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乡村文化景观的传承与保护以苏南地区为例
:传统乡村是传承中国优秀历史文化、延续历史文脉的重要载体之一,反映着几千年人类历史的延续和发展,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中国以农立国,广大乡村是我国的根基,乡村中蕴藏着我国约半数以上的文化遗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地区面临着巨大发展和文化景观变迁,如何在保证乡村良性发展的同时,有力地保护珍贵的文化景观成为了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采用了文献检索法、归纳演绎法、对比分析法、实地调查法等研究方法,研究了我国传统乡村文化景观的保护问题。关注传统乡村文化景观的传承和保护,不仅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保存乡村风貌,更能改善乡村地区的人居环境,在指导新农村的建设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也有一定借鉴意义。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1 相关定义及国内外研究概况2
1.1 相关定义2
1.1.1 景观2
1.1.2 文化景观2
1.1.3 乡村文化景观2
1.1.4 传统乡村文化景观2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2
1.2.1 国外研究概况2
1.2.2 国内研究概况3
2 我国传统乡村文化景观的构成4
2.1 物质类文化景观4
2.2 非物质类文化景观4
3 我国传统乡村文化景观的传承与保护探索4
3.1 我国对乡村文化景观保护的相关尝试4
3.1.1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5
3.1.2 中国传统村落5
3.1.3 美丽乡村5
3.2 我国传统乡村文化景观传承与保护的内容6
4 案例分析——苏南地区乡村文化景观传承保护研究6
4.1 苏南地区乡村文化景观概况6
4.1.1 苏南乡村文化景观的特征7
4.1.2 苏南乡村文化景观存在的问题7
4.2 苏南乡村的特色文化景观8
4.2.1 传统聚落景观8
4.2.2 农耕文化景观9
4.2.3 建筑文化景观10
4.2.4 节庆文化景观11
4.2.5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传统民间艺术11
4.3保护苏南乡村文化景观的基本方法11
4.3.1 保护11
4.3.2 保留12
4.3.3 风貌整治12
4.3.4 非物质文化的传承12
4.4 典型案例的对比分析——以江阴市华西村与昆山市周庄镇为例13
4.4.1 发展条件分析13
4.4.2 保护和开发思路比较13
4.4.3 两地不同模式的借鉴和启示14
4.4.4乡村文化景观的进一步优化15
4.4.5经济发展与文化景观保护之争16
4.4.6小结16
5 结语16
致谢17
参考文献17
中国传统乡村文化景观的传承与保护
——以苏南地区为例
引言
人们所熟知的世界遗产通常被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三类,尽管早在1992年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6届大会就已经做出决议,将“文化景观”列入遗产范畴,成为与前面三类并列的第四类遗产类型,但是时至今日,“文化景观”这一概念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仍是相对陌生的概念。著名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把文化景观描述为“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对它的保护实际上反映了人类利用土地的方式和关系到人类起源、发展历史的纪念性场所的保护观念的确立,这标志着从对历史文物的保护到对文物所在地的保护的转变。中国以农立国,拥有大量历史悠久、面积广大而又相对封闭的乡村,也存在着许多尚未发现、有待发现或已经发现的文化景观,因而保护广大乡村的遗产遗迹、传统聚落、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生活方式等文化景观的保护是今后保护工作努力的方向和重点。
1 相关定义及国内外研究概况
1.1相关定义
1.1.1景观
“景观”的概念不是固定的,伴随人类对地球环境研究的深入,景观的意义也发生了不小的改变。这个词最初在《圣经》旧约全书中就已经产生,其意义与中文的“风景”相一致,都具有视觉美学意义。著名的学者施鲁特尔把景观分成两类:一类是原始景观,指未经过人类活动重大改变的景观;一类是文化景观,指原始景观受人类活动影响产生改变的景观[1]。本文所探讨的“景观”主要聚焦于自然与人为之间的关系,突出其艺术性和文化性。
1.1.2文化景观
