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从收入因子和支出因子两个方面,构建区域差异影响因子的分解模型,在分析我国1990-2013年农村家庭居民人均收入和支出结构变化的基础上,研究了区域差异的影响因子,并且提出了政策建议。研究发现,1990-2013年全国农村人均纯收入区域差异的大体呈上升趋势,但整体波动不大,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其中,1996-1998年,2006-2013年出现了两次下降,这两次下降均与当时国家的区域政策紧密相关。工资性收入变化是导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区域差异扩大的最大影响因子,而家庭生产支出变化是抑制区域差异扩大的有效因子。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2
1 中国农村居民收支结构变化 2
1.1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时间序列分析 2
1.2 四大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析 3
1.3 四大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收支结余变化分析 4
1.4 各省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横向对比分析 4
2 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区域差异 5
2.1 分析方法 5
2.2 结果分析 6
2.2.1 全国农村人均纯收入的区域差异 6
2.2.2 四大地区农村人均纯收入的区域差异 6
3 中国农村居民纯收入区域差异的因素分解 7
3.1 因素分解模型构建 7
3.2 结果分析 8
3.2.1 工资性收入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区域差异的影响 9
3.2.2 家庭经营收入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区域差异的影响 10
3.2.3 财产及转移性收入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区域差异的影响 9
3.2.4 家庭生产支出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区域差异的影响 10
4 政策建议 10
4.1 提高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水平 10
4.2 大力支持农村经营活动 10
4.3 提高较贫困地区财政补贴 10
5 结论 11
致谢 12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参考文献 13
中国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引言
引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在我国的基础性地位不能忽视,重视农村,就必须重视农民的收入差距这一题目。
人均收入高低是判定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准[1]。收入差距是区域发展不协调的体现[2]。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空间差异,造成了农村发展的不均衡,不同区域农村收入特点存在地域特征。如何减小收入差异是社会学界、经济学界、地理学界以及政府管理者聚焦的重点题目。
1978年之前,中国农村的收入差别比较小,不能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改革开放以来,支农力度的逐年加大,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农民收入迅速提高,但收入差距也逐渐拉大。同时,这一题目也引起了国外和国内经济学界、地理学界和社会学界的普遍关注。深入分析农民收入问题,寻求有效对策,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农民收入,对处理好“三农”问题甚至对我国发展全局都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外不少研究人员都以农村收入差异为主题做了许多分析。相对于国内而言,国际上针对农村收入问题的研究比较少,国外学者更多的将农村问题结合收支分配、人口流动等问题中综合分析。例如Yang Xia [3]、Mathijs[4]、Iddo Kan[5]、Shijian LI[6]、Balint & Wobst[7]等。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从不同研究范围、研究单元和研究方法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在研究范围上,大致可以分为全国层面、省市层面和县域等小尺度研究单元,在全国层面上,有钱力[8]、万广华[9]、陈英乾[10]、薛宇峰[11]等。在省市层面上,有石红[12]、谢健[13]王雅楠[14]、陶应虎[15]、冯瑛[16]等。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有传统统计分析、空间数据分析、加权变差系数法[17]、聚类分析法[18]、GIS空间分析[14]、锡尔系数法[19]以及基尼系数法[20]等。
但是,目前的大量研究大多汇集在对区域差异的趋势研究上,有关其影响因素的分解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构建其影响因素的分解模型方面。许多研究均集中收入因子方面,多数研究没有考虑支出因子的影响。本文从收入因子和支出因子两个方面,构建区域差异影响因子的分解模型,在分析我国农村家庭居民人均收入和支出结构变化的基础上,研究了区域差异的影响因子。
1 中国农村居民收支结构变化
本文把人均纯收入分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和财产及转移性收入三个部分。并据此分析了全国1990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结构变化。国家统计局2011年6月13号的划分办法,将我国的经济区域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依据上述分类,本文分别对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1990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收支结余变化进行了分析,数据来源于1991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人民生活部分。
1.1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时间序列分析
19902013年全国农村人均纯收入总体上表现出上升的势头,年平均增长率为12.45%,人均纯收入从 1990年的629.8元上升到了2013年的 8895.9元,按其上升的特点,约略能够划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01996年,此时间是快速增长阶段,其环比增长率一直保持在相对较高的位置,平均年增长216.04元,平均增长率为20.7%。其中,1994年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所有研究年份的最高水平,达到了32.47%。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方针是两次大幅提升粮食收购价格。具体分析,这一阶段农村收入快速提升的原因是粮食收购价格的大幅提升、粮食产量的大幅增加、农牧业的发展和第二、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
第二阶段,19972003年,此时间是停滞增长阶段,人均纯收入增加缓慢,其环比增长率维持在较低水平,均低于10%,年平均增长率仅为4.53%。其中,2000年的年增长率跌至了所有研究年份的最低水平,仅为1.95%。这一阶段,受国际和国内双重影响,国民经济增长受到阻碍,增长速度持续下降,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大于求,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
第三阶段,20042013年。此时间是反弹回升阶段。这一阶段,国家实行了支农、惠农等多项财政、补贴政策。在这一阶段,中央第一次集体提出要把三农问题作为未来工作当中的重点问题,国家先后出台了以四减免、四补贴、发展现代农业、加强水利改革、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支农、惠农政策。
