过程、交通可达性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联系程度的空间差异。期望通过研究,对区域的交通运输规划,经济发展重点选取、区域土地开发利用、城镇化等方案和政策的制定提供可参考的意见。
1 研究区域和数据收集处理
1.1 研究区概况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hxycl/hxyhj/33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