著名研究者苏尔于1927年首次将“景观”一词带入了地理学界,并引领了对文化景观的探索。他还对文化景观下了最初的定义:“附着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的形态 "[2]。中国著名学者李旭旦则认为“文化景观是地球表面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3]。文化景观作为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是在一定的区域背景下产生并延续到如今的人类活动的历史纪录和文化传承的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当然,尽管文化景观的人文层面比较重要,但其研究主要在物质层面。
1.1.3乡村文化景观
乡村文化景观亦即农村这一特定地域范围内的文化景观,目前学界对此尚未给出明确的定义。本文认为乡村文化景观即指:城市地域以外的,具有不同于城市经济活动方式的,单个聚落或人口规模较小的地域范围内的人们,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有目的地参与而形成的和谐景观。
1.1.4传统乡村文化景观
传统乡村,在空间分布与时间演进上,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景观格局,也是不同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干扰的记录。传统乡村文化景观的定义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传统乡村文化景观是人类作用于自然基底上形成的表现形式,是人类活动创造并且包含人类活动在内的文化景观类型,是和谐的人类聚居空间,有别于人工设计和建造的景观;另一方面,传统乡村文化景观包含了丰富的自然和历史文化信息,保存着民间风俗习惯与传统文化,是当今社会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1.2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国外研究概况
“文化景观”这一概念并非突然产生的,它的形成经历了相当漫长的阶段,直到上世纪30年代,对文化景观的探究才逐渐成为学者的关注点。美国学者Whittlesey在他对美国东北部景观研究的过程中首创了“文化史层”(Cultural layer)这一概念,他指出我们通常认为的文化景观的变化过程不是连贯不断的,其阶段演化之所以显得如此复杂,更多是内因作用的结果[4]。后来,Dodge[5], Thomas[6],Jamees[7]等人丰富完善了此理论。进入20世纪中期以后,文化景观的行为与感知研究逐渐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焦点,Wright 和Kirk最早评价了是这类主题。随者文化景观研究进程的加快,人们对乡村景观的保护也越加重视。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相关国家逐步颁布了一系列关于保护乡村景观的法令,如美国通过的《野地法》(1964)、英国在1968年颁布的《乡村法》。70年代以后,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乡村的城市化问题以及乡村聚落的研究不断升温。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1 相关定义及国内外研究概况2
1.1 相关定义2
1.1.1 景观2
1.1.2 文化景观2
1.1.3 乡村文化景观2
1.1.4 传统乡村文化景观2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2
1.2.1 国外研究概况2
1.2.2 国内研究概况3
2 我国传统乡村文化景观的构成4
2.1 物质类文化景观4
2.2 非物质类文化景观4
3 我国传统乡村文化景观的传承与保护探索4
3.1 我国对乡村文化景观保护的相关尝试4
3.1.1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5
3.1.2 中国传统村落5
3.1.3 美丽乡村5
3.2 我国传统乡村文化景观传承与保护的内容6
4 案例分析——苏南地区乡村文化景观传承保护研究6
4.1 苏南地区乡村文化景观概况6
4.1.1 苏南乡村文化景观的特征7
4.1.2 苏南乡村文化景观存在的问题7
4.2 苏南乡村的特色文化景观8
4.2.1 传统聚落景观8
4.2.2 农耕文化景观9
4.2.3 建筑文化景观10
4.2.4 节庆文化景观11
4.2.5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传统民间艺术11
4.3保护苏南乡村文化景观的基本方法11
4.3.1 保护11
4.3.2 保留12
4.3.3 风貌整治12
4.3.4 非物质文化的传承12
4.4 典型案例的对比分析——以江阴市华西村与昆山市周庄镇为例13
4.4.1 发展条件分析13
4.4.2 保护和开发思路比较13
4.4.3 两地不同模式的借鉴和启示14
4.4.4乡村文化景观的进一步优化15
4.4.5经济发展与文化景观保护之争16
4.4.6小结16
5 结语16
致谢17
参考文献17
中国传统乡村文化景观的传承与保护
——以苏南地区为例
引言