图1 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结构变化趋势(19902013)
图2 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环比增长率 (19902013)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2
1 中国农村居民收支结构变化 2
1.1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时间序列分析 2
1.2 四大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析 3
1.3 四大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收支结余变化分析 4
1.4 各省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横向对比分析 4
2 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区域差异 5
2.1 分析方法 5
2.2 结果分析 6
2.2.1 全国农村人均纯收入的区域差异 6
2.2.2 四大地区农村人均纯收入的区域差异 6
3 中国农村居民纯收入区域差异的因素分解 7
3.1 因素分解模型构建 7
3.2 结果分析 8
3.2.1 工资性收入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区域差异的影响 9
3.2.2 家庭经营收入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区域差异的影响 10
3.2.3 财产及转移性收入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区域差异的影响 9
3.2.4 家庭生产支出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区域差异的影响 10
4 政策建议 10
4.1 提高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水平 10
4.2 大力支持农村经营活动 10
4.3 提高较贫困地区财政补贴 10
5 结论 11
致谢 12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参考文献 13
中国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引言
引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在我国的基础性地位不能忽视,重视农村,就必须重视农民的收入差距这一题目。
人均收入高低是判定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准[1]。收入差距是区域发展不协调的体现[2]。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空间差异,造成了农村发展的不均衡,不同区域农村收入特点存在地域特征。如何减小收入差异是社会学界、经济学界、地理学界以及政府管理者聚焦的重点题目。
1978年之前,中国农村的收入差别比较小,不能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改革开放以来,支农力度的逐年加大,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农民收入迅速提高,但收入差距也逐渐拉大。同时,这一题目也引起了国外和国内经济学界、地理学界和社会学界的普遍关注。深入分析农民收入问题,寻求有效对策,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农民收入,对处理好“三农”问题甚至对我国发展全局都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外不少研究人员都以农村收入差异为主题做了许多分析。相对于国内而言,国际上针对农村收入问题的研究比较少,国外学者更多的将农村问题结合收支分配、人口流动等问题中综合分析。例如Yang Xia [3]、Mathijs[4]、Iddo Kan[5]、Shijian LI[6]、Balint & Wobst[7]等。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从不同研究范围、研究单元和研究方法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在研究范围上,大致可以分为全国层面、省市层面和县域等小尺度研究单元,在全国层面上,有钱力[8]、万广华[9]、陈英乾[10]、薛宇峰[11]等。在省市层面上,有石红[12]、谢健[13]王雅楠[14]、陶应虎[15]、冯瑛[16]等。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有传统统计分析、空间数据分析、加权变差系数法[17]、聚类分析法[18]、GIS空间分析[14]、锡尔系数法[19]以及基尼系数法[20]等。
但是,目前的大量研究大多汇集在对区域差异的趋势研究上,有关其影响因素的分解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构建其影响因素的分解模型方面。许多研究均集中收入因子方面,多数研究没有考虑支出因子的影响。本文从收入因子和支出因子两个方面,构建区域差异影响因子的分解模型,在分析我国农村家庭居民人均收入和支出结构变化的基础上,研究了区域差异的影响因子。
1 中国农村居民收支结构变化
本文把人均纯收入分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和财产及转移性收入三个部分。并据此分析了全国1990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结构变化。国家统计局2011年6月13号的划分办法,将我国的经济区域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依据上述分类,本文分别对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1990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收支结余变化进行了分析,数据来源于1991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人民生活部分。
1.1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时间序列分析
19902013年全国农村人均纯收入总体上表现出上升的势头,年平均增长率为12.45%,人均纯收入从 1990年的629.8元上升到了2013年的 8895.9元,按其上升的特点,约略能够划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01996年,此时间是快速增长阶段,其环比增长率一直保持在相对较高的位置,平均年增长216.04元,平均增长率为20.7%。其中,1994年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所有研究年份的最高水平,达到了32.47%。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方针是两次大幅提升粮食收购价格。具体分析,这一阶段农村收入快速提升的原因是粮食收购价格的大幅提升、粮食产量的大幅增加、农牧业的发展和第二、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
第二阶段,19972003年,此时间是停滞增长阶段,人均纯收入增加缓慢,其环比增长率维持在较低水平,均低于10%,年平均增长率仅为4.53%。其中,2000年的年增长率跌至了所有研究年份的最低水平,仅为1.95%。这一阶段,受国际和国内双重影响,国民经济增长受到阻碍,增长速度持续下降,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大于求,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
第三阶段,20042013年。此时间是反弹回升阶段。这一阶段,国家实行了支农、惠农等多项财政、补贴政策。在这一阶段,中央第一次集体提出要把三农问题作为未来工作当中的重点问题,国家先后出台了以四减免、四补贴、发展现代农业、加强水利改革、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支农、惠农政策。
图1 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结构变化趋势(19902013)
图2 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环比增长率 (19902013)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hxycl/hxyhj/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