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人员救助站室内环境设计(附件)

目 录
1 背景1
2 场地基本情况1
3 现状分析1
4 概念设想1
5 设计内容说明2
5.2办公区域2
5.2住宿区域2
5.3用餐区域2
5.4学习区域3
5.5其他区域3
6 创新性3
结论 4
致谢 5
1 背景
在城市中生存着一类人,他们流浪在城市街头,孤独无依,如何救助这一群体,并安置他们,体现了城市社会保障功能的发挥和保障措施的具体落实,在城市发展和管理方面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良好的解决方式,更关系着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全面进步,而流浪人员作为公民的一份子,理应受到社会的尊重和理解,以获得就业机会和人格发展,创造社会财富和实现社会价值。这一弱势群体普遍存在着缺衣少食,居无定所,有病无医等基本生活条件无法满足的问题。他们具有一方面需要社会救助,一方面依赖社会救助的两面性,有的城市甚至出现流浪人员宁愿露宿街头、而不愿进救助站接受无偿救助,救助站中出现反复救助的现象都给城市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而流浪人员管理的不规范,更需要相关保障部门的合理引导、科学规范以及社会服务部门的支持与配合。
2 场地的基本情况
本次方案设计题目为流浪人员救助站室内环境设计,原始空间为一层,总面积达1776.78㎡,整体空间为封闭式,由多个小房间和两个开敞式空间组成。
3 现状分析
当前国内引起流浪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无法满足相关人员的生存需求,这方面原因众多,现在救助站的救助管理也是以此为基准来提供基本救助。截止2015年11月底,淮安市民政局救助管理站救助社会流浪乞讨人员1139人次,在社会人员的护送下进入救助站的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左右。其中外籍的流浪人员多于本省籍的流浪人员,在救助管理上,需扩大收容范围,提供临时救助的服务内容。并且他们流浪的原因各有不同,应帮助他们重新参与社会事务,体现社会价值。
4 概念设想
流浪人员救助站的主要受众对象为流浪人员,因此救助站的设计注重其功能性及实用性。这一群体长期流浪在外,缺乏的不仅仅是物质,更是精神上的缺失,希望通过救助站的设计带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助站的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左右。其中外籍的流浪人员多于本省籍的流浪人员,在救助管理上,需扩大收容范围,提供临时救助的服务内容。并且他们流浪的原因各有不同,应帮助他们重新参与社会事务,体现社会价值。
4 概念设想
流浪人员救助站的主要受众对象为流浪人员,因此救助站的设计注重其功能性及实用性。这一群体长期流浪在外,缺乏的不仅仅是物质,更是精神上的缺失,希望通过救助站的设计带给他们温情与人情,来弥补他们的心灵创伤。本课题采用简洁的设计手法,减少室内装饰,借助蒙德里安的线条造型并重新配色,通过木质用具、绿植的结合,将简约、自然、温馨融合,力图营造实用又美观的效果。
5 设计内容说明
5.1 办公区域
办公区域主要分为接待大厅、物品保管室、入站观察室、健康检查室、诊疗室、心理咨询室、档案室、办公室、值班室,这一部分以工作人员为主,以接待并登记来求助的受助者情况,并对入站的受助者进行各项检查,对身体状况较差的及时进行治疗。接待大厅是面向各界人士的,包括工作人员、受助者、志愿者、爱心人士等,可以说是整个救助站的核心部分,也是体现空间的设计价值和主旨的部分。对这一部分的设计就要体现接待、登记工作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家人般关怀备至的服务理念。大厅服务台背景的储藏柜以利落的直线分割,柜门通过低饱和度的黄色、绿色削弱了黑白灰带来的沉闷,清爽的黄绿色也能使受助者流浪在外的疲惫身心得到舒缓。圆弧形的服务台给人亲和力,引用室外的竹子分隔开接待大厅与一旁的过道,给室内空间增加生机与活力。休息区同样以垂直线与色块处理墙面造型,在墙面厚度上着手,形成韵律感。
入站观察室是救助站一项特殊的功能空间,为了便于工作人员观察入站的受助者情况,需要暂时隔离观察,墙面都设有观察窗,为保护隔离者室内墙面除设有窗口处都采取软包设计,软包均为浅绿色,意在营造自然氛围,达到放松、舒缓被隔离者心情的作用。观察室内
心理咨询辅导室采用向心式,通过空间形态达到心理暗示的作用,向心形产生的亲切感,能使被辅导者的视线集中在中央的辅导人员,在材质选择上选用木材,绿植的增加,更能营造自然舒适的气氛,有利于缓解心情,增进辅导效果。
5.2 住宿区域
住宿区域为确保受助者有安心舒适的睡眠条件,色调以暖黄色为主,通过床上用品与室内绿化来调和整体氛围。住宿区首先男女分区,在此基础上又分为临时救助宿舍和长期救助宿舍,临时救助区面向受助者时间较短,因此房间小床位少。长期救助宿舍较为宽敞,六人一间,每人配有两个柜子。灯具无需复杂奢华,吸顶灯和日光灯具有的线条也能打造简约感。对于长期流浪在外的人们来说,流浪在外的日子都是灰暗的,温暖是他们需要的,木制品是宿舍里必不可少的元素,并且木质家具能带给他们温暖。
5.3用餐区域
流浪的人们在外能够吃上一顿好的都是奢侈,在救助站吃饭却是最基本的救助项目,本着功能至上的原则,用餐区域的设计在于材质和色彩,作为公共用餐区,光线影响着人们的用餐心情,连排的落地窗带来的光感不仅能节约用电成本,还能形成通透的空间。餐桌椅均为木质,简洁质朴的材质避免了冰冷感。
5.4学习区域
学习区域是面向青少年受助者和尚未缺失参与社会事务能力的受助者,此区域包括阅览室和技能培训室,在志愿者和救助站工作人员的安排下定期进行相对简单又能谋生的技能培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安排其就业,在防止受助者对救助站的救助产生依赖性的同时,还能帮助他们参与社会事务。阅览室提供书籍和电脑,供其学习和了解相关知识,桌椅采用木质品,墙面掏出、以木搁板置入的书架节约成本,通过粗糙的混凝土墙壁、木搁板、白乳胶漆墙面的反差形成对比。
5.5其他区域
基地平面布局整体呈L型,较为狭长,过道较多较长,由于是被房间隔离出来的,采光不佳,显得较为阴暗,通过在墙一面用引入竹子,另一面增加镜面来改善过道效果,竹子打破过道的沉闷,增添生机与活力,镜面则起到延伸视觉空间的作用,加深空间的进深感,同时增加采光。
6 创新性
国内救助有“重养”的传统,在功能上局限于救助和管理,本课题在满足救助站基本救助内容的同时,通过平面布局和功能分区丰富了一般救助管理站的救助模式,对于受助人员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救助,对渴望就业或有教育需求的进行满足。这不仅仅是为了打造一个流浪人员救助站,更是通过空间设计保障公民的生存权利,针对受助人员进行分类管理,彰显人性化救助的理念,保证被救助人员的生活水平,维护社会平等,引发社会价值的良性转变。
结 论
本次方案设计主题为流浪人员救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hxycl/hxyhj/643.html

好棒文