人们所熟知的世界遗产通常被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三类,尽管早在1992年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6届大会就已经做出决议,将“文化景观”列入遗产范畴,成为与前面三类并列的第四类遗产类型,但是时至今日,“文化景观”这一概念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仍是相对陌生的概念。著名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把文化景观描述为“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对它的保护实际上反映了人类利用土地的方式和关系到人类起源、发展历史的纪念性场所的保护观念的确立,这标志着从对历史文物的保护到对文物所在地的保护的转变。中国以农立国,拥有大量历史悠久、面积广大而又相对封闭的乡村,也存在着许多尚未发现、有待发现或已经发现的文化景观,因而保护广大乡村的遗产遗迹、传统聚落、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生活方式等文化景观的保护是今后保护工作努力的方向和重点。
1 相关定义及国内外研究概况
1.1相关定义
1.1.1景观
“景观”的概念不是固定的,伴随人类对地球环境研究的深入,景观的意义也发生了不小的改变。这个词最初在《圣经》旧约全书中就已经产生,其意义与中文的“风景”相一致,都具有视觉美学意义。著名的学者施鲁特尔把景观分成两类:一类是原始景观,指未经过人类活动重大改变的景观;一类是文化景观,指原始景观受人类活动影响产生改变的景观[1]。本文所探讨的“景观”主要聚焦于自然与人为之间的关系,突出其艺术性和文化性。
1.1.2文化景观
著名研究者苏尔于1927年首次将“景观”一词带入了地理学界,并引领了对文化景观的探索。他还对文化景观下了最初的定义:“附着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的形态 "[2]。中国著名学者李旭旦则认为“文化景观是地球表面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3]。文化景观作为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是在一定的区域背景下产生并延续到如今的人类活动的历史纪录和文化传承的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当然,尽管文化景观的人文层面比较重要,但其研究主要在物质层面。
1.1.3乡村文化景观
乡村文化景观亦即农村这一特定地域范围内的文化景观,目前学界对此尚未给出明确的定义。本文认为乡村文化景观即指:城市地域以外的,具有不同于城市经济活动方式的,单个聚落或人口规模较小的地域范围内的人们,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有目的地参与而形成的和谐景观。
1.1.4传统乡村文化景观
传统乡村,在空间分布与时间演进上,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景观格局,也是不同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干扰的记录。传统乡村文化景观的定义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传统乡村文化景观是人类作用于自然基底上形成的表现形式,是人类活动创造并且包含人类活动在内的文化景观类型,是和谐的人类聚居空间,有别于人工设计和建造的景观;另一方面,传统乡村文化景观包含了丰富的自然和历史文化信息,保存着民间风俗习惯与传统文化,是当今社会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1.2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国外研究概况
“文化景观”这一概念并非突然产生的,它的形成经历了相当漫长的阶段,直到上世纪30年代,对文化景观的探究才逐渐成为学者的关注点。美国学者Whittlesey在他对美国东北部景观研究的过程中首创了“文化史层”(Cultural layer)这一概念,他指出我们通常认为的文化景观的变化过程不是连贯不断的,其阶段演化之所以显得如此复杂,更多是内因作用的结果[4]。后来,Dodge[5], Thomas[6],Jamees[7]等人丰富完善了此理论。进入20世纪中期以后,文化景观的行为与感知研究逐渐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焦点,Wright 和Kirk最早评价了是这类主题。随者文化景观研究进程的加快,人们对乡村景观的保护也越加重视。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相关国家逐步颁布了一系列关于保护乡村景观的法令,如美国通过的《野地法》(1964)、英国在1968年颁布的《乡村法》。70年代以后,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乡村的城市化问题以及乡村聚落的研究不断升温。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hxycl/hxyhj